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二代

農二代

“農二代”是八十年代後期出生的,戶口在農村,但工作在城鎮的一代人。他們與父輩不同,雖同樣作為農民,卻沒有了土地。一部分是因為進城,另一部分是因為土地流轉。

隨著農村土地實現規模流轉以來,他們這一特殊的群體便不斷壯大。 這一部分人口正當盛年,在這樣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有著極大的懸殊,他們這一代人再也不安於守著幾畝薄田、面朝黃土背朝天苦苦度日,他們為著利益的最大化而奔波,尋找機會和出路。但由於自身成長的特殊原因而集體迷失,即已疏遠父輩出身的農村文化,也沒有融入城市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二代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
  • 職業:進城務工
分類,問題現狀,特徵分析,未來出路,特殊採訪,

分類

對“農二代”大致可進行如下的分類:
農二代
農二代(漫畫)
第一類“農二代”是學習成績優異的莘莘學子,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脫離農村,由農二代變身為城市的一員,廣泛分布於各行各業,大江南北。
第二類“農二代”是學習不那么優異的學生,雖經過高考,但學歷層次較低,在就業難的形勢下,畢業就往往失業,去向不明朗,也可能和農民工沒兩樣,但唯一不屑的可能就是務農了。
第三類“農二代”是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進城打工,是正宗的農民工,是進入城市的勞動力大軍,閒得無聊時可能會考慮務農。
第四類“農二代:是家境豐實的農民子弟,由於可以坐享其成,可能會打工,但多數還是從事父業或其他技術行業,90%不願從事農業生產。
第五類“農二代”是家境較為貧窮的農民子弟,可能會打工兼顧種田,因為打工的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但這部分農二代將很少。

問題現狀

農民工這個詞還存在,但農民工的孩子們已經快長大了,這些農二代逐漸長大後,他們對城市生活的期待和他們的父輩可不一樣,農二代賺錢後的目的不是回老家蓋房子,而是為了能在城市裡找到更好的出路。但城市的階層化競爭必然形成對農二代的排斥,無論從文化上還是社會資源上,農二代看過天上飛的,自然不願意在地上爬,於是城市的內在矛盾就會產生。在推動中國模式的經濟成長奇蹟30年後,中國農民理性的擴張釋放出的強大力量,面臨著新的社會轉型時期的挑戰。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認為,農民理性的擴張是中國經濟發展包括率先從經濟危機中復甦的重要推動力,但這種理性也需要一種轉型,而轉型期顯現出的一些農民理性的天生缺陷,也讓包括新一代的農民後代無人再願意種田,成為中國最需要擔憂的問題之一。
農二代
農二代現狀
“農二代”由於國家計畫生育政策的影響,是家裡的獨生子女,自小的生活條件就比上一代優越,因而長大後走出農村、走向城市的發展衝動很強烈,而輕視“泥腿子”的舊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這樣看來,真正的種田人將會少之又少,推論下去,農村的土地拋荒現象將逐漸逐嚴重。另外,大量的“農二代”湧入城市,對城市的容納量也構成巨大的挑戰,將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諸如吃、住、就業等)。

特徵分析

“農二代”思想在改變
中國模式的農民理性在不同環境下會發生變化,最鮮明的就是,“農二代”即農民的後代的思想在改變。“比如說第一代進城務工農民,只要能掙到錢,他們什麼苦都願意吃,但是現在去招工,年輕一代的農民就不再像他們的父輩一樣,他們有很多條件,是會挑剔的,比如工廠在比較偏遠的鄉鎮,可能就不會有興趣去。”徐勇認為,和傳統的中國農民相比,新的農民後代,勤勞和節儉的性格特徵正在弱化,消費欲望迅速擴張,並且滋生出一種暴富的心理。
而由於土地不斷減少,需要的農村勞動力也在不斷減少,中國目前有9億農民,而耕地上需要的勞動力只1億,而現在的農民和以往的農民也不同,勞動時間在減少,土地在減少,因此,如果過多的勞動力堆積在土地上,社會必然矛盾重重。中國最需要擔憂的一個問題是,80年代以後的年輕一代中,沒有農民,沒人願意種田。

