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背景
1. 行業難題
隨著國內軟體技術套用越來越廣泛,軟體行業在
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但在軟體研發項目預算申報、審查、招投標、項目結算等活動中,軟體造價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成為了制約軟體產業發展的重要阻力。科學、統一的軟體造價標準成為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2. 國內外現狀
美國人提出了功能點估算方法,1998年ISO公布ISO/IEC 14143國際標準,然後衍生出五個具體操作標準,分別是IFPUG、COSMIC、Mk II、NESMA、FiSMA。
2002 年,在清華大學甲所召開了國內首次軟體度量國際研討會
2006 年,舉辦國內首次系統與軟體度量國際高峰論壇
2013 年 10 月,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系統與軟體過程分會牽頭制
定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行業標準《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SJ/T11463-2013)正式發布,填補了國內軟體度量領域的空白
2018 年 12 月,中國軟體行業協會造價分會牽頭制定的國家標準《
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2018),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告》中(2018 年第17 號文)正式批准發布,並於 2019 年 7 月 1 日正式實施。這將有效促進我國軟體和信息化服務行業的良性運轉,對最佳化行業生態、促進行業良性競爭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將為軟體產業中的相關方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
3. 未來趨勢
2016 年 1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軟體市場定價與軟體價值不匹配問題是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依然面臨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2019 年 6 月 28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第 23 屆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上發表演講時指出:“推動軟體價值評估規範,完善軟體價值評估機制,引導各地積極開展軟體成本度量標準的試點”。加強軟體行業建設的同時,也要大力推廣國家標準《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2018)在各行業信息化建設和軟體開發過程中的宣貫、套用和落地實施,加強軟體價值體系的完善。
發展歷程
2002 年 在清華大學甲所召開了國內首次軟體度量國際研討會
2003 年 IFPUG 發布 ISO 標準,邀請專家來華發表演講
2006 年 舉辦國內首次系統與軟體度量國際高峰論壇
2008 年 NESMA 發布 ISO 標準,邀請其十餘位專家來華分享NESMA 前沿技術
2009 年 SSM Institute(系統與軟體度量研究院)成立
2010 年 經工信部批准籌備軟體成本度量標準工作組,《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正式立項
2013 年 行業標準《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正式發布、北京市地方標準《信息化軟體項目開發費用測算規範》正式發布
2015 年 國標《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成本度量規範》、國標《智慧城市 軟體服務預算管理規範》計畫號下達
2016年北京軟體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Beijing Software Cost Evalu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縮寫BSCEA)成立
2016年11月10日,第一屆
中國軟體估算大會暨2016軟體行業基準數據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2016 年 第一屆中國軟體成本度量大會召開
2017 年 第二屆中國軟體成本度量大會召開,與“國際基準資料庫”簽訂數據互換協定
2017年10月,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主編、北京軟體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參編的《
軟體成本度量標準實施指南》正式發布,本書系統地闡述了軟體成本度量的理論體系、標準內容和實施要點,結合不同的場景和案例給出具體的套用,由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7年11月16日,第二屆中國軟體估算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8 年 第三屆中國軟體成本度量大會召開,國家標準《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2018 正式發布,國家標準《智慧城市 軟體服務預算管理規範》GB/T36334-2018 正式發布
2018年9月13日,第三屆中國軟體估算大會在北京麗亭華苑酒店成功舉辦
2019 年 第四屆中國軟體成本度量大會召開,國家標準《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 正式實施
