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十二講。第一至五講重點勾勒《傷寒論》概貌,包括《傷寒論》其書、“張仲景”其人、“傷寒”及六經病、六經辨證體系、湯證與經方;第六至十一講通過案例導入,介紹六經病診斷要點、代表方證、重點原文與通釋;第十二講《傷寒論》尋寶與門徑,突出亮點,介紹六經實質、四診脈象、辨證思維、治法組方、調養預後,及對複雜病證、危急重症與外感病證的指導價值。該書緊密結合臨床,內容豐富,案例真實,語言生動,可讀性強,可供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輕輕鬆鬆學傷寒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183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 作者:李賽美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17337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該書緊密結合臨床,內容豐富,案例真實,語言生動,可讀性強,可供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李賽美,湖南長沙人。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教授,傷寒論教研室主任、經典臨床研究所所長。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術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論學科帶頭人,國家精品課程《傷寒論》主持者,國家教學團隊——中醫臨床基礎核心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廣州市、中山市、廣東省中醫院“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指導老師,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廣東省高校教學名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屆教學名師。長期從事《傷寒論》教學、科研、臨床及學科建設。擅長套用經方辨治疑難病症,在中醫藥防治糖尿病、肝病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主持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當代傷寒學術流派研究”及省部級以上課題8項。主編國家“十一五”研究生規劃教材《傷寒論理論與實踐》、“十二五”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等教材、專著26部,發表論文17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項。在主持國家繼續教育項目“經方臨床套用高研班”、《傷寒論》課程與教學改革方面成績令人矚目。
圖書目錄
第一講 《傷寒論》其書 1
一、《傷寒論》的核心內容 1
二、《傷寒論》的流傳過程 3
三、《傷寒論》的學術流派 8
四、《傷寒論》與《黃帝內經》的關係 11
五、《傷寒論》的治則治法 13
六、《傷寒論》的藥量煎法 15
七、《傷寒論》的套用特點 18
八、小結 21
第二講 “張仲景”其人 22
一、張仲景的時代背景 22
二、張仲景的學醫故事 23
三、張仲景的太守爭議 24
四、張仲景的傳說故事 25
五、張仲景的醫聖由來 29
六、張仲景的高尚醫德 31
七、張仲景的高超醫術 33
八、張仲景的急救貢獻 36
九、張仲景的養生觀念 39
十、張仲景的治未病觀 39
十一、小結 41
第三講 “傷寒”及六經病 42
一、釋義“傷寒” 42
二、六經 45
三、六經病 49
四、六經病的相關概念 52
五、小結 53
第四講 六經辨證體系 55
一、六經的由來 56
二、六經與百病 58
三、六經辨證與其他辨證體系之關係 58
四、小結 64
第五講 湯證與經方 66
一、方證相應的學術源流 66
二、方證相應的基本內容 71
三、方證相應的辨證方法 78
四、小結 82
第六講 太陽病與桂枝湯證、麻黃湯證 83
一、太陽病 83
二、桂枝湯證 93
三、麻黃湯證 99
四、小結 101
第七講 陽明病與白虎湯證、承氣湯證 102
一、陽明病 102
二、白虎湯證 103
三、承氣湯證 107
