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品市場

軍品市場

軍品市場,由國防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決定其規模、結構,由國家或武裝力量作為唯一購買者和消費者所構成的商品市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品市場
  • 定義:國防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決定其規模、結構,由國家或武裝力量作為唯一購買者和消費者所構成的商品市場
按交換範圍,分為軍事專用品市場和軍民通用品市場;按交換地域,分為國內軍品市場和國際軍品市場;按交換形式,分為軍品公開交易市場和軍品秘密交易市場。其中,國際軍品市場往往採取博覽會的形式。博覽會分為單一軍品博覽會和軍品民品混合博覽會。軍品市場是連線軍品供給和軍品需求的中間環節。軍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有計畫調撥和商品流通兩種方式。與計畫調撥方式相比,商品流通方式的優勢在於有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採用新技術,提高裝備的性能和質量;有利於提高國防資源配置的效益。軍品市場是伴隨著商品市場的形成而出現的。遠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關於“軍市”的記載。在農業和手工業社會,冷兵器主要由手工作坊生產並在集市銷售,軍品市場規模小,交易方式與一般商品交換沒有明顯區別。近代,分散的手工作坊生產逐漸被相對集中的兵工廠生產取代,個人自購裝備逐步被軍隊採購或國家間的交易取代,軍品生產和交換開始發生革命性變化。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場的形成以及殖民戰爭的需要,導致更廣泛的國際軍品市場的形成。19世紀下半葉,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建立龐大的軍事工業,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主要軍火供應商,軍品市場迅速擴大。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品交易主要在兩大軍事集團內部進行,形成政治色彩較濃的國家集團內部市場。20世紀50年代,美國、蘇聯等少數國家憑藉軍事技術優勢,壟斷國際軍品市場,軍品交易的重要形式是附帶條件的軍事援助,軍品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遠東、中東等美國、蘇聯爭奪的熱點地區,軍品市場規模更加擴大。到80年代,世界軍品輸出國增加到40多個,軍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冷戰結束後,國際軍品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地區衝突增多,使得以冷戰為背景的軍事集團化市場逐步演變為以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為背景的地區性市場,軍品交換的內容與方式隨之發生顯著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國內的軍品交換採取計畫調撥方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開始將市場調節機制引進軍品交換領域,並逐步培育和完善軍品市場。軍品市場是商品市場的組成部分,但軍品市場具有特殊性。①軍品市場存在雙邊壟斷,即國家壟斷和企業壟斷。國家對軍品的數量、品種、價格、銷售對象嚴加控制;企業利用資產專用性實行技術壟斷。軍事專用品一般不進入民品市場,國內軍品市場交換活動主要是在國家控制下由軍隊和軍品生產企業之間進行;國際軍品交換活動主要在政府之間進行,基本方式是軍品貿易。即使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軍品交易也是在國家嚴格控制下進行,軍品的生產具有壟斷或寡頭壟斷的鮮明特徵。②軍品交易主要實行軍品契約價格制。供需雙方通過協商,把價格同產品質量、交貨期限、服務方式等聯繫起來,以契約形式確定價格。包括固定價格、總費用制、成本加固定報酬制、價格加獎勵性報酬制等。國家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干預或調控軍品交易活動。隨著世界局勢的相對緩和及戰爭日益高技術化,國際軍品需求呈總體下降趨勢,軍品輸出國為保存本國軍品生產能力和獲取外匯,將進一步採取軍品貸款貿易、軍品補償貿易、生產許可證貿易等多種形式擴大軍品出口。在國際軍品市場上,輕武器交易比重將逐步下降,大型裝備交易比重將不斷上升;技術含量低的裝備交易比重將逐步下降,技術含量高的裝備交易比重將不斷上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軍事信息技術產品的種類會大量增多,交易量也會不斷增加。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