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胡同

軍機處胡同

軍機處胡同位於海淀區中部。東鄰長征飯莊,西鄰海淀旅館,北始海淀路,南鄰老虎洞。初為清朝軍機大臣章京入值前的住所,後為在此辦理樞務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機處胡同
  • 地理位置:位於海淀區中部
  • 始建時間:雍正八年(1730)
  • 取消時間:宣統三年(1911)初
歷史沿革,歷史變遷,現狀,胡同特色,歷史名人,主要建築,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歷史變遷

軍機處全稱“辦理軍機事務處”,為清朝所獨創,是清朝作為政治中樞影響最大的一個機構。軍機處的出現,與清世宗胤禛向西北用兵有密切關係。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幾經廢復,直到宣統三年(1911)初才被取消。海淀鎮的軍機處是隨著皇家園林的興建而出現的。清王朝在西郊先後修建了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每年多半時間皇帝都要住在這裡。軍機大臣得隨時應召承旨。於是在海淀鎮北建有宅院,西側為三進院落的當鋪,中間形成軍機處胡同。

現狀

軍機處胡同是北京市海淀區一條已經消失了的胡同。消失前的軍機處胡同位於海淀鎮核心地帶南北走向,南口通海淀鎮,北口曾經可以直達皇家園林圓明園,燕京大學在海淀建成後,軍機處胡同的北口被截斷,通燕京大學南牆(即今北京大學南牆)。

胡同特色

歷史名人

軍機處胡同因為軍機處外值廬的存在而顯得與眾不同,成為一處“貴人”集中的所在,清朝時期,許多部院大臣為了接近皇帝和軍機處,紛紛在軍機處胡同置地修宅,因而軍機處胡同中的四合院建築大多雕樑畫棟,氣勢不凡,屬於四合院中的上品。
歷史上曾經居住于軍機處胡同中的名人有李蓮英、斯諾、侯仁之等人。
清末著名太監李蓮英在軍機處胡同北口有一處宅院,據史料記載院落坐北朝南布局規整,是一處三進四合院,在建設燕京大學時,李蓮英的住宅成為燕大校園的一部分,如今宅院無存僅餘幾棵古槐。美國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受聘燕京大學時曾經長期居住在軍機處胡同8號。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侯仁之先生是斯諾在軍機處胡同的鄰居。
除了他們,曾經居住在軍機處胡同的名人還有民國時期北京的武術高手李劍華、燕大名醫李天爵等人。
1949年後,很多中國共產黨的中層幹部住在軍機處胡同,這也使得軍機處胡同在整箇中關村地區非常有名。
2001年,為了修建四環路軍機處胡同南段被拆除,僅餘下約30米的殘部,到了2002年,隨著對整箇中關村地區開發的啟動,軍機處胡同從地圖上徹底消失,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主要建築

民國二十三年(1934),斯諾在燕京大學任教時,曾居住在這條胡同八號。房子為懸山調大脊,勁竹婆娑,果樹垂紅。坐落在今天北京大學的西南門一帶。五十年代修建白頤路,將軍機處胡同沖占為兩半,後將房子拆除,建四十一號樓作為學生宿舍,當年軍機處院內的兩株國槐依然在這裡,枝繁葉茂,東株直徑約六十厘米,西株直徑約一百厘米。軍機處南半部剩下一小段,只有五個門牌的遺址,房舍早已改變模樣,但這條胡同仍稱軍機處胡同。

歷史意義

軍機處胡同得名於清朝中央政府一個重要機構軍機處,依照清朝的制度,供職于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必須輪流值班輔佐君側,因此在故宮隆宗門內有軍機處值房三間,是軍機處的正式辦公地點,由於清朝皇帝常以頤和園為夏季行宮,故而軍機處在頤和園附近的海淀鎮另設有一處值房曰“外值廬”,以便輔理政務,久而久之軍機處值房所在的胡同就被稱作軍機處胡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