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海志士:楊毓麟傳

蹈海志士:楊毓麟傳

《蹈海志士:楊毓麟傳》是2011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饒懷民、李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蹈海志士:楊毓麟傳
  • 作者:饒懷民 李日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1日
  • 頁數:337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807617594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蹈海志士:楊毓麟傳》是湘籍辛亥風雲人物傳記叢書之一。
《蹈海志士:楊毓麟傳》內容簡介: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首義為標誌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也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獲得了空前大解放,大大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因此,在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辛亥革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湖南則因其特殊的歷史機緣在辛亥革命時期成為舉足輕重的地域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如國內率先發動的長沙起義,引領長江流域革命的鄂寧起義,震驚中外的萍瀏醴起義,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發動的國會請願運動,以紳商為主體帶頭髮動的湖南保路運動,社會廣泛參與的長沙搶米風潮,湖南首先回響武昌首義以及派遣湘軍援鄂、策動各省光復等等,都是整個辛亥革命史鏈條中的重要環節。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長沙楊氏名門望族
第一節 楊姓探源
第二節 搬遷軌跡
第三節 遷長始祖
第四節 高橋分支
第五節 名門望族
第二章 城南攜手嶽麓縱談
第一節 親職教育
第二節 同學少年
第三節 丁酉優貢
第三章 志在維新首重育才
第一節 充任教習
第二節 《湘學新報》撰述
第三節 庚子勤王
第四節 入“自立軍”辨
第四章 探尋真理三渡扶桑
第一節 三渡扶桑
第二節 參與創辦《遊學譯編》
第三節 著《新湖南》
第四節 《史學原論》
第五節 《政治學大綱》
第六節 其他著述
第五章 參與起義厲行暗殺
第一節 華興會員
第二節 參與長沙起義
第三節 策動鄂、寧起義
第四節 暗殺團長
第五節 人同盟會
第六章 回滬辦報召喚國魂
第一節 主編《神州日報》
第二節 召喚國魂
第三節 發起南社
第七章 留學英倫心繫家國
第一節 歐洲之旅
第二節 會晤孫文
第三節 在阿伯丁大學
第四節 家書傳情
第八章 志士蹈海壯志難酬
第一節 蹈海動因
第二節 碧海丹心
第三節 身後哀榮
第四節 一門忠烈
第五節 俠骨余香
附錄:楊毓麟年表
後記

後記

早在1998年春天,我向湖南省教委和全園高等院校占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申報了《(楊毓麟集)整理與研究》的課題,並吸收我所帶的97級碩十研究生李日參加這一課題的研究,他以《論辛亥革命時期楊毓麟的民族主義思想》作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1999年6月24日,我收到由湖南省教委轉發的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秘書處的通知,批准此課題立項,並下達項目經費予以資助,這給我以極大的鼓勵!於是,我便開始著手蒐集、整理《楊毓麟集》。李日協助我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整理工作,並謄出了全部書稿,2001年9月,《楊毓麟集》由嶽麓書社出版,該文集可以視為我們共同的勞動成果,亦可視為我們第一次成功的合作!
在蒐集、整理《楊毓麟集》的過程中,我撰寫了《楊毓麟與辛亥革命》的學術論文,該文曾提交給巾中困史學會和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等單位在武昌舉辦的“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並收入《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論文集,於2002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這激發了我研究楊毓麟的濃厚興趣,從而撰寫了研究楊毓麟的系列論文,主要有《中華著名英烈楊毓麟傳》(2001年)、《三湘英烈楊毓麟傳》(2001年)、《楊毓麟研究中的幾個問題》(2002年)、《楊毓麟名號考釋》(2002年)、《楊毓麟與(神州日報)》(2003年)、《楊毓麟家世源流考》(2011年)等。幸運的是,李日又於2001年考取辛亥革命史方向的博士生,跟隨我研究章十釗的新聞理論與實踐。章士釧與楊毓麟同為湖南省長沙縣人,兩人又先後留學日本,他們共同參與了黃興、劉揆一領導的長沙起義和鄂、寧起義,楊毓麟與章士釗交往十分頻繁,關係相當密切,並同在英罔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留學因此,李日在研究章十釗的同時,又繼續蒐集有關楊毓麟的資料,並陸續發表了研究楊毓麟的系列論文,主要有《論辛亥革命時期楊毓麟的民族主義思想》(2001年)、《楊毓麟與近代暗殺活動》(2002年)、《楊毓麟的敦子觀》(2003年)、《誰是“蹈海子”》(2008年)等。2004年,李日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在北京的兩年時間裡,他依然初衷不改,執著追求,又蒐集到不少有關楊毓麟的資料。2008年,《楊毓麟集》被列入“湖湘文庫”甲編第249本,增補了部分文章,並經我修訂,由嶽麓書社再版。這就為楊毓麟研究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從2009年初春開始,我便萌生了為楊毓麟立傳的想法,我的這一想法與李日博士不謀而合,於是,我們便進行了分工,《蹈海志士楊毓麟傳》的撰寫工作正式啟動,通過將近三年的努力,終於得以竣事。因此,本書可以視為我們共同進行的《(楊毓麟集)整理與研究》的後續成果,是我們10多年來共同研究楊毓麟成果的結晶,亦可視為我們第二次成功的合作!
