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台子·一枕清宵好夢

《輪台子·一枕清宵好夢》是北宋詞人柳永寫的一首羈旅詞。該詞上片寫詞人破曉早行時看見了霜林中的棲鳥與長安古道上的孤村,又看到遼闊的南方天空尚未天明,整體氣氛顯得淒清蕭索,情景如畫。下片寫詞人驅驅仕途,人生“離多歡少”,飄泊無定,所以又滿腹牢騷。這首詞寫晨旅情景如淡水墨畫,朦朧中透出無限淒涼況味,抒情有一唱三嘆、起伏跌盪之妙,表達出作者對為宦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輪台子·一枕清宵好夢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柳永
  • 作品出處:《樂章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輪台子1
一枕清宵2好夢,可惜被、鄰雞喚覺3。匆匆策馬登途,滿目淡煙衰草。前驅風觸鳴珂4, 過霜林、漸覺驚棲鳥。冒征塵遠況5,自古淒涼長安道。行行又歷孤村6,楚天闊、望中未曉7
念勞生8,惜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嘆斷梗9難停,暮雲漸杳。但黯黯魂消10,寸腸憑誰表11。恁驅驅、何時是了。又爭似、卻返瑤京12,重買千金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輪台子:詞牌名,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一句六仄韻。
2、清宵:清爽宜人的夜晚。
3、喚覺:喚醒。
4、鳴珂(kē):馬之飾物,以玉石為之,觸動則發響。
5、遠況:遠行。況,通“貺(kuàng)”,賜予光臨之意。
6、行行:走著走著。《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二”。
7、未曉:天尚未明。
8、勞生:辛勞人生。
9、斷梗:斷根之草,風吹則搖擺不定。
10、魂消:心中難受。
11、憑誰表:向誰訴說。
12、瑤京:美好的京城,指汴京。

白話譯文

清靜夜晚的一場好夢,可惜被鄰里的雞叫聲給破滅了。又匆匆忙忙騎馬踏上征途,滿眼輕煙籠罩著路邊的枯草。風吹著馬佩帶的鳴珂叮噹響,走過楓林時發覺驚飛了棲息的鳥兒。淹沒在路上的塵埃里,面對遙遠的征途,這情形使人更加體會到,自古以來長安道上好淒涼的深意。遠遠地又經過了一個孤零零的村莊,視野中,遼闊的南方天空尚未天明。
想起辛苦勞累的生活,可惜壯年美好的年歲,分離多而歡聚少。嘆息漂泊不定的宦遊生涯,如同折斷的葦梗漂浮在水上,難以停息,傍晚的雲霞漸轉幽暗。只是這低沉的情緒、極度悲傷的心事憑藉誰來表訴。這樣的奔走何時是個終了。又如何能與回返京都,重新不惜代價博取美人歡心相比啊。

創作背景

柳永早在青年時代,便赴汴京遊學求仕,屢遭波折,一直未能如願,這首詞是他中年漫遊古都長安郊原時對他看到的北國秋景及其內心感懷的生動記錄,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匆匆趕路,融抒情於寫景與敘事中。發端“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雞喚覺”,似乎出人意表,卻富有生活氣息。一般說來,離別之夜往往輾難眠,詩人卻一枕好夢。夢的內容沒提,從柳永為人及其可惜的語氣看來,很可能與“佳人”有關,故戀戀不捨。古人陸行一般起程很早,所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柳永也是如此,急匆匆地揮著馬鞭踏上旅途,看到破曉前朦朧月光下的景色是“泛煙衰草”,也明了秋景。接著寫急行,“前驅風觸鳴珂,過霜林,漸覺驚棲鳥。”一連串的動詞和動態。馬兒穿過霜林,跑得飛快,馬蹄聲和鳴珂聲急疾,把棲息於巢中尚在睡覺的鳥兒,先後都驚醒得飛起來。“驅”、“觸”、“過”、“驚”,這些普通的動詞,都用得十分妥貼,“觸”字尤其精彩。對如此這般急馳,不禁引起詩人的感觸,“冒征塵遠況,自古淒涼長安道”。這句點明詩人正疾馳於長安古道上。長安道是古代士人求仕遊宦的必由之買路,故可看作語意雙關,柳永藉以自嘆仕途艱苦。“行行又離孤村, 楚天闊、望中未曉”。接著,又回過筆來策馬前進。疊字“行行”,有不斷前進的意味。“又”字說明一路上都宿孤村的寂寞淒涼。“楚天闊”,表示詩人是策馬由陝西折向中南地區、由關中向荊湖遠望,只看到空闊無際,而天色此時尚未破曉。上文詞人以慣用的層層鋪敘、一筆到底的手法,將旅途策馬早行的寂寞辛勞,表達得淋漓盡致。
下片轉入抒情,“念勞生、惜芳年壯歲,離多歡少”,以去聲領字“念”直貫三句,顯得十分有力。這幾句在章法結構上是承上啟下。“勞生”總上,“離多歡少” 啟下。柳永中進士是四十多歲,寫這首詞時尚未及第,故日”芳年壯歲”。接著,“嘆斷梗難停,暮雲漸杳”,又以去聲字“嘆”,領出四言對句。“暮雲”句語意雙關。上片寫將曉未曉景色,這裡點出暮雲,意味著匆匆在旅途上奔波了一天,已到了傍晚時分。另外,還含有歲月蹉跎,自己行將遲暮之嘆。以下就離愁,又是一直鋪敘。“但黯黯魂消,寸腸憑誰表?”這是一層離愁無處可說的愁意。“恁驅驅,何時是了?”這又是一層不願為功名奔走的愁意。“驅驅”一般不作疊字,在這裡形容詩人的急切心情,再深一層,“又急似、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千金笑是說美人一笑的難得。用一個“買”字,極鮮明地透露出柳永對汴京秦樓楚館中尋歡作樂的渴望,是他年輕時一貫性格的表現。
這首詞寫行役之苦,抒發念遠之情,是柳永輾轉兩地為官時對行旅生活的強烈內心體驗,表達出對遠宦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

名家點評

北宋詞人張子野:“既言‘匆匆策馬登途,滿目淡煙衰草。’剛已辯色矣。而後又言‘楚天闊、望中未曉’,何也?柳何語意顛倒如是。”(《苕溪漁隱叢話》)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北宋詞人,婉約派創始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宮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惺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雨霖鈴》《鳳棲梧》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