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撰寫的、被歷代納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書。《輕鬆讀懂二十四史》以輕鬆讀歷史為基本出發點,從這二十四部正史中精選出部分歷史故事,如柏舉之戰、邙山之戰、挾天子以令諸侯、三顧茅廬、杯酒釋兵權、老牛舐犢、清談誤國、聞雞起舞,等等。《輕鬆讀懂二十四史》用輕鬆明快的白話文講述了這些歷史故事,力圖引發讀者深入閱讀二十四史的興趣。 《輕鬆讀懂二十四史》適合喜愛歷史的公務員、公司職員以及在校學生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輕鬆讀懂二十四史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頁數:189頁
- 開本:16
- 作者:龔學剛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1534778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歷史典籍閱讀系列”旨在引導讀者閱讀歷史,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該系列叢書讓讀者在閱讀中國傳統歷史典籍的同時,感悟歷史,與歷史中的人物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輕鬆讀懂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由龔學剛編著,以我國傳統的二十四部正史為藍本,刪繁就簡,用輕鬆白話文講述其中的精彩故事,向讀者展示二十四史的魅力,力圖引發讀者深入閱讀二十四史的興趣。
《輕鬆讀懂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由龔學剛編著,以我國傳統的二十四部正史為藍本,刪繁就簡,用輕鬆白話文講述其中的精彩故事,向讀者展示二十四史的魅力,力圖引發讀者深入閱讀二十四史的興趣。
圖書目錄
上 篇
商湯用飯喜得賢才
欲擒故縱鄭伯克段
智叔詹空城退楚軍
柏舉一戰吳國破楚
選承嗣趙筒子出題
知進忘退文種殞命
田忌賽馬孫臏展才
火牛陣田單復齊國
示弱小趙奢巧用兵
謀保國蘇代勇赴秦
為大業秦王納忠諫
漢高祖醉酒斬白蛇
忘舊情陳勝除故交
用人不當胡亥自刎
白登山陳平救劉邦
守諾言季布留清史
肅軍營周亞夫守法
秉忠誠馮唐進諍言
平叛亂景帝殺晁錯
班婕好善良有美德
馮異為將謙退不伐
寫家信馬援誡兩侄
為國事劉秀巧立威
使西域班超不畏讒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
中 篇
謀大業劉備三訪賢
蔡文姬苦情救夫君
老牛舐犢父子情深
苦讀書呂蒙驚魯肅
伏胤空詔斬司馬允
王衍清談誤國送命
聞雞起舞祖逖北伐
巧施計溫嶠脫虎穴
陶潛不為斗米折腰
恃才傲物范曄殞命
王僧虔妙語博君笑
陶弘景隱居圖修身
斥愚昧范縝辯權貴
彈權臣徐陵讀奏章
圖大計孝文帝改革
盡職責李崇巧斷案
真廉潔蘇瓊得民心
遭讒言斛律光遇害
求節儉王羆斥使者
宇文憲功高遭冤殺
誤軍機蕭宏現醜態
酈道元罵賊赴國難
宇文泰兵敗走邙山
賢崔氏教子成清吏
善納諫唐太宗改錯
治天下太宗巧用人
下 篇
勇姚崇顯能除蝗災
寄山水李白明心志
吊草人張巡巧借箭
赴家宴李泌顯風度
郭子儀遠慮保家眷
施報復盧杞泄私憤
白居易寫詩嘆世事
王處存巧取易州城
朱溫篡位下場悲涼
寵伶人李存勖亡國
郭崇韜奇計滅後梁
石敬瑭稱兒當皇帝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諄語說愛將
扶新君呂端不糊塗
范仲淹憂國又憂民
任知府包拯展才智
道不同賢臣不相容
統契丹阿保機建遼
完顏亮殘暴遭身亡
金世宗用人唯德才
感皇恩孛禿盡忠心
廉希憲諍諫為國事
遭猜忌脫脫歸太虛
撕畫作王紱明心志
秉正氣海瑞諫皇帝
商湯用飯喜得賢才
欲擒故縱鄭伯克段
智叔詹空城退楚軍
柏舉一戰吳國破楚
選承嗣趙筒子出題
知進忘退文種殞命
田忌賽馬孫臏展才
火牛陣田單復齊國
示弱小趙奢巧用兵
謀保國蘇代勇赴秦
為大業秦王納忠諫
漢高祖醉酒斬白蛇
忘舊情陳勝除故交
用人不當胡亥自刎
白登山陳平救劉邦
守諾言季布留清史
肅軍營周亞夫守法
秉忠誠馮唐進諍言
平叛亂景帝殺晁錯
班婕好善良有美德
馮異為將謙退不伐
寫家信馬援誡兩侄
為國事劉秀巧立威
使西域班超不畏讒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
中 篇
謀大業劉備三訪賢
蔡文姬苦情救夫君
老牛舐犢父子情深
苦讀書呂蒙驚魯肅
伏胤空詔斬司馬允
王衍清談誤國送命
聞雞起舞祖逖北伐
巧施計溫嶠脫虎穴
陶潛不為斗米折腰
恃才傲物范曄殞命
王僧虔妙語博君笑
陶弘景隱居圖修身
斥愚昧范縝辯權貴
彈權臣徐陵讀奏章
圖大計孝文帝改革
盡職責李崇巧斷案
真廉潔蘇瓊得民心
遭讒言斛律光遇害
求節儉王羆斥使者
宇文憲功高遭冤殺
誤軍機蕭宏現醜態
酈道元罵賊赴國難
宇文泰兵敗走邙山
賢崔氏教子成清吏
善納諫唐太宗改錯
治天下太宗巧用人
下 篇
勇姚崇顯能除蝗災
寄山水李白明心志
吊草人張巡巧借箭
赴家宴李泌顯風度
郭子儀遠慮保家眷
施報復盧杞泄私憤
白居易寫詩嘆世事
王處存巧取易州城
朱溫篡位下場悲涼
寵伶人李存勖亡國
郭崇韜奇計滅後梁
石敬瑭稱兒當皇帝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諄語說愛將
扶新君呂端不糊塗
范仲淹憂國又憂民
任知府包拯展才智
道不同賢臣不相容
統契丹阿保機建遼
完顏亮殘暴遭身亡
金世宗用人唯德才
感皇恩孛禿盡忠心
廉希憲諍諫為國事
遭猜忌脫脫歸太虛
撕畫作王紱明心志
秉正氣海瑞諫皇帝
序言
歷史,記載著一個民族、國家誕生和發展的全過程。通過厚重的歷史,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興亡盛衰,感受到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榮辱與得失。中華民族一直有著記載歷史的優良傳統,這種優良傳統使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得以匯集成書,從而為後代子孫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史學遺產。