未來出路

“農二代”由於不重視種田,因此以後,真正懂得科學種田技術的人將成為稀缺資源。因為現有的“農二代”的父輩們將逐漸老去,而很多“農二代”並不能成為理想的接班人。
農二代
科技農業是農二代的出路(漫畫)
與國外比較,可見其土地相對集中,往往以農場農莊的形式而存在,而經營和生產主要在少數的農場主手中,國家對其給以大量的補貼,供給大型農機,極為重視其發展生產。現在國家雖說也向農民補貼,也允許土地流轉,但當土地集中到部分種田能手的手中時,其成本已經很高了,那么種田能手的收益將變少,而由於自然災害等影響收入的風險在加大,所以現在的政策並不利於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種田能手也缺少一種利益的衝動,這樣進行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將變得不可能。
國家應有意識培育懂技術、懂管理的“農二代” “農三代”的種田能手或種糧大戶,讓他們勞有所得,給他們提供保障,讓他們的收入與城市中等階層的收入相當,激發他們的種糧積極性,不然若干年後惡性循環,就將危及到中國的糧食安全了。

特殊採訪

2012年1月,記者王偉正從廣州坐上開往湛江的長途客車,身邊座位的一個青年男子小關自我介紹“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我是做‘’的”,他大聲地說著他從事的職業,還一臉自豪,全然無視周圍的人……見他神情這樣平靜、表露這樣大膽,令人十分驚詫。
20歲的小關,外表俊俏、身高一米八幾。他從事一項或許為一般人所不齒的特殊職業,他們把自己叫做“仔”或者“鴨”。輟學,進城,以自己的方式在城市裡掙扎生存,打上“農二代”標籤,小關感覺自己似乎從來沒有選擇過怎么生活,生活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小關從農村老家來到廣州已經快6年了,但他在大城市中仍過著既混沌又艱難的生活,成為城市中的邊緣人。但他對這些全然不覺,也沒有改變的決心,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甚至看不到希望,只求走一步算一步。小關告訴記者,這行競爭太激烈了。他2011年所在的夜總會,一共有四五十個年輕男子,“要身高有身高,要相貌有相貌”,基本都是20歲出頭,有一米八上下,都很會打扮,嘴巴也很甜。很多時候,他一兩周才被選上一次。跟客人過一晚,至少能收1500元的報酬,有時嫌客人長得醜,就讓她加價。如果沒被選上出去開房,只是陪客人喝酒,就只得到500元的小費。除了競爭激烈外,就是辛苦。
事實上,小關的經歷只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農二代”的一個縮影。小關的父親幾年前也曾常年在珠三角城市的建築工地打拚,如同絕大多數的第一代農民工一樣,老老實實地在最髒、最累、最“沒出息”的工作崗位上工作,省吃儉用,攢錢往家裡寄,艱辛地把小關姐弟們養大。如今,已年邁的父親不得已只能棄城返鄉,一貫勤勞的他返鄉後也閒不下來,總惦記著家裡的那幾畝田。因為對於他們那一代人來說,農村和土地是他們的根,他們不願拋棄這些。他們的後代雖然有短暫的農村生活經歷,但很多人讀完國中就懷著對城市的憧憬出去打拚,期望過上城市的生活。“農二代”們大多是剛剛從學校直接進入城市打工,沒有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過分追求較好的生活,勤儉節約的品格逐漸淡化。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他們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風氣和固有陋習的影響,甚至像小關這樣走向傳統道德認為的“墮落”領域。但在社會整體道德下滑今天,他們並無絲絲羞愧,反而認為這些是新潮、開放、勇氣的體現,因而洋洋得意。
他們並不像他們的父輩一樣,什麼髒、苦、累的活都願意做,而是希望能有高薪、自由、輕鬆的工作。同時,他們雖然仍舊戴著“農民”的帽子,但這頂“帽子”下面的人已經不再是10年、20年前的那些人的思想觀念和情趣愛好了。他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上網、夜宵、卡拉OK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這甚至會惹來他們的父輩們異樣的眼神,指責他們不顧家、花錢大手大腳。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斷消解著他們對家鄉存有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記憶,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也使他們漸漸不再適應農村的生活方式。像小關這樣的“農二代”們完全沒有退路,他們真正成了既融不進城,也回不了鄉的“邊緣人”。因此,對他們而言,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的心態相當盛行。他們對未來的渴望超過他們的父輩們,對未來的人生軌道或許也有一定的規劃,但是往往因為喜歡享受,總是離自己的預期目標很遠,他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農二代”,路在何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