李日博士是一個極富智慧而又善於思考的學者,他在充分吸收我們共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本書提供了大部分章節的初稿,傾注了大量心血;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撰寫了部分章節,並對全部初稿進行了修改和統稿,書中如有疏漏之處,理應由我負責。中共湖南省委黨校霍修勇教授協助我列印了部分章節,並核對了部分章節的引文;原長沙市教委主任、市政府顧問、楊毓麟胞弟楊殿麟之孫楊道正先生為我們提供了多種版本的《楊氏族譜》;楊毓麟侄外孫女、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鄭兆安教授為我們提供了楊毓麟子女及其後代的有關情況和照片,使我們理清了楊毓麟的家世源流;原湖南師範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楊毓麟孫女楊亦王子女士之子張立剛、兒媳陳曦、女兒張立湘、女婿吳建華,楊毓麟侄孫、楊德麟之孫楊道隆,楊毓麟曾外孫張崇實等皆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第一於資料和照片,如果沒有他們的鼎力支持,本書要在短期內出版簡直足不可能的。同時,本書還得到了嶽麓書社領導的大力支持,責任編輯管巧靈和王文西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當此本書付梓之際,一併鳴謝!謹以此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楊毓麟烈士殉難一百周年!
饒懷民
2011年7月1日

序言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首義為標誌的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場革命推翻了268年之久的清王朝,從而也就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大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在這場風雲際會、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中,湧現出無數仁人志士,他們為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華民族,曾經赴湯蹈火、義無返顧,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讚歌。在辛亥革命時期,湘籍志士以其人數眾多、貢獻巨大而名垂青史。現在,隨著辛亥革命研究的逐步深人,一批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跡在塵封多年之後漸漸被發掘出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更加絢爛多彩的歷史畫卷。楊毓麟作為辛亥革命時期激進的民主革命家,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楊毓麟是辛亥革命時期激進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宣傳家、他一生追隨孫中山、黃興奔走革命,以激進、勤勉、務實而著稱於世。他力主“中央革命”,多次圖謀打入清廷內部,實行反戈一擊;積極參與回響華興會領導的長沙起義和在上海策動的鄂、寧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又親制炸彈,組織暗殺團,對清廷要員實施暗殺一他還是著名的《新湖南》一書的作者,先後擔任過《遊學譯編》、《神州日報》、《民立報》等多種報刊的總主筆或撰稿人,撰寫了大量社論和時評,“皆能言人所不敢言”,為辛亥革命大造輿論,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黃興讚譽他“思想縝密”,“美材也”;孫中山稱許他“蹈海以殉”,“亡身報國”。對楊毓麟一生給予了高度的砰價。
楊毓麟又是一位頗具特色的民主革命家。他的人生經歷頗為曲折。1897年,他以二等優貢被確定為候選知縣,但是他卻跑到時務學堂去當教習,極力鼓吹維新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他被清政府通緝。為了避難,他先後到江蘇等地做幕僚,1902年春,他負笈東渡,與同鄉黃興、楊度、陳天華等人在日本創辦了《遊學譯編》,並開始著書立說,宣傳民主革命,從而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除了1906年因姐姐病故,回湖南老家奔喪,住了數日之外,再也沒有回到他生於斯長於斯深深熱愛的三湘故土。1907年主編《神州日報》時差一點葬身火海,研製炸彈時,曾經被炸傷雙眼,幾近失明。為進行“中央革命”,他廁身政界,希冀從內部攻破。他的思想充滿矛盾,既不乏鞭辟入裡的真知灼見,又不時流露出挫折之後的消極與茫然;他激揚地呼喚革命,但是在具體革命方式和手段的選擇上,在肯定和參與武裝起義的同時,更青昧於帶有“浪漫”色彩的暗殺活動;他最早探索了以批判封建綱常為核心的思想革命,但是終生注重“實行”;受湖湘文化的薰陶,他腳踏實地從事革命活動,但在思想中又不能完全驅除早年“黃老”觀念的影響,表現出極端的積極和極端積極之後的極端消極。
