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辨性
- 作者:章太炎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章太炎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上
萬物皆無自性黃壚、大海、爟火、飄風,則心之蔭影也。公孫尼子曰:“心者,眾智之要。物皆求於心。”(《意林》及《御覽》三百七十六引。)其言有中。無形而見有形,志與形相有則為生。生者於此,生之體於彼。說緣生者,假設以為性。而儒者言性有五家:無善無不善,是告子也;善,是孟子也;惡,是孫卿也;善惡混,是楊子也;善惡以人異,殊上中下,是漆雕開、世碩、公孫尼、王充也。(此即韓愈三品之說所本。)五家皆有是,而身不自明其故,又不明人之故,務相斬伐,調之者又兩可,獨有控名責實,臨觀其上,以析其辭之所謂,然後兩解。
人有八識,其宗曰如來藏。以如來藏無所對,奄忽不自知,視若胡越,則眩有萬物,物各有其分職,是之謂阿羅耶。阿羅耶者,藏萬有。既分,即以起末那。末那者,此言意根,意根常執阿羅耶以為我,二者若束蘆,相依以立。我愛、我慢由之起。意根之動,謂之意識。物至而知接,謂之眼、耳、鼻、舌、身、識。彼六識者,或施或受,復歸於阿羅耶。藏萬有者,謂之初種;六識之所歸者,謂之受熏之種。諸言性者,或以阿羅耶當之,或以受熏之種當之,或以意根當之。公孫龍曰:“謂彼而彼不唯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此不唯乎此,則此謂不行。”由是相伐。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章太炎(1 8 6 9—1 9 3 6),名炳麟,太炎是其號。浙江餘杭人。清末參加維新運動。1900年剪辮髮,立志革命。1903年因鼓吹革命被上海租界當局逮捕入獄。1906年出獄後,東渡日本,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1911年上海光復後回國,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因反對袁世凱,1913年起為袁氏所禁錮,袁死後獲釋。後參與孫中山所領導的護法戰爭。晚年因不滿蔣介石獨裁而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魯迅評價其為“有學問的革命家”。代表作有《訄書》、《國故論衡》、《齊物論釋》、《新方言》、《文始》等。著述生前編為《章氏叢書》及其《續編》。編者簡介姜義華,江蘇揚州人。1939年出生,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史學理論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天下為公:孫中山思想家剪影》、《百年蹣跚——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理性缺位的啟蒙》、《現代性:中國重撰》、《中華文明的根柢》、《新譯禮記讀本》、《章炳麟評傳》等。合著有《史學導論》等。策劃百卷本《中華文化通志》。主編《康有為全集》、《胡適學術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