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三鼓

跳三鼓

跳三鼓是一種流傳於公安、石首、江陵、松滋等縣(市)的戲曲,由荊楚一帶祭祀亡靈的打喪板、喪鼓歌發展演變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跳三鼓
  • 流傳地區:公安、石首、江陵、松滋等縣
  • 類別:戲曲
  • 前身:打喪板、喪鼓歌
  • 形式:三人一台
  • 批准時間:2006年
  • 保護單位:石首市民眾藝術館 
主要形式,歷史由來,歷史淵源,表演內容,表演曲目,表現特點,表演形式,源頭地區,對外發展,文化保護,

主要形式

跳三鼓的演唱形式為三人一台,以唱為主,說、唱、舞兼具。說為唱中的插白,舞卻有別具一格的特色,演出時,放一桌一凳,一人坐著擊鼓幫腔,另兩人輪番演唱,以單面鑔擊節,踏著有節奏的步子,時進時退,時面對面,時背靠背來回往返,激昂時還可以大跳。藝人將其舞蹈動作概括為:“右手筷子(簽子)左手鈸,上靠膀子丁字腳、三步半、朝前梭、背靠背、擦身過。二人對面笑呵呵,你一個歌,我一個歌,鼓聲不住歌不落。”
民國初年,跳三鼓的藝人走出靈堂,進入茶社、書場作營業性演出,使曲目大有發展。

歷史由來

由於土家族有以白虎為圖騰,把白虎奉為祖先進行崇拜的傳統,因此人們在祭祀性的“跳喪鼓”中,有以該舞蹈為媒介引魂歸宗觀念的體現。因此,在舞蹈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臉、擺尾、行走、捕食等動作。特別是表演“猛虎下山”時,表演者一躍、一挾、吸腿、躬身,然後相對逼視、撞肘,再緊接一個跳轉成弓步,同時輪右臂,口中發出陣陣的嚎嘯,其形象的逼真可謂地道的“猛虎撲食”。
伴樂在“跳喪鼓”的表演中,凡“大四步”、“大四門”、“小四門”、“跳喪”、“搖喪”等核心舞段,都使用6/8拍帶切分音的節奏,即每步用三拍,主促全腳掌深抓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顫身,