楊毓麟同時與許多近代中國著名的知識分子都有著深厚的友誼,如蔡元培、陳獨秀、章士釗、于右任、楊昌濟等;與許多革命精英交往頻繁,如孫中山、黃興、宋教仁、吳樾、沈藎、趙聲、蘇鵬、吳稚暉、石瑛、邱丕振、王慕陶、鐘憲鬯等。
可以說,楊毓麟是他們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之一。研究楊毓麟,不僅能夠清楚地了解他自身的思想發展脈絡及其革命實踐活動,客觀地評價他本人的革命功績和歷史地位,而且可以加深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和困惑。
作為一個革命的先驅者,楊毓麟在生前身後都得到了社會--一致公認的高度評價。然而,以往我們只是注重其政治上的貢獻,卻很少關注這樣一個事實:他是一位博學多才且情感十分豐富的人,從事革命活動先後十餘年,但很少回家;在日本、英國,以中年孱弱之軀,克服語言障礙、彌補自然科學知識的不足、孜孜以求。身為人子卻不能在父母膝前盡孝;身為人夫,妻子重病卻不能照料;身為人父,對子女只能言傳而不能身教。可以說,楊毓麟絕對不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遺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家書中足以證明他是孝順的兒子、賢能的丈夫和慈祥的父親。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楊毓麟是一位以革命而著稱的蹈海烈士,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思維縝密的思想家。他最早提出“革命文學”的概念和理念,發新文化運動之先聲。在長期進行革命實踐活動的同時,他一直沒有中斷過對、f中國革命方略、進程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他與時俱進,完成了從維新中堅向革命志士的思想轉變;對於無政府主義的執著追求和深刻反省,最典型地代表了二十世紀初愛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他的創作富於文采,凡小說、詩詞,雖傳世數量不多,但語語珠璣,堪稱精品,是標本式文武兼資的近代知識分子。
楊毓麟還是中國近代新聞業的先驅者之一,在研究西方近代社會政治理論的同時,他又以極其認真的態度深入地研究了近代新聞業務和新聞理論,雖然沒有最後形成專業的著述,但是散見於報刊的新聞類論文,以其數量大、見解深而為時人所倚重。
由於年代久遠、史跡湮沒,史學界對於楊毓麟這一重要人物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1998年,我們主持的《(楊毓麟集)整理與研究》被確立為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重點研究項目,並獲出版資助。自此,對楊毓麟的系統研究才算正式開始,楊毓麟這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開始引起史學界的關注。迄至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於楊毓麟的研究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
一、文獻整理
由我們整理、嶽麓書社於2001年9月出版的《楊毓麟集》,全書凡42萬字,收集了楊毓麟從1897年到1911年的絕大部分論著,其中許多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該書是1998年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重點項目的成果之一。它的出版,為楊毓麟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史料基礎。2008年,湖湘文庫編輯委員會又將《楊毓麟集》納入“湖湘文庫”出版(甲編,第249本),此次重新出版時,我們又增添了一些重要文獻,諸如楊毓麟的《政治學大綱》和致龍萸溪的信件等,這是研究楊毓麟早期思想的重要依據。
二、相關著述
