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風雲古寺

農安風雲古寺

農安風雲古寺(現今成佛寺)坐落於吉林省農安縣城北孫家油坊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農安縣誌》記載和相關民間傳說,吉林省農安縣古稱“黃龍府”,歷史悠久,農安古城始建於古夫余國,兩漢時曾是夫余國的都城。隋為高句麗夫余城。到唐朝是渤海國的夫余府。

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魏晉時期隨著東北與中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公元375年前後,中原僧侶開始進入東北落腳建寺,布壇傳教。渤海時期佛教極為盛行。迄今渤海故地轄域內,從腹地到邊遠地區,到處可見渤海寺廟和佛塔遺址。從出土的佛像及佛事用物等看,當時唐朝盛行的法相宗、天台宗、淨土宗等教派,在渤海都廣為傳播。佛教在渤海已成為統治階級提倡的主流意識形態,佛寺、塔極為普遍。農安當時稱扶餘府,是渤海國西部邊陲重鎮,佛教興盛。

遼滅渤海後,改名為黃龍府,並設黃龍縣。遼代時黃龍府是有名的軍事重鎮。

萬金塔古城(是遼代拱衛黃龍府的祥州治所)在農安縣城東北30公里萬金塔鄉政府所在地。在遼聖宗、興宗、道宗三朝(983-1101),遼代佛教臻於極盛,以華嚴派、戒律、禪宗為主,佛寺遍布各地。遼聖宗時期,在萬金塔興建佛寺和萬金塔(佛舍利塔),從出土文物考證,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當時香火鼎盛,僧眾眾多,這是風雲古寺(現今成佛寺)的緣起。後由於兵火戰亂,塔、寺被毀,僅剩殘存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安風雲古寺(現今:成佛寺)
  • 地點:吉林省農安縣城北孫家油坊村
  • 始建於:遼聖宗時期
  • 距今:千年歷史
文革時期,現狀,
據當時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佛寺原遺址當時被稱為“賢聖寶地”,
此地叫“二龍山”,也叫“雙龍山”,據說有兩條龍在這裡,形成“二龍戲珠”的格局。“珠”為兩個龍頭交匯處的一水塘,水塘四季有水,乾旱時水不少,洪澇時水不多,極為罕見,當地人認為是風水寶地,能護佑一方百姓。
因緣際會,寺院復興。當時有位有道高僧,綽號“行子午”,法號姓名不詳,在此辦道,設壇建寺。
這座寺院充滿著神奇的故事,記錄在寺院遺留的古書中。
1916年,長白山來了兩位修行人,在遺址處雙龍山建觀音殿及其他殿堂。寺院幾次易名:“道德會,義忠堂,無極宮,雙龍山風雲寺、風雲古寺。”
同時期出現了一位得道高僧,俗姓“周”,綽號“苦行禪師”,關內人士。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修行人,一年四季都穿棉袍棉鞋,衣服上補丁羅補丁,足有一寸厚,一年才剃一次頭,鬚髮很長,平時每天洗臉僅用三口水,非常惜福。平日裡孩童們取笑他,他都不理會。他來到寺院時60歲左右,在寺院裡做香燈師,跑香修行,在此修行50多年,於1957年圓寂(坐著往生),享年過百,但自己總說99歲,圓寂時瑞相稀有,鼻孔流出鼻涕有兩尺多長,固化成柱狀,人們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位禪門大德。
寺院當時非常興盛,上下兩院,僧眾眾多,度化有情,遠近聞名。當地的鄉紳孫紹權與當時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是親家,1931年,由馬占山幫忙,寺院手續得以齊備,當時稱為“雙龍山風雲寺、風雲古寺”(上下兩院),當地的修行人帶領鄉紳和信眾共同建設寺院,其中有一位陳姓修行人為了給寺院籌集建設資金和物資,走遍東北九省(當時東北是九省)。他從吉林汪清和黑龍江伊春化緣而來的都是直徑半米、長10米的上好圓木。由於當時運輸不便,這些圓木都是紮成排從伊通河水上順勢漂過來的,村裡的大戶人家都趕馬車去幫寺院拉木頭。化來的大洋都是成袋運回來的。各行能工巧匠聚集此地,齊心協力共同建設寺院。寺院規模宏大。

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把寺院毀壞。
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七年,上靜下化法師來到寺院,守護伽藍。二零零七年,應當地善信心聲,在政府支持下,機緣成熟,上真下成法師應邀主持恢復籌建,帶領四眾弟子開啟了寺院兩院建設。

現狀

現如今,寺院已初具規模。
“風雲古寺”,於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九日易名為“成佛寺”。
千年的古剎、名勝古蹟,今日得以重現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