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

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

《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是“輝煌的中國”叢書系列中的一冊。《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從中國人的取名來探討中國人的符號哲學,資料翔實,新解迭出,揭示了姓名文化中的許多奧秘。在命名藝術方面,《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深刻地挖掘了中國人命名的規律,如形美、音美、意美,並根據這個標準歸納出一套簡便易行、操作性強的合名方法。《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編者十幾年來,對中國人的姓名文化和命名藝術嘔心瀝血進行研究的心得,在許多方面填補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空白。同時《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又是一本通俗易懂、開卷有益的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讀物,讀者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教益。

基本介紹

  • 書名: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
  •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 頁數:147頁
  • 開本:16
  • 作者:何躍青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不僅集中闡述了姓名的起源和沿革史,而且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名字對人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更為可貴的是,考慮到讀者對取名實用性的要求,《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詳細講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時介紹了商業領域的取名原則、思路、方法等。為了增強《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的可讀性,避免單純理論說教的枯燥乏味,《輝煌中國:中國取名文化》在敘述中引用了大量鮮活、古今結合、有史可查的例子,以饗讀者。

圖書目錄

追蹤溯源話姓氏——姓氏文化綜述
姓從哪裡來/2
氏是怎樣產生的/4
姓分化出氏,姓氏統一/6
《百家姓》及排序/8
古人的擇“字”習慣/10
生命力旺盛的“號”/12
取號、贈號的特點/14
名字的潛移默化作用/16
傳統文化演繹——取名學原理
屬相與名字的關係/20
子鼠、醜牛、寅虎取名/22
卯兔、辰龍、巳蛇取名/24
午馬、未羊、申猴取名/26
酉雞、戌狗、亥豬取名/28
《易經》“象”、“數”取名/30
《周易》八卦取名/32
生辰八字取名/34
五行相生取名/36
五行偏缺補救/38
有些名字不宜取——取名用字禁忌
取名思路忌輕率,思想忌陳舊/42
忌盲目求洋,盲目跟風/44
忌膚淺庸俗,忌過於直白/46
忌諱使用生僻字,忌用過繁字/48
慎用多音字,忌用”拼盤”字/50
忌用“醜陋”字,忌用“惡劣”字/52
忌組合混亂,搭配不當/54
忌諧音不雅,拗口晦澀/56
忌生理缺陷詞,忌消極萎靡詞/58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商務起名原則
漢字易符學起名原理/62
漢語美學起名原理/64
什麼樣的名字才算好/66
陰陽五行起名原理/68
CI起名原理/70
企業、產品取名原則/72
古語法、專用字法起名/74
吉語法、姓名吉語結合法起名/76
雅字、俗語、諧音起名/78
含蓄法、自誇法起名/80
標誌法、別名法、品牌法起名/82
企業命名有學問——企業名稱命名
名實相合,名副其實/86
易讀易念,易聽易記/88
超群脫俗,靈活多變/90
字義和諧,搭配得當/92
講究韻律,富有美感/94
標明自身特色/96
迎合客戶的喜好/98
如何取與眾不同的名字/100
名字如何打動顧客心/102
好產品要有好名字——品牌命名技巧
蘊涵深厚的文化背景/106
有祝福寓意並尊重文化差異/108
簡潔,易於記憶和傳播/110
具有合法和可保護性/112
彰顯產品個性,命名別出心裁/114
內涵豐富,富於聯想/116
突出特點,合理設定品牌基調/118
地域法、時空法命名/120
懷舊法、引導潮流法命名/122
忌崇洋風、盲目跟風/124
行業不同,名各有異——商業用名方法
店鋪命名:不拘一格、避免雷同/128
旅遊業命名:從類型出發,立足內涵/130
家電產品命名:區分級別,融入生活/132
汽車命名:詮釋特點、編織想像/134
樓盤命名:傳達價值、優缺互補/136
食品命名:使用通俗語和吉祥語/138
食品命名:依據產地和特色原料/140
茶業命名:自然屬性結合人文情懷/142
醫藥品命名:命名原則與方法/144
體育用品命名:具有運動精神和國際性/146