1911年楊毓麟蹈海犧牲以後,當時同盟會的機關報《民立報》曾經連續一個多月發表文章,對於楊毓麟的革命貢獻、思想品格給予了高度評價,楊毓麟的同事、師友也紛紛發表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回憶和論述了楊毓麟的豐功偉績,這對於《民立報》而言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此後,每逢烈士祭日或重要紀念日,總有革命黨人或親朋戚友發表文章作為紀念、最重要的文獻,莫過於烈士的叔祖楊昌濟在章士釗主辦的《甲寅雜誌》上發表的楊毓麟遺稿了。這些遺稿乃烈士手跡,包括詩詞、書信等,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烈士犧牲前的思想和生活狀態。此外,烈上的弟弟楊殿麟撰寫的回憶錄,收在《武昌革命真史》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烈士的生平。迄今為止,各類相關辭書和專業著述都收入了楊毓麟烈士的詞條和簡介。改革開放以來,烈士友人和親人保存的烈士遺書也不斷面世,這為楊毓麟研究提供了資料。 三、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楊毓麟研究也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開展起來。最早的學術論文是王維江於1985年發表在《安徽史學》上的《楊毓麟略論》。,該文對於烈士一生主要活動和主要思想進行了概述,引起了學術界對於楊毓麟研究的興趣。其後,1987年,熊羅生在《歷史教學》上發表《楊毓麟》,這對於普及楊毓麟烈士的相關歷史知識具有一定的作用。1991年,楊東梁在《湖南城市學院學報》上發表《楊毓麟與(新湖南)》,該文以楊毓麟烈士最著名的《新湖南》為中心,採用文本解讀的方式,對烈士的思想進行了初步探討,頗能得《新湖南》旨趣,楊毓麟研究開始逐步展開。
對於楊毓麟的系統研究則始於嶽麓書社出版《楊毓麟集》之後,我們先後撰寫或發表了10多篇文章,主要有《中華著名英烈楊毓麟傳》、《三湘英烈楊毓麟傳》、《楊毓麟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楊毓麟名號考釋》、《楊毓麟與辛亥革命》、《楊毓麟與(神州日報)》、《楊毓麟家世源流考》、《論辛亥革命時期楊毓麟的民族主義思想》、《楊毓麟與近代暗殺活動》、《從(楊毓麟家書)看其教子觀》、《誰是“蹈海子”》等等,楊毓麟研究開始引起史學界的重視。
隨著研究的深入,專門研究楊毓麟某個方面思想的成果開始出現,蘇全有發表《楊毓麟經濟思想探析》、《楊毓麟的交通思想述評》,使楊毓麟研究更為具體和全面。上述研究也曾引起過爭論,先後有陳希亮、侯宜傑等學者對於楊毓麟的一些史料進行考證,對一些觀點提出商榷。
以上研究呈現出如下兩個特點:
一是由於年代久遠,資料湮沒,有關楊毓麟生平活動的具體情況還存在爭議,有些爭議還比較大。如楊毓麟出生日期、科舉功名、首次留日時間、是否參加過自立軍起事、加入同盟會時間等。再如楊毓麟思想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轉變原因等,尚需進一步研究。
二是楊毓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還有許多重要的領域至今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現在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多數以《新湖南》為研究對象,而對於楊毓麟的其他貢獻卻鮮有關注,如楊毓麟的文學創作問題(包括詩、詞、賦、小說等),還沒有專門成果;楊毓麟與無政府主義的關係;楊毓麟與清末官場的關係;楊毓麟第一次留日期間的活動;留英期間思想的變化;楊毓麟與各方人物的關係;楊毓麟的新聞思想;楊毓麟之兄楊德麟等,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因此,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對楊毓麟烈士的生平和思想進行一番全面、系統的研究,以期世人對於楊毓麟烈士這位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革命先烈及其所處的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本書在借鑑和參考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塒楊毓麟烈士的生平的介紹和研究更加完整和豐富,,歷史研究需要充足的歷史資料作支撐,缺乏史料或史料不足,往往導致不穩固的甚至完傘錯誤的結論。應該說,從1997年以來,我們一直斂力於有關楊毓麟的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2001年,《楊毓麟集》由嶽麓書社出版之後,曾經引起較大的反響,但當時由於經費不足,對文集的篇幅和印量有所壓縮,國外及港台地區的許多學者苫覓不得,一書難求。現在,文集出版已經十年,十年間,我們又陸續發現了一些史料,例如楊毓麟譯著的《政治學大綱》、楊毓麟為《通雅齋叢稿》撰寫的序言、楊毓麟與南社成立等,近三萬言這對研究他戊戌變法前後的思想活動、對於他1902年赴日留學後在日本的思想活動,提供了重要證據。這也使以前的許多誤解和猜測不攻自破。此外,楊毓麟的學生龍毓峻的《鱗爪集》對我們也有諸多啟發和幫助。眾所周知,楊毓麟1902—1903年在日本留學的一年之中,撰寫了《新湖南》,翻譯了《史學原論》、《政治學大綱》,其實還有一本《迷津寶筏》。