在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很多史書,但由於當時的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史書被遺失,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被人遺忘。二十四史經過歷史的洗禮,在數以萬計的史書中脫穎而出,隨著歷史的腳步而來。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約四千萬字,經過兩千多年逐漸發展集結而成。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這些史書大多數是官修,其主要目的是以史為鑑,總結前代興衰的規律,並引以為戒,用來加強和維護當代的統治。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著,它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開始,止於漢武帝後期,記述了我國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為東漢班固編撰,記事始於漢高帝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為紀傳體東漢史,由南朝宋范曄編撰,記載了東漢光武帝元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總計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由西晉陳壽創作,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
《晉書》是房玄齡等人受唐太宗的指示修撰而成,是一部官修史書,記載了自司馬懿早年到晉恭帝元熙二年期間的歷史。
《宋書》由南朝梁沈約著,記事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終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共記載了劉宋王朝六十年的歷史。
《南齊書》由南朝蕭子顯編撰,記載了南齊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總計二十三年的歷史,原名《齊書》,因到了宋代為區別於李百藥的《北齊書》而改為《南齊書》。
《梁書》為唐代姚思廉著,記載了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的歷史。
《陳書》仍由唐代姚思廉著,記載了陳朝五位皇帝共三十三年的歷史,記事始於陳武帝永定元年,終於陳後主禎明三年。
《魏書》是北齊魏收著,記載了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
《北齊書》為唐代李百藥著,本名《齊書》,宋時才加“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五十多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周書》為唐代令狐德棻主編,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歷史。
《隋書》為唐代魏徵等著,記載了隋朝三十七年的歷史。
《南史》為唐代李延壽著,記事始於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記述了南朝宋、齊、梁、陳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北史》也由唐代李延壽著,記事始於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和隋朝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
《舊唐書》由後晉劉晌等編撰,記事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終於唐哀帝天祐四年,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新唐書》由北宋歐陽修、宋祁等合撰,其記述的歷史時期大致與《舊唐書》相同,涵蓋了整個唐朝時期,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記錄了梁、唐、晉、漢、周五代的歷史,由北宋薛居正等人修撰。為了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遂改名為《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為北宋歐陽修創作。他用春秋筆法將五代歷史雜糅到一起,成為唐代以後絕無僅有的私修史書。
《宋史》、《遼史》、《金史》均為元朝所修,編撰者署名是元朝宰相脫脫。其實,當時參與編撰的人很多,其中翰林學士歐陽玄出力最多。《宋史》記事始於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終於南宋末代皇帝宋昺祥興二年,記載了北宋和南宋兩朝三百二十年的歷史。《遼史》記載了遼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也兼述了遼代建國以前契丹族及遼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的歷史。《金史》記事始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到滅亡,約一百二十年的歷史。
《元史》為明代宋濂等編撰,記載了自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及滅亡的歷史。
《明史》為清代張廷玉等編撰,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共二百多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全面、系統地記載了我國數千年的歷史,全面展示了歷朝各代的興衰變遷,涉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內容,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然而,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其內容博大精深,加上古文晦澀難懂,一般讀者要讀通這些史籍是有一定困難的。鑒於此,本書精選了大量的歷史故事,用輕鬆明快的白話文展開敘述。除此之外,本書在每篇文章的後面對相應的歷史事件做了客觀的評價。
希望本書能讓讀者在更多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能感受歷史、思考歷史,以史為鑑,處理好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李鑫、劉作越、馬海峰、宋華、陶也、王帥、金躍軍等人參與了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部分章節的撰寫工作,在此一併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鑒於二十四史的博大精深,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在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很多史書,但由於當時的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史書被遺失,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被人遺忘。二十四史經過歷史的洗禮,在數以萬計的史書中脫穎而出,隨著歷史的腳步而來。