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臣朱震青先生天麟

《輔臣朱震青先生天麟》是明末清初文學家黃宗羲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輔臣朱震青先生天麟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黃宗羲
  • 作品出處:《明儒學案》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輔臣朱震青先生天麟
朱天麟字震青,吳之崑山人。崇禎戊辰進士。其鄉試出先忠端之門。授饒州府推官,選為翰林院編修,從亡,司票擬,罷官而卒。先生耑志讀書,好深湛之思,以僻書怪事,子虛烏有詮《易》,讀之污漫恍惚,而實以寓其胸中所得,有蒙莊之風焉。與人言,蟬聯不自休,未嘗一及世事。明末,士大夫之學道者,類入宗門,如黃端伯、蔡懋德、馬世奇、金聲、錢啟忠皆是也。先生則出入儒、釋之間。諸公皆以忠義垂名天壤。夫宗門無善無不善,事理雙遣,有無不著,故萬事瓦裂。惡名埋沒之夫,一入其中,逍遙而便無媿怍。諸公之忠義,總是血心,未能融化宗風,未許謂之知性。後人見學佛之徒,忠義出焉,遂以此為佛學中所有,儒者亦遂謂佛學無礙於忠孝,不知此血性不可埋沒之處,誠之不可掩。吾儒真種子,切勿因諸公而誤認也。
論學書
盡心存心兩語,尊旨劈提盡心一句,撇倒存心下截,弟瞿然疑之。鄙見心只是一,若處囂不雜,居靜不枯,作止垢淨,有無斷常,泯然銷化者,即西竺古先生,涅不生、槃不滅之妙心也。在我夫子,即意必固我四絕者。是猶龍氏亦云:“真常應物,常應常靜。”此不待擬議,不假思維,如如不動,一了百了,所謂能盡其心者與?大資性人一喝放下,直見本來,朝聞道夕死可矣。凡夫肉團,未遽能爾,所以上士教之曰:“曉得起滅去處,生死大事方決。”又轉一語曰:“果見得起滅的是誰?滅亦由汝,不滅亦由汝。”或即盡其心,不必存其心之意與?弟又以見得起滅的是誰,仍是不起不滅者。然一時偶識得,而隨緣放曠,恐錯認本來。或逐處發憤尋求,又虞非觀自在法門。故鄙見亟欲以存心為渡筏。乃尊旨又以“著一存心,便同存意,譬之水上削波,波何能平?”說得極切隱病。然顧其存心何如,若把一心去存,屬意何辯?即曰我存心在這裡,執著還類放馳,皆由未識其心耳。所云其心者,意生不順生,意滅不隨滅,一切聲塵感觸,遞有去來。此心初何去來?只緣結習之久,染著意念聲塵,汩汩興波,波搖水動,漸失妙明。是以學者要當去來現在,心不可得時,認出元本真靈,存存又存,不在內外中間,亦毫無起滅來去。先儒強名之曰“湛然虛明氣象”。雖然,隔境想及,信口說到易耳,試參十二時中,稍得一刻平衡,不失昏散而冷,便失拘檢而燥。所以存心比之養火,溫溫得中,良非易易。若念起即除,又存心中,照了消磨緊著,非一味向意根上扒平,如以掌按波之謂也。至於未發不爽其惺,已發不遷其寂,頭頭現成,處處灑脫,則又知性知天,動靜不失其時。本等頑鈍如弟,雖遇上智,伸拳樹拂,不啻隔靴,即一棒一痕,非關真痛。故欲從存其心上,勉強從事,殊見為難。若直揭盡心一句,固是頂門一針,然謂事理二障,種種難盡,何以一識認其心,便能了當?且其心何以當下便識認得?噫!中庸不可能也。(《與金正希》)
虔中偶語
山川草木,皆有明神,若將我殼子罩他頭上,依舊是人。
外邊色響投胸,皮肉闌之不住,內里情思赴物,門壁隔之不能,凡夫內外尚合,而況聖心?
痛癢即知,知實不曾痛癢。
當念起時,憬然無起,於不起處,亦不求滅,其惟靜照有恆乎?
鬼神不瞰人之形,專測人之意。毋意則鬼神莫知。陰陽能束我以氣,難縛我於虛,致虛則陰陽莫治。
問:“身當天崩地坼,我在何處?”曰:“今天地完好時,那便是汝。”
每日事事相乘,一事偶歇,旋又無事討事做矣。此際須要常省,便不多事,不失事,才得事事見個性靈耳。
事到頭來,拚將頭頂著做去,反得自由。
我欲築室深山,視花木開謝為春秋,不問甲子。或曰:“每年一本曆書,何嘗擾汝?”

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1695),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與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並稱“海內三大鴻儒”。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餘種,300多卷,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制或問》《破邪論》《思舊錄》《易學象數論》《明文海》《行朝錄》《今水經》《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