四、小結 112
第八講 少陽病與柴胡湯證 113
一、少陽病 113
二、柴胡湯證 115
三、小結 119
第九講 太陰病與理中湯證 120
一、太陰病 120
二、理中湯證 122
三、太陰病兼變證 125
四、小結 127
第十講 少陰病與四逆湯證、黃連阿膠湯證 129
一、少陰病 129
二、四逆湯證 131
三、黃連阿膠湯證 134
四、小結 136
第十一講 厥陰病與烏梅丸證 137
一、厥陰病 137
二、烏梅丸證 139
三、其他寒熱錯雜證 144
四、小結 147
第十二講 《傷寒論》尋寶與門徑 148
一、六經實質 148
二、四診脈象 152
三、辨證思維 159
四、治療大法 161
五、組方規律 164
六、活用經方 165
七、調養預後 167
八、複雜病證 171
九、危急重症 176
十、入門門徑 181
十一、小結 183
一、《傷寒論》的核心內容 1
二、《傷寒論》的流傳過程 3
三、《傷寒論》的學術流派 8
四、《傷寒論》與《黃帝內經》的關係 11
五、《傷寒論》的治則治法 13
六、《傷寒論》的藥量煎法 15
七、《傷寒論》的套用特點 18
八、小結 21
第二講 “張仲景”其人 22
一、張仲景的時代背景 22
二、張仲景的學醫故事 23
三、張仲景的太守爭議 24
四、張仲景的傳說故事 25
五、張仲景的醫聖由來 29
六、張仲景的高尚醫德 31
七、張仲景的高超醫術 33
八、張仲景的急救貢獻 36
九、張仲景的養生觀念 39
十、張仲景的治未病觀 39
十一、小結 41
第三講 “傷寒”及六經病 42
一、釋義“傷寒” 42
二、六經 45
三、六經病 49
四、六經病的相關概念 52
五、小結 53
第四講 六經辨證體系 55
一、六經的由來 56
二、六經與百病 58
三、六經辨證與其他辨證體系之關係 58
四、小結 64
第五講 湯證與經方 66
一、方證相應的學術源流 66
二、方證相應的基本內容 71
三、方證相應的辨證方法 78
四、小結 82
第六講 太陽病與桂枝湯證、麻黃湯證 83
一、太陽病 83
二、桂枝湯證 93
三、麻黃湯證 99
四、小結 101
第七講 陽明病與白虎湯證、承氣湯證 102
一、陽明病 102
二、白虎湯證 103
三、承氣湯證 107
四、小結 112
第八講 少陽病與柴胡湯證 113
一、少陽病 113
二、柴胡湯證 115
三、小結 119
第九講 太陰病與理中湯證 120
一、太陰病 120
二、理中湯證 122
三、太陰病兼變證 125
四、小結 127
第十講 少陰病與四逆湯證、黃連阿膠湯證 129
一、少陰病 129
二、四逆湯證 131
三、黃連阿膠湯證 134
四、小結 136
第十一講 厥陰病與烏梅丸證 137
一、厥陰病 137
二、烏梅丸證 139
三、其他寒熱錯雜證 144
四、小結 147
第十二講 《傷寒論》尋寶與門徑 148
一、六經實質 148
二、四診脈象 152
三、辨證思維 159
四、治療大法 161
五、組方規律 164
六、活用經方 165
七、調養預後 167
八、複雜病證 171
九、危急重症 176
十、入門門徑 181
十一、小結 183
序言
中醫植根於人民大眾之中,數千年來口授心傳,像養生、煲湯、太極、推拿按摩……普通百姓一般都會有幾招中醫把勢。而將中醫基本知識系統地推向廣大的中醫藥愛好者,甚至是普通大眾,則是一件利國、利民、利中醫的大好事,作為中醫專業的執業者、授業者,理當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傷寒論》作為中醫精粹、精華的中醫經典著作,文字艱澀,醫理深奧,學術性強,屬中醫學習之“高山”,爬坡有難度啊!本人從事中醫經典教學與臨床多年,並擔任過國家規劃教材《傷寒論》本科版、研究生版的主編,從“學究型”轉到“大眾型”,不是“由難轉易”嗎?其實不然,更有難度,若寫出來中醫藥愛好者看不懂,太深奧,則難以實現編寫者初衷。這與做一場學術報告和講一堂養生保健課還真不是一回事!多年的專業術語化習慣了,要改成普及口語化、通俗化還真不容易,就當是一場挑戰吧!
正是懷著這樣的忐忑心情,開始了本書稿的撰寫。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生於漢代,約公元150年,至今已是1863年了!張仲景約50歲開始撰寫《傷寒論》,故《傷寒論》成書距今已超過1800年。全書共10卷22篇,近5萬字,載113方,92味中藥,其中最重要的原文398條(現今高校中醫教材《傷寒論》必選)。歷來研究《傷寒論》者眾多,有醫家逾700人,產生專著1700多部,發表論文逾3萬篇。從源到流,從本到末,從內涵到外延,一直是中醫學術界研究重點,並成為中醫界研究、學習的範本。我曾提出過“世界中國熱,中國中醫熱,中醫經典熱,經典傷寒更熱!”
為何《傷寒論》一直“高熱不減”呢?