第二,對以往研究中的誤解和爭論,進行縝密的論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由於史料的匱乏,許多學者的研究,往往援引二手或三手資料,不僅不能發現真相,反而以訛傳訛。本書著重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了嚴謹的辨析。例如以往學界通常認為,楊毓麟曾著有《漢族光復史》,但據我們查到的該書原版,斷定此書非楊毓麟所著。再如,楊毓麟的《政治學大綱》和《史學原論》,有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的時候,竟不知楊毓麟為何人。實際上,從兩書的成書時間上看,它們都是最早的譯本,同樣書名的譯本,有的遲於楊毓麟譯本近十年。因此,研究中國近代新史學的產生和中國近代政治學的產生,應該追溯到楊毓麟,這才找到了問題的源頭。冉如,有學者張冠李戴,將楊毓麟與同期的革命宣傳家混淆,竟未審文獻作者為誰而以楊毓麟的作品為資料證明他人的文學貢獻,是十分荒謬的。本書對楊毓麟的筆名進行了嚴肅認真的考證,從而使一些誤解、誤傳得到澄清和消除。
第三,對以往研究中忽視或根本未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初步探討。應該說,以往的研究由於眾多學者的努力,呈現出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結論,但是還有一些重要問題並沒有研究清楚,或者根本不知其存在,遑論研究。例如,楊毓麟1902年赴日留學的具體情形、楊毓麟在1908年赴歐洲以後的思想和活動、楊毓麟與遠東通信社的建立、楊毓麟蹈海前後的思想活動以及楊毓麟之兄楊德麟的情況等,這些問題在本書中都得到了初步解決。單是遠東通信社一事,此前相關的研究中,根本不知道該通信社是楊毓麟建議孫中山創辦的,實際上,楊毓麟是擔心國外輿論陣地被西方列強或清廷壟斷,他在與孫中山會晤時,向孫中山提出建立遠東通信社以打破壟斷,孫中山採納了他的建議,令王慕陶協助楊毓麟創辦了該通信社。因此,一些研究者不知道這些歷史事實,為遠東通信社接受清廷大員資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能得出正確、公允的結論,竟認為它是清廷所有、為政府服務的工具。而這些資助,只是楊毓麟和王慕陶等籌集建立通信社經費的一部分,出資贊助的清廷要員不能遙控該社,該社一直掌控在革命黨人手中,從《遠東通信社叢錄》中可以看出,該社在武昌首義前後,對於革命宣傳、對於西方偏見的批評、對於國內進步輿論的引導,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再如,楊毓麟之兄楊德麟,亦是堅定篤實的革命家,武昌首義前在東北地區開展革命活動、參與灤州事變,武昌首義後在湖南積極從事反袁活動,終為袁世凱爪牙湯薌銘所害,事功卻罕見於史乘。實際上,作為兄長,楊德麟對其弟楊毓麟多有引導和幫助,亦是文韜武略,貢獻卓著。因此,本書首次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第四,楊毓麟作為著名的蹈海志士,以往的研究多關注其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而忽略了楊毓麟的文學成就和新聞思想。實際上,楊毓麟幼承湘學,師從王闓運,駢文、詩詞和小說成就頗孚眾望。他的文學思想對新文化運動多所啟迪。作為《神州日報》等大報主筆,他對於新聞事業的理解和思考,深於儕輩。而這些問題至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初步提出了作者的觀點,希冀收拋磚引玉之效。此外,楊毓麟蹈海以後,當時的社會政治輿淪對其有很高的評價,同盟會的機關報《民立報》連續發文進行評價和哀悼,這在辛亥革命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孫中山、黃興、楊昌濟、吳稚暉、于右任、徐血兒(天復)、陳獨秀、胡適、章十釗、金松岑等一大批革命領袖和社會名流均有痛切反應。本書比較全面、客觀地披露了這些史料。
需要指出的是,楊毓麟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之一,毋庸置疑。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七尺男兒,為了革命,他長年奔走在外,無暇侍奉年邁高堂,無暇顧及病妻弱子,只能以書信通聯,在現存的楊毓麟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舍家為國的孤苦心境,也能了解他作為兒子、父親和丈夫的一往情深。因此,本書也儘量多地援引烈士遺書,對其孝敬老人、教育子女、愛護妻子的一些做法和思想進行挖掘和整理,尤其是他的教育子女的做法,定會給當代父母以深刻的啟迪。
今年是偉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楊毓麟蹈海殉國100周年。我們將楊毓麟的生平事功進行整體研究和評價,力求脈絡清晰,有理有據,充分展現他作為革命先驅者的苦心孤詣和豐功偉績,我們認為,這是對辛亥革命的最好紀念,也是對烈士的最好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