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鐘花(Cyclocodon axillaris (Oliv.) W. J. de Wilde & Duyfjes),是桔梗科、輪鐘草屬的直立或蔓性草本植物。莖中空且分枝多而長,平展或下垂;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邊緣具細尖齒,鋸齒或圓齒;花通常單朵頂生兼腋生,有時組成聚傘花序,花冠白色或淡紅色,管狀鐘形;漿果球狀,熟時紫黑色;種子極多數,呈多角體;花、果期7-11月。
輪鐘花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部)、四川、貴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廣西、廣東、福建(南部)、台灣等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高棉、緬甸、錫金也有分布。一般生於海拔400-1800米的林中、溝邊、草坡、林緣或草地中。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和分根繁殖。
輪鐘花,其根、莖葉均可入藥,味甘、微苦,性平,歸肺經,根有補虛益氣,祛擦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勞倦氣虛乏力,跌打損傷,腸絞痛,肺虛咳嗽,膀胱炎,吐血等症;莖葉有益氣補虛,祛癌止血,散結止痛等功效,一般用於治療肺癆咳嗽,吐血,疝氣等症。其成熟果實也是良好的食用水果;輪鐘花還含有黃酮類、酚類、苷類、多糖類、甾醇類、生物鹼類等化學成分,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抗菌等生物活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輪鐘花
- 拉丁學名:Cyclocodon axillaris (Oliv.) W. J. de Wilde & Duyfjes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菊目
- 科:桔梗科
- 屬:輪鐘花屬
- 種:輪鐘花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形態特徵
輪鐘花是桔梗科輪鐘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通常無毛。莖高可達3米,中空,分枝多而長,呈平展或下垂的形態。葉對生,偶有3枚輪生的,具短柄,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6-15米,寬1-5厘米,頂端漸尖,邊緣具細尖齒,鋸齒或圓齒。花通常單朵頂生兼腋生,有時3朵組成聚傘花序,花梗或花序梗長1-10厘米,花梗中上部或在花基部有一對絲狀小苞片。花萼僅貼生至子房下部,裂片 (4-) 5 (-7) 枚,相互間遠離,絲狀或條形,邊緣有分枝狀細長齒;花冠白色或淡紅色,管狀鐘形,長約1厘米,5-6裂至中部,裂片卵形至卵狀三角形;雄蕊5-6枚,花絲與花葯等長,花絲基部寬而成片狀,其邊緣具長毛,花柱有或無毛,柱頭 (4) 5-6裂;子房 (4) 5-6室。漿果球狀, (4) 5-6室,熟時紫黑色,直徑5-10毫米。種子極多數,呈多角體。花期7-10月。
生長環境
一般生於海拔400-1800米的林中、溝邊、草坡、林緣或草地中。
分布範圍
輪鐘花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部)、四川、貴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廣西、廣東、福建(南部)、台灣等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高棉、緬甸、錫金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和分根繁殖。
主要價值
輪鐘花,其根、莖葉均可入藥,味甘、微苦,性平,歸肺經,根有補虛益氣,祛擦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勞倦氣虛乏力,跌打損傷,腸絞痛,肺虛咳嗽,膀胱炎,吐血等症;莖葉有益氣補虛,祛癌止血,散結止痛等功效,一般用於治療肺癆咳嗽,吐血,疝氣等症。其成熟果實也是良好的食用水果;輪鐘花還含有黃酮類、酚類、苷類、多糖類、甾醇類、生物鹼類等化學成分,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抗菌等生物活性。
植物文化
貴州和湖南的苗族將輪鐘花的根代替人參作為補品,稱其為“南方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