首先,《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現存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醫學經典。它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制定了中醫辨證論治原則與方法,保留和創製了大量療效卓著的方藥,被稱為“萬法之宗,群方之祖”。張仲景被尊為“醫聖”,仲景之方被奉為“經方”。自唐朝以來,《傷寒論》一直是醫師必考科目,也是中醫高校必修課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對日本、韓國、朝鮮等國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現今已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得到廣泛流傳和運用。中醫是中國原創,被譽為“世界第五大發明”,最具民族性,也最具世界性!
其次,在中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五個里程碑式的標誌:《內經》的誕生代表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完成;《傷寒論》則是繼《內經》之後第二個里程碑,標誌中醫由醫理到醫治的飛躍;金元四大家的出現,形成了中醫學術大爭鳴,也是中醫發展輝煌時期;明清時代溫病學的崛起,標誌著中醫外感病辨證體系的建立;時至今日,中醫學又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歷史久遠,積澱深厚,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以其天人合一,心身合一,以人為本,注重體質,個性化治療,融養生、預防、治療、康復於一體的整體觀,動態觀,藥物天然,較少不良反應等特色與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尤其在當今後工業化時代,城鎮化、全球化、信息化,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高速發展、信息爆炸,軀體越來越懶惰,頭腦越來越亢奮,整天在封閉的環境中虛擬化。缺乏運動,缺乏陽光,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晝夜顛倒……。
在人類與社會發展進程中,其自身也在不斷尋找應對、修正當今困境的方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宜“和諧”“有度”。有學者調侃:人類最合適的生存環境可能要回到“石器時候”。出言有些偏頗,但值得深思。當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困境時,人們轉向了傳統、轉向了中醫尋找答案。沉澱的是歷史,傳承的是經典!不錯,中醫寶藏就在經典里!中醫經典不但保留了前人智慧,同時在不斷實踐運用中,經典又得到進一步弘揚和提升。中醫經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如果後人不去分享,我們豈不變成了大傻瓜?!
作為普及版,我們嘗試著講故事,和大家分享《傷寒論》要旨、精華、亮點。重在培養興趣,引大家先入門,有“縫中窺月”之妙。而要進入“井中望月”,甚至“泰山賞月”,則又只待時日進一步修煉了。由於經典著作中精彩、亮點甚多,故將《傷寒論》分“學”與“用”兩個分冊,兩者可以對刊互用。“學”的部分,重在介紹《傷寒論》本體概貌,各章節精彩要點;而“用”的部分,旨在通過我本人臨床案例,突出《傷寒論》臨床運用的思路與方法,展示《傷寒論》當今臨床指導價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彩不斷。儘管《傷寒論》成書年代離我們很遙遠,但古人的記載、經驗確實可以在當今再現和應驗。《傷寒論》“活”在當代!“活”在我們心中!
參與本書編寫的都是我的研究生。他們熟悉《傷寒論》,也是《傷寒論》忠實的冬粉和踐行者。臨床中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他們都是見證與應驗者。
藉此書付梓之際,由衷地感謝我的團隊!是書凝聚著集體的智慧。他們讀研期間,在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的同時,短時間內兼顧書稿的撰寫。是他們的熱忱、執著和堅持,打動和鼓舞著我。尤其感謝學生超男、日東!在編撰、組織與統稿方面,他倆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祈望同道們提出寶貴建議,並不斷奉獻給大家營養豐富的中醫大餐!
祝福大家!祝福中醫!感謝仲景!《傷寒》不朽!
李賽美
2013年8月撰於廣州中醫藥大學
《傷寒論》作為中醫精粹、精華的中醫經典著作,文字艱澀,醫理深奧,學術性強,屬中醫學習之“高山”,爬坡有難度啊!本人從事中醫經典教學與臨床多年,並擔任過國家規劃教材《傷寒論》本科版、研究生版的主編,從“學究型”轉到“大眾型”,不是“由難轉易”嗎?其實不然,更有難度,若寫出來中醫藥愛好者看不懂,太深奧,則難以實現編寫者初衷。這與做一場學術報告和講一堂養生保健課還真不是一回事!多年的專業術語化習慣了,要改成普及口語化、通俗化還真不容易,就當是一場挑戰吧!
