農戶兼業化是指一個地區的農戶採取兼業經營形式的普遍化程度,常用兼業農戶占該地區農戶總數的比重來表示.如果農戶兼業化程度隨著時間推移出現提高則稱作農戶兼業深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戶兼業化
- 形式:一個地區等農戶採取兼業經營形式
- 原因:農業強烈的季節性
- 作用:擴大農民個體的土地經營規模
原因,分工本質,關係,
原因
1.農業強烈的季節性、生產周期長以及勞動過程和生產過程的不一致是農戶兼業經營的客觀基礎
2.農業貿易條件的惡化及比較利益的下降使得農戶兼業化成為必然的選擇
3.對農戶來說保有土地是一種較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一筆不斷增加的財富
4.農業外部條件的改善也使得農戶的兼業成為可能
分工本質
(一)農戶兼業化是個體層面的專業化與家庭層面的專業多樣化的統一,有利於擴大農民個體的土地經營規模。
假如一個農戶有3個勞動力承包10畝土地,但實際上只需要2個勞動力就可以把這10畝土地經營好,那么,有1個勞動力是多餘的。如果這多餘的1個勞動力不外去兼業,平均每個人經營的土地是3.333畝;如果有1個勞動力外去兼業,農業勞動力就是2個,實際經營的人均土地就是5畝。因此,農戶兼業化在家庭承包土地一定的前提下擴大了家庭成員中繼續從事農業者的土地經營規模,提高了農業經營者的專業化程度,使其勞動力資源在農業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從家庭層面來看,農戶從事的專業就不僅僅有農業,也包括非農業,專業多樣化程度得到發展。所以,農戶兼業化是一定土地規模約束下家庭內的分工組織形式,是家庭成員個體的專業化與家庭整體的專業多樣化的統一,使農戶既獲得了個人專業化經濟,又獲得了專業多樣化經濟。
依據上述認識及理論界關於農戶規模經濟的實證研究,對強調兼業化不利於土地經營規模擴大的觀點需要認真反思。實際上,農戶規模經濟論並沒有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而且立足規模經濟將會導致不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政策指導。
根據普羅斯特曼等人(1996)提供的研究材料顯示:①世界銀行對肯亞小農場和大農場的對比研究結果是,0.5公頃以下的農場每公頃單產是8公頃以上農場的19倍,前者的每公頃勞動力用量是後者的30倍。從全國來看,這意味著農場規模減少10%,產量增加7%,勞動力用量也增加8%。②在巴西,規模不到1公頃的農場每公頃收入比規模在1∽10公頃的農場高出幾乎2倍,比規模在200∽2000公頃的農場則高出30倍。③在印度,規模在2公頃以下的農場每公頃收入比規模在10公頃以上的農場高出1倍多。④科尼亞對15個開發中國家不同規模農場中各種投入、土地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係進行的研究表明,農場規模與農業投入和單產呈反比。⑤普羅斯特曼和里丁格使用117個國家的數據表明,每公頃穀物產量最高的14個國家中有11個是小規模農場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國內學者如任治君(1995)對農業的規模經濟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得到的結論也是規模經濟不顯著,經營規模與土地生產率呈反比。羅必良(2000)系統地從農業的產業性質、資產專用性、組織管理費用、市場交易特徵、壟斷利潤闡述了農業缺乏規模經濟的原因。所以,立足於規模經濟來擴大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得不到實證分析的支持。
如果立足於農戶的規模經濟而擴大農戶經營土地規模,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為了讓一部分農戶獲得規模經濟,那么,另一部分農戶就應該以家庭為單位被迫離開土地去尋找非農就業機會。然而,尋找非農就業機會是一個自發的搜尋過程,誰能保證家庭全體成員離開土地都能找到就業機會呢?如果他們找不到非農就業機會,政府能夠為他們提供不低於放棄土地之前所達到的生活保障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他們還沒有找到非農就業機會時放棄土地將承擔巨大的風險,也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穩定問題。
如果立足於個人專業化經濟來看待土地經營規模問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超邊際經濟學看來,規模既是專業化發展的條件,更是專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結果。生產規模問題包含在個人專業化經濟之中,只是個人專業化經濟的量的方面。如果立足於個人專業化經濟,家庭中多餘的勞動力將會主動尋找非農就業機會,擴大家庭中其他務農成員的土地經營規模,使之獲得個人專業化經濟,同時又使整個家庭獲得專業多樣化經濟;即使多餘勞動力在非農就業的自發搜尋過程中失敗了,農戶的原有土地規模沒有減少,他還可以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立足點不同將導致截然不同的政策結果,在農戶土地經營上不能過分迷念於家庭規模經濟。
(二)農戶兼業化引致生產迂迴化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科學技術推廣,提高勞動生產率。
科學技術的推廣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強制性推廣,這往往是在農民還沒有意識到某項科學技術的潛在利益或對科學技術的潛在利益還存在懷疑的時候,由政府主導的推廣方式。二是誘致性推廣,這是農民認識到並努力獲得某種科學技術的潛在利益而主動採用該科學技術的推廣方式。筆者認為,兼業化有利於科學技術的誘致性推廣,它源於生產迂迴化經濟的好處。