2019年10月24日,第四屆中國軟體估算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5日,全國信標委成立“軟體價值標準工作組”,該工作組的主要工作職責範圍是負責軟體資產、績效、成本等方面的標準研製和套用推廣
實際套用
軟體開發過程包括從立項到完成驗收全過程中,所涉及到需求分析、概要設計、編碼開發、測試、驗收等相關過程。因此,軟體開發成本就包含了這些過程中所有人力成本和非人力成本。其中,人力成本包括直接人力成本和間接人力成本;非人力成本包括非直接人力成本和非間接人力成本。
直接人力成本包括開發方項目組成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人力資源費用。其中,項目成員包括參與該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所有開發和支持人員,如項目經理、需求分析人員、設計人員、開發人員、測試人員、部署人員、用戶文檔編寫人員、質量保證人員和配置管理人員等。對於非全職投入該項目開發工作的人員,按照項目工作量所占其總工作量比例折算其人力資源費用。
間接人力成本指開發方服務於開發管理整體需求的非項目組人員的人力資源費用分攤。包括開發部門經理、項目管理辦公室人員、工程過程組人員、產品規劃人員、組織級質量保證人員、組織級配置管理人員、商務採購人員和IT支持人員等的工資、獎金和福利等的分攤。
直接非人力成本包括如下:
1. 辦公費,指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產生的行政辦公費用,如辦公用品、通訊、郵寄、印刷和會議等;
2. 差旅費:指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產生的差旅費用,如交通、住宿和差旅補貼等;
3. 培訓費:指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安排的培訓產生的費用;
4. 業務費:指開發方為完成此項目開發所需輔助活動產生的費用,如招待費、評審費和驗收費等;
5. 採購費:即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需要採購專用資產或服務的費用,如專用設備費、專用軟體費、技術協作費和專利費等;
6. 其他: 即未在以上項目中列出但卻是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所花費的費用。
間接非人力成本指開發方不為開發某個特定項目而產生,但服務於整體開發活動的非人力成本分攤。包括:開發方開發場地房租、水、電、物業,開發人員日常辦公費用分攤,戰略、市場宣傳推廣、品牌建設、智慧財產權專利等費用分攤,以及各種開發辦公設備的租賃、維修和折舊分攤等。
套用標準
2、《
軟體造價評估實施規程》:本標準於2019年11月15日由北京軟體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正式發布,從2019年12月15日起正式實施。本標準規定了軟體造價評估機構開展軟體造價評估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流程。
軟體造價評估機構按服務能力要求,從7個維度進行描述,包括:基本條件、財務狀況、信譽狀況、業績狀況、管理能力、技術能力、人員能力。
軟體造價評估機構按照服務能力,一共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即“可實施”)能力要求:軟體造價評估機構應具備基本的人員、技術條件並初步建立相應管理制度,可開展基本、有效的軟體造價服務;
二級(即“已管理”)能力要求:軟體造價評估機構已具備相對完善的軟體造價評估制度,以保證較高質量的完成軟體造價服務,該級別除了對財務、經營業績、專業人員規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之外,在技術方面強調了統計分析工具的運用以及基準數據的積累;
三級(即“能改進”)能力要求:軟體造價評估機構已具備一定的數據儲備和分析能力,並不斷對軟體造價活動、估算方法及模型進行持續改進,以保證軟體造價服務的質量和交付成果的科學性。
三個等級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後者必須建立在前者基礎上,即:低級別要求的能力包括在高級別要求的能力之中。
本標準適用於規範軟體造價評估機構的自我管理,並為行業主管部門或行業組織對軟體造價評估機構的評估和認定提供依據,也可作為軟體造價評估委託方對軟體造價評估機構進行選擇和評價的依據。組織內部的軟體造價評估部門及其他軟體造價評估專業人員,也可參照標準開展相關工作。
3、《
軟體運維成本度量規範》:於2019年11月15日由北京軟體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正式發布,從2019年12月15日起正式實施。本標準主要規定了信息化項目軟體運維成本度量的方法及測算過程,適用於信息化運行維護服務各類組織度量軟體運維服務成本。軟體運維成本度量規範的出台,其意義在於:統一預測算算口徑,明確軟體運維內容,採用運維工作量法計算運維費用,使得運維費用測算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從而有效利用資金,保障相關企業和部門的信息化運維工作正常開展,確保信息化對運維的有效支撐和業務持續。
數據支撐
中國軟體行業基準數據將為軟體組織的生產及運維過程管理與改進、軟體項目成本造價評估、信息化工程監理和審計等場景的套用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撐。
2022年10月27日,新一年度的中國軟體行業基準數據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北京軟體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交易所聯合在京發布。2022年度行業基準資料庫(CSBMK®-202210)中包含了來自國際國內覆蓋電子政務、金融、電信、製造、能源、交通等行業的25142套高可信度數據,數據規模比2021年增加了4217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