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系統總結縣域城鎮化研究的理論框架基礎之上,以中國新型城鎮化試點地區省份的安徽省作為典型研究案例地,開展轉型期以來縣域城鎮化發展理論總結與實證研究。該書系統揭示轉型期縣域城鎮化格局特徵與演進過程,影響機理及其路徑模式,提出轉型期縣域城鎮化發展的調控策略與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在中國的現行區劃體系中,縣級行政單元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時,其空間格局也不斷發生變化,從中心城市不斷向周邊縣域傳導,縣域城鎮化逐漸成為轉型期中國城鎮化研究的熱點之一。縣域作為城鎮與鄉村聚落的複合地域,既是未來城市群人口增長的重要來源地,也是鄉村人口就地城鎮化的主要容納地。深入開展縣域城鎮化研究,對於豐富中國城鄉地域空間結構理論,指導中國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此,《轉型期我國縣域城鎮化演變機理與模式路徑研究》對其縣域城鎮化開展系統的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結論認為:(1)總體而言,縣域城鎮化是一種由於社會生產力的變革所引起經濟物質、思想演變綜合過程,是城鎮系統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同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主導動力不同以及不同類型縣域城鎮化主導動力也不盡相同。基於城鄉發展、集聚與擴散、城鎮化過程、人口遷移、產業演進及可持續發展等理論梳理、評價基礎上,構建出轉型期中國縣域城鎮化研究理論核心體系。另外,縣域城鎮化是中國城鎮化體系中基礎組成部分,縣域城鎮化發展有助於扭轉城鄉二元化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但在快速發展同時,轉型期中國縣域城鎮化發展也表現出諸多矛盾:東西地域差異顯著、縣域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城鎮規劃混亂現象普遍、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凸顯等,如何有效破解這些發展困境是未來持續推進中國縣域城鎮化關鍵之舉。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壽光模式)、工業主導發展(晉江模式)、旅遊小鎮發展(黃山模式)、產城一體發展(新鄭模式)四種模式,總結出“特色是基礎、農民是主體、環境是保障”三點發展的有益經驗啟示。
(2)理論上,縣域城鎮化發展及演變是複雜的“人—地”關係系統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演化過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縣域城鎮化發展、演變主要受到制度變遷、經濟成長、產業演進及農民遷移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及相互作用。①制度變遷是轉型期中國縣域城鎮化發展及演變的核心動力。縣域城鎮化進程就是人類聚居方式由農村逐步向城鎮變遷的一種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會增加縣域城鎮化交易成本,使縣域範圍內勞動力不能得到科學有效配置,制約縣域城鎮化發展基本進程;反之亦然。②經濟成長是轉型期中國縣域城鎮化發展及演變的基礎動力。縣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導致縣域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發生變動,帶動縣域產業結構調整與最佳化;而縣域產業結構變動進而導致縣域就業結構發生轉換,農業勞動者向工業和服務業轉變,縣域農村人口向城鎮地域遷移,從而促進轉型期縣域城鎮化不斷發展。③產業演進是轉型期中國縣域城鎮化發展及演變的根本動力。總體上,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合理化均是轉型期縣域城鎮化發展水平提升的原因,但是縣域產業結構高級化相比產業結構合理化而言,其對轉型期縣域城鎮化發展及演變的促進效應更為顯著。④農民遷移是轉型期中國縣域城鎮化發展及演變的主體動力。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總收入、學齡兒童、務工年限、城裡社會關係、政府就業政策及教育政策等對農民遷移進城產生顯著正向效應;而農戶年齡、戶籍社保制度對轉型期縣域城鎮化過程中農民遷移進城產生顯著負向效應。
(3)該書基於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提出了未來轉型期中國縣域城鎮化發展的“以人為本,城鄉一體、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統籌協調,綠色發展”重要原則導向;結合中國縣域城鎮化發展階段、各縣(市)特色及發展差異,重構了轉型期“現代農業主導型、新型工業主導型、特殊資源主導型、都市邊緣主導型、綠色生態主導型”五種縣域城鎮化發展的典型調控模式;最後,基於縣域城鎮化發展原則導向及重構模式內容,以及縣域城鎮化作為中國城鎮化體系基礎構建考慮,從“科學規劃縣域城鎮體系、推進農業人口有序轉移、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縣域城鎮化發展制度”四大維度上提出轉型期縣域城鎮化發展的路徑指引,提出促進轉型期縣域城鎮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榮天,漢族,江蘇南京人,博士、博士後。現揚州大學任教,碩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會員,揚州市工程師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城鎮化與區域發展、鄉村地理與土地利用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