正是懷著這樣的忐忑心情,開始了本書稿的撰寫。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生於漢代,約公元150年,至今已是1863年了!張仲景約50歲開始撰寫《傷寒論》,故《傷寒論》成書距今已超過1800年。全書共10卷22篇,近5萬字,載113方,92味中藥,其中最重要的原文398條(現今高校中醫教材《傷寒論》必選)。歷來研究《傷寒論》者眾多,有醫家逾700人,產生專著1700多部,發表論文逾3萬篇。從源到流,從本到末,從內涵到外延,一直是中醫學術界研究重點,並成為中醫界研究、學習的範本。我曾提出過“世界中國熱,中國中醫熱,中醫經典熱,經典傷寒更熱!”
為何《傷寒論》一直“高熱不減”呢?
首先,《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現存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醫學經典。它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制定了中醫辨證論治原則與方法,保留和創製了大量療效卓著的方藥,被稱為“萬法之宗,群方之祖”。張仲景被尊為“醫聖”,仲景之方被奉為“經方”。自唐朝以來,《傷寒論》一直是醫師必考科目,也是中醫高校必修課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對日本、韓國、朝鮮等國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現今已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得到廣泛流傳和運用。中醫是中國原創,被譽為“世界第五大發明”,最具民族性,也最具世界性!
其次,在中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五個里程碑式的標誌:《內經》的誕生代表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完成;《傷寒論》則是繼《內經》之後第二個里程碑,標誌中醫由醫理到醫治的飛躍;金元四大家的出現,形成了中醫學術大爭鳴,也是中醫發展輝煌時期;明清時代溫病學的崛起,標誌著中醫外感病辨證體系的建立;時至今日,中醫學又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歷史久遠,積澱深厚,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以其天人合一,心身合一,以人為本,注重體質,個性化治療,融養生、預防、治療、康復於一體的整體觀,動態觀,藥物天然,較少不良反應等特色與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尤其在當今後工業化時代,城鎮化、全球化、信息化,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高速發展、信息爆炸,軀體越來越懶惰,頭腦越來越亢奮,整天在封閉的環境中虛擬化。缺乏運動,缺乏陽光,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晝夜顛倒……。
在人類與社會發展進程中,其自身也在不斷尋找應對、修正當今困境的方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宜“和諧”“有度”。有學者調侃:人類最合適的生存環境可能要回到“石器時候”。出言有些偏頗,但值得深思。當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困境時,人們轉向了傳統、轉向了中醫尋找答案。沉澱的是歷史,傳承的是經典!不錯,中醫寶藏就在經典里!中醫經典不但保留了前人智慧,同時在不斷實踐運用中,經典又得到進一步弘揚和提升。中醫經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如果後人不去分享,我們豈不變成了大傻瓜?!
作為普及版,我們嘗試著講故事,和大家分享《傷寒論》要旨、精華、亮點。重在培養興趣,引大家先入門,有“縫中窺月”之妙。而要進入“井中望月”,甚至“泰山賞月”,則又只待時日進一步修煉了。由於經典著作中精彩、亮點甚多,故將《傷寒論》分“學”與“用”兩個分冊,兩者可以對刊互用。“學”的部分,重在介紹《傷寒論》本體概貌,各章節精彩要點;而“用”的部分,旨在通過我本人臨床案例,突出《傷寒論》臨床運用的思路與方法,展示《傷寒論》當今臨床指導價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彩不斷。儘管《傷寒論》成書年代離我們很遙遠,但古人的記載、經驗確實可以在當今再現和應驗。《傷寒論》“活”在當代!“活”在我們心中!
參與本書編寫的都是我的研究生。他們熟悉《傷寒論》,也是《傷寒論》忠實的冬粉和踐行者。臨床中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他們都是見證與應驗者。
藉此書付梓之際,由衷地感謝我的團隊!是書凝聚著集體的智慧。他們讀研期間,在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的同時,短時間內兼顧書稿的撰寫。是他們的熱忱、執著和堅持,打動和鼓舞著我。尤其感謝學生超男、日東!在編撰、組織與統稿方面,他倆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祈望同道們提出寶貴建議,並不斷奉獻給大家營養豐富的中醫大餐!
祝福大家!祝福中醫!感謝仲景!《傷寒》不朽!
李賽美
2013年8月撰於廣州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