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非農化治理效率評價及政策仿真研究

農地非農化治理效率評價及政策仿真研究

《農地非農化治理效率評價及政策仿真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譚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地非農化治理效率評價及政策仿真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譚榮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從治理效率的概念入手,將研究農地非農化的視角從傳統的配置效率轉變為治理效率。同時,建立正式制度-治理結構-資源利用的理論分析框架,揭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來統籌農地非農化不同層次上治理效率的分析。其次,以典型案例調查和交易費用函式估計為手段,以農地非農化過程中交易費用的大小為標準,分別對農地產權改革(正式制度層次)和不同非農化治理模式(治理結構層次)進行治理效率的事後評價。事後評價的研究結果為以政策仿真為手段的事前評價提供了研究對象和建模的規則。結合案例地區遙感圖像和GIS的支持,通過仿真模型對各種改革進行情景模擬,通過土地利用變化結果及判讀相關經濟社會要素投入等的變化,實現對治理效率的事前預測。最後,在事後評價和事前預測的基礎上提出管理機制的創新,為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農地非農化公共政策體系提供科學依據。.項目特色在於治理效率的視角和相互增強的經濟管理理論及仿真技術的結合。

結題摘要

項目研究在理論和實證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理論上,辨析了農地非農化的效率及其可持續管理的內涵,建立了“正式制度—治理結構—資源利用”的理論分析框架。為資源管理效率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模式。在實證上,開拓性地探索和計量了農地非農化管理的交易費用,評價了現階段農地非農化的治理績效,給出了中國農地非農化制度的改進路徑。具體包括: ①辨析了農地非農化的效率及其可持續管理的內涵,為自然資源管理的理論體系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②構建了局部均衡模型來測算現有土地市場結構對城鄉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和福利分配的影響。豐富了土地資源配置定量分析模型,結論對於土地配置政策和農地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③開拓性地對農地非農化的交易費用進行計量,提出了農地非農化治理結構最佳化的政策路徑。結合典型案例,通過構建交易費用函式來計量交易費用,同時分析出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④系統構建了農地非農化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實證模型。⑤解釋了不同國家農地非農化正式制度多樣性的原因。研究將交易費用比較的思路運用到解釋農地非農化制度多樣性上來。解釋了中國層級指標、美國可交易發展權、德國爭論中的配額交易、荷蘭空間規劃等不同制度存在的原因。該成果還證明了交易費用經濟學可以與環境經濟學中的配額理論相結合解釋農地非農化的制度選擇。⑥辨析了中國建立農地發展權的適宜路徑。中國建立農地發展權將面臨巨大成本。研究主張應通過治理結構層次的政策創新來替代制度環境層次的產權改革。創新點在於系統分析了農地非農化的空間異質性和時間專用性,並設計了各種情況下的配額交易模式,最後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了這種改革的可行性。⑦評價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地非農化制度的總體績效。研究發現,因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環境惡化,中國土地政策會對三十多年經濟快速增長的持續性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安全。⑧初步構建了基於多智慧型體(agent-based modeling)的農地非農化時空模擬與規劃的政策仿真模型。構建了RLUOA模型和STSPFCM模型,這些模型可實現農地非農化的智慧型體決策規則的空間“顯性”表達,模擬不同規則下農地非農化趨勢和時空規劃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