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約四千萬字,經過兩千多年逐漸發展集結而成。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這些史書大多數是官修,其主要目的是以史為鑑,總結前代興衰的規律,並引以為戒,用來加強和維護當代的統治。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著,它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開始,止於漢武帝後期,記述了我國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為東漢班固編撰,記事始於漢高帝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為紀傳體東漢史,由南朝宋范曄編撰,記載了東漢光武帝元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總計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由西晉陳壽創作,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
《晉書》是房玄齡等人受唐太宗的指示修撰而成,是一部官修史書,記載了自司馬懿早年到晉恭帝元熙二年期間的歷史。
《宋書》由南朝梁沈約著,記事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終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共記載了劉宋王朝六十年的歷史。
《南齊書》由南朝蕭子顯編撰,記載了南齊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總計二十三年的歷史,原名《齊書》,因到了宋代為區別於李百藥的《北齊書》而改為《南齊書》。
《梁書》為唐代姚思廉著,記載了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的歷史。
《陳書》仍由唐代姚思廉著,記載了陳朝五位皇帝共三十三年的歷史,記事始於陳武帝永定元年,終於陳後主禎明三年。
《魏書》是北齊魏收著,記載了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
《北齊書》為唐代李百藥著,本名《齊書》,宋時才加“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五十多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周書》為唐代令狐德棻主編,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歷史。
《隋書》為唐代魏徵等著,記載了隋朝三十七年的歷史。
《南史》為唐代李延壽著,記事始於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記述了南朝宋、齊、梁、陳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北史》也由唐代李延壽著,記事始於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和隋朝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
《舊唐書》由後晉劉晌等編撰,記事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終於唐哀帝天祐四年,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新唐書》由北宋歐陽修、宋祁等合撰,其記述的歷史時期大致與《舊唐書》相同,涵蓋了整個唐朝時期,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記錄了梁、唐、晉、漢、周五代的歷史,由北宋薛居正等人修撰。為了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遂改名為《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為北宋歐陽修創作。他用春秋筆法將五代歷史雜糅到一起,成為唐代以後絕無僅有的私修史書。
《宋史》、《遼史》、《金史》均為元朝所修,編撰者署名是元朝宰相脫脫。其實,當時參與編撰的人很多,其中翰林學士歐陽玄出力最多。《宋史》記事始於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終於南宋末代皇帝宋昺祥興二年,記載了北宋和南宋兩朝三百二十年的歷史。《遼史》記載了遼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也兼述了遼代建國以前契丹族及遼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的歷史。《金史》記事始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到滅亡,約一百二十年的歷史。
《元史》為明代宋濂等編撰,記載了自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及滅亡的歷史。
《明史》為清代張廷玉等編撰,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共二百多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全面、系統地記載了我國數千年的歷史,全面展示了歷朝各代的興衰變遷,涉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內容,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然而,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其內容博大精深,加上古文晦澀難懂,一般讀者要讀通這些史籍是有一定困難的。鑒於此,本書精選了大量的歷史故事,用輕鬆明快的白話文展開敘述。除此之外,本書在每篇文章的後面對相應的歷史事件做了客觀的評價。
希望本書能讓讀者在更多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能感受歷史、思考歷史,以史為鑑,處理好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李鑫、劉作越、馬海峰、宋華、陶也、王帥、金躍軍等人參與了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部分章節的撰寫工作,在此一併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鑒於二十四史的博大精深,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