序言

長河迴蕩,岱嶽獨尊。
浩瀚青史,宛若不絕長卷。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不但流傳年代久遠,而且影響範圍廣闊,不但在本土根深葉茂,而且波及周邊國家,成為亞洲文化的中心。早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中華大地上已經有了人類文明的痕跡。至公元前兩千年,中國已經出現了高度繁榮的文明——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夏王朝。此後,殷商至西周,冶鍊金屬的水平大大提高,形態各異的青銅器登上歷史舞台,成就了一段青銅文明。
周王朝末期,天子的共主地位逐漸衰弱,五霸爭雄,七雄崛起,最終被興起於西北的秦國所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王朝。秦風終衰,群雄逐鹿,漢高祖劉邦起於草澤之中,再度建立統一的政權——漢王朝。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持久影響力的王朝,民族融合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奠定了華夏文明兩千年來的基礎。
漢王朝到漢武帝時期達到全盛,此時的漢王朝不但開疆拓土,而且高舉儒家文化的大旗。儒家文化將人的最高修為理想化——聖人境界。知識分子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聖人,普通民眾則期望獲得聖人的教誨。儒家思想被國家的領導者宣布為知識分子的立身與治世信條,這不是偶然的,是一個王朝需要一個系統的理論基礎。實際上,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諸子百家,而且都曾各領風騷,那么,為何漢武帝會“獨尊儒術”呢?梁漱溟先生這樣解釋儒家思想:
儒家之所謂聖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異於聖人者,就在於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沒辦法,只往前盲目地機械地生活.走到哪裡是哪裡。儒家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為智慧的——仿佛通體透明似的。
很顯然,無論是理想化的,還是世俗化的訴求,儒家文化都有其不可超越的地方。自漢代之後,歷代統治者均不同程度的尊儒家思想為國家統治的基礎。至隋唐,更是開科取士,將儒家經典視為儲備人才的基礎教材。
這種傳統延續到宋元明清等王朝,發展出新的理論。其中,宋明理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波高峰,不同的是,在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中,儒家思想並非唯一之思想源泉。道家、佛家等思想兼收並蓄,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的結構。以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三大家為例,他們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下的知識分子,但其思想並不完全屬於儒家範疇,而是自成一家,大開學術風氣。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重新確立了知識分子的使命感,進而開掘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到了清末,西學東漸之後,作為儒家思想的守護者(同時也是官方正統的守護者)曾國藩、張之洞等人提出了改造性的理論,尤其是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更加凸顯出文化保守主義者的孤傲與蒼涼。在這種沒落與衝撞中,中國的知識分子並非一力的否定自己的文化。反之,他們一方面接收外來文化,一方面從自己的文化母體中尋找新的出路。魏源、康有為、梁啓超等開一時之風氣的人物,雖則積極鼓吹西方文化,但自身無不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即便是高歌猛進的新文化運動中,其重要人物也都是兼善中西文化的大師,如章太炎、胡適、蔡元培、陳獨秀、魯迅……幾乎都是深入到傳統文化的脈絡之中。這些偉大的知識分子明白,只有正視中國文化的魅力,乃至缺點,才能汲取其養分。中國文化本身是復化的,多元性的,博採眾長的,自身具有其強大的突破能力。
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一直未停息過與西方文化的交流,無論是早期東方文化的西傳,還是19世紀晚期西方文化的強勢來襲,都說明文化的交流是世界的主流。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中國文化自身的特性展現出一種特質,它既不自高自大,同時也不妄自菲薄。以中國古代史上最具開放性的唐王朝為例,它一方面將中國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傳播到了朝鮮、日本,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域的藝術。從西域傳播而來的音樂、舞蹈不但深受民間喜愛,而且在宮廷里演出。由此可見,中國文化自身具有強大的自信力,同時又有其包容、謙遜的特點。
對比古代歐洲文化的沒落,尤其是陷入中世紀教廷的統治,梁漱溟先生說:
當古代西洋文明沒落以後,於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歷史的本流出於乾涸狀態的期間,中國文明的大湖反而現出了最汪洋的全盛時期。
古代中國曾為全世界貢獻了其輝煌成就,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現代中國要繼續進步,就不得不審視自身所背負的古老文化。
中華文化不但是一個民族崛起的“軟實力”,更是構成一個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礎。《尚書》曰:冕服華章日華,大國日夏。先賢註疏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種重視社會秩序,構建最高審美的命名,意味著一個民族堅實、廓大的胸懷。是中華文明穩健、多元化,旺盛生命力的預兆。
中華文明猶如一條奔涌不息的大河,從巍巍雪山奔流而來,起初是涓涓細流,其後百川匯聚,萬壑竟流,凝聚成一條濤聲如雷,響徹雲霄的大江,九曲縈迴,直奔世界文明的大洋。朱相遠先生在《中華世紀壇序》中讚美道: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
聖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環球共享。緬懷漫漫歲月,凝聚縷縷遐想。
…… 登壇遠望,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後有來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轉:乾恆動,自強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載物之氣量。繼往開來,浩浩蕩蕩。
中國文化歷久彌新,在經過了五千年的沉澱後,仍然煥發著光輝。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學、哲學、宗教、歷史、經濟、繪畫、音樂、雕刻、建築、醫學等各個領域均有巨大的成就。
作為一個中國人,面對如此浩瀚的歷史文化,能不心生敬畏?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其《國史大綱》序中說: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只是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隨附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以此種態度審視自己國家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方算得上第一等的大國民。
站在歷史文化的畫卷前,面對燦爛文化、壯美河山,能不思量做些什麼?翻文獻,寫學術文章固然是妙事,但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也是極重要的。我與鄧占平、何躍青、周廣宇等諸位老師多次磋磨,最終決定分門別類籌編一套中國歷史文化的書。這套書的編者中多有俊彥,照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話說:“群賢畢至,少長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資料蒐集、審定、編改、增刪的工作是非常繁雜的,但諸位同道多能一絲不苟,苛求其精,最終編成這套叢書。但因資料浩繁,所涉專門知識雜,時間有限,難免有錯誤疏漏之處,還望讀者不吝賜教。
是為序。
尚論聰
2012年11月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