根據調查分析,農戶中從事兼業化的勞動力青年人比老年人多,男人比女人多,文化高的人比文化低的人多,這源於他們之間的人力資本差異。當農業生產更多地由老年人和婦女來完成的時候,產生了對適應性農業機械的更大需求,而兼業勞動者相對較高的收入,又為這種農業資本的積累或服務提供收入來源。由老年人和婦女來完成農業生產不一定會影響我國的農業總產量,因為他們產生了對科學技術的更大需求。即使承認老年人和婦女勞動力增加使務農勞動者素質降低,農業總產量也會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而得到彌補,這就是生產迂迴化經濟效果。這一點可以從李實的有關研究中得到證實。李實(1999)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95年居民收入抽樣調查數據分別對外出勞動力戶和非外出勞動力戶的收入函式進行估計,研究發現,同樣是非外出勞動力,他們在外出勞動力戶的邊際勞動生產率要高於他們在非外出勞動力戶的邊際勞動生產率。這一發現說明,外出勞動力不僅能夠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而且他們的轉移或兼業對還會對家庭中其他繼續務農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率提高產生積極影響。這顯然可以從生產迂迴化經濟和(或)個人專業化經濟方面來得以說明。速水佑次郎等(2003)認為減輕勞動強度技術的開發使沒有青壯年勞動力的農戶也能持續經營農業,使一些農戶兼業化的壽命得到延續從而制約農戶土地規模的擴大。
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正是兼業化的發展使更多老年人和婦女投入農業勞動之中,產生了對減輕勞動強度技術的強烈需求,從而促進了與之適應的農業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再加上家庭經營及狹小地形地貌的影響,這才使日本小型農業機械得到發展。近年來,在我國農村,中小型農業機械和機車也正是在中老年和婦女勞動力增加的背景下得到不斷推廣的。由於兼業化增加了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實際上深化了農戶和科技服務之間的社會分工,促進了科學技術等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
(三)如果從分工角度理解組織化,農戶兼業化催化了農民組織化的演進。
從分工角度來看,組織化是指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與制度來協調分工從而使社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農民組織化在本質上是農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賴關係的發展過程,是對自給自足的否定和超越。從此意義來講,組織化包括兩個基本方面的發展:
一是組織的團隊化,例如企業、農會、協會等科層組織形式的發展;
二是組織的市場化,例如農民之間通過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建立起來的買賣關係。農戶兼業化從團隊化和市場化兩個方面催化了農民組織化的演進。一方面,兼業化的發展導致在家勞動力減少,使在家務農者對社區的依賴性更大,進而產生對社區組織的需要,有利於催生社區性農業經營組織和中介組織的形成,這是組織的團隊化發展。另一方面,兼業化使在家務農者需要使用更多的資本和科學技術等生產要素。然而,生產要素在農戶之間的分布不平衡。
同時,也不需要每家每戶都有一台收割機,從而加速了農民之間生產要素市場的形成,每年收割機大規模跨區域耕作就是典型事例,這是組織的市場化發展。如果說過去農民之間的市場交換主要是交換最終產品以滿足消費需要,那么,要素市場的發展,則是為了解決生產問題,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所以,筆者認為兼業化不僅不會加劇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相反,它有利於協調小生產與大市場關係的組織演進。
關係
農業兼業化一般用農業生產中兼業農戶投入、產出占全部農業投入、產出的比例及其變化表示。由於一兼農戶和二兼農戶農業生產行為不同,二兼農戶以農為副,不關心農業的投入和產出。因此,有些學者把農業兼業化泛指為農業二兼化,進而指責其使整個農業淪為其它產業的附庸,即農業副業化,從而阻礙了農業規模經營和現代化的實現。
第一,農戶兼業化不等於農業兼業化。農業兼業化考察的是整個農業,農業被眾多兼業農戶分散經營,由於兼業農戶長期不完全離農,造成靜態的農業經營,農業資源利用範圍只有大部分投入、產出被兼業農戶占有,才稱作農業兼業化。農戶兼業化考察的是農戶,是一動態過程,一方面兼業農戶比例趨於上升,另一方面各種農戶(專業農戶、一兼、二兼)經營農業的規模可處於變動狀態,農業資源並不一定由多數兼業農戶所占有,大量農業資源可以由少數專業農戶(和一兼農戶)所經營。因此,農戶兼業化可以避免農業兼業化。只有把農業資源(主要指土地)硬性平均分配於兼業分戶,才會使整個農業隨農戶兼業化而兼業化。
第二,二兼農戶深化和農業二兼化不同。二兼農戶是隨著經濟發展必然出現的現象,各種二兼農戶的存在有著很大不同,不能一概否定,對多數二兼(副業)農戶,農業附帶經營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不可避免性。二兼農戶的演化一般標誌著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的高度發達。農業二兼化(農業兼業化)的本質是農業資源的分散,造成農業發展後繼無人,缺乏活力和競爭力。其原因不在農戶本身,而是土地制度、農業政策、農工關係以及社會制度使然。美歐等國雖然二兼農戶比例在增大,但農業並未走上兼業化的軌道。
第三,對於整個國家和社會,最重要的不是防止農戶兼業化,而是如何保證農業增長。農業份額在整個經濟成長中逐漸下降,農業部分地被農戶兼業經營不可避免,如何通過調整工農關係、城鄉關係使農業生產有利可圖,如何促進農業資源在各種類型農戶之間的最佳化配置,提高農業部門效率,增加農業部門競爭力,才是農業部門增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