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弱基層土

軟弱基層土

軟弱基層土是指土基層中土主要為飽和軟黏土、淤泥或泥炭質土、有機質土和泥炭這些土質,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滲透性小、壓縮性高、抗剪強度和承載力低等特性。對於地基中軟弱地基土,一般採取換填土、砂墊層等方法來提高地基穩定性和承載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軟弱基層土
  • 外文名:soft grass-roots soil
  • 學科:土力學
  • 土質:飽和軟黏土、淤泥或泥炭質土
  • 特點: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滲透性小
  • 改善:換填土、砂墊層
簡介,流限,穩定土基層,有關術語,

簡介

軟弱基層土一般地基中軟土、粘土、淤泥和有機土這些土質。軟弱基層土含水量大於或接近流限,天然孔隙比大於1, 壓縮性很高而強度很低。地基由於包含軟弱基層土,往往承載力低,沉降量大,而沉降所需時間也很長,往往需要加固處理。穩定土基層是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結合料與土、砂礫或其它集料,經拌和、攤鋪,壓實而成的路面基層。

流限

又稱液限、塑性上限。土壤加水充分混合直到黏性消失時的含水量。用質量百分數表示。國際上將碟式法作為標準法。中國規定用瓦西里耶夫錐式流限儀測定,用重76 g、頂角30°的金屬錐體在自重作用下剛好能入土10 mm的土壤含水量作為流限。用這一方法確定的流限比用碟式法確定的土壤含水量要低。流限是塑性結持度和黏滯結持度的分界點。此值隨土壤黏粒和有機質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也同黏土礦物的特性有關,是土壤力學性質分類指標之一。

穩定土基層

城市化不斷發展, 建築行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建築工程的穩定性和美觀性不僅影響到城市的形象,對城市發展的現代化趨勢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由於我國的人口數量眾多,對建築物數量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土地資源嚴重緊缺的背景下,不斷開發土地資源, 對建築工程進行完善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建築工程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 穩定土基層工程是核心和關鍵。雖然施工難度比較大,但是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只要不斷完善施工體系,套用施工技術,就會提升施工的質量。在穩定土基層的過程中,包含的工序比較複雜,套用到的材料也比較複雜,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石灰、水泥以及粉煤灰等。在施工之前需要對這些材料進行混合,然後對材料進行攤鋪和壓實,最終形成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基層結構。在基層成型之後,施工單位需要做的就是採用石灰粉來對基層結構進行養護,經過這一道工序之後就會形成一種新型的混合材料,其穩定性和安全性相對較高。一般來說,這以混合材料的具有較強的防水性和耐腐蝕性,將其套用到建築工程中,可以有效的增強建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有關術語

軟土
軟土主要由粉土粒和粘土粒組成,富含有機質及高親水性粘土礦物,壓縮性高、強度低的灰色或灰黑色的軟粘性土。包括淤泥、淤泥質粘性土、淤泥質粘質粉土等。一般分布於沿海的濱海相、三角洲相、溺谷相;內陸平原或山區的河漫灘與廢河道相、湖相及沼澤相等地區。軟土的天然含水量高(接近或大於液限),孔隙比大(一般大於1)。具有靈敏的結構性特徵。按其有機質含量可分為有機質土、泥炭質土和泥炭。
換填墊層法
軟弱土層厚度不很大時,可將路基面以下處理範圍內的軟弱土層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後換填強度較大的土或其它穩定性能好、無侵蝕性的材料(通常是滲水性好的礫料)稱為換填或墊層法。此法處理的經濟實用高度一般為2~3m,如果軟弱土層厚度過大,則採用換填法會增加棄方與取土方量而增大工程成本
路面基層
位於路面面層之下的結構層。用以承受由面層傳遞來的車輪垂直壓力,並把它分布到下面的墊層或土基上。當採用不同材料分兩層鋪築時,下層稱“底基層”,與基層分別起主要承重層和次要承重層的作用;當基層或底基層較厚需分兩層施工時,分別稱之為上基層、下基層或上底基層、下底基層。基層材料需有足夠的強度、水穩性和擴散荷載的能力,在冰凍地區還應具有一定的抗凍性,但用作底基層的材料其強度可比基層的略低,常用的有碎石、礫石、天然礫石、各種水泥、石灰及其同礦渣、煤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渣的穩定材料,以及瀝青處治材料和低標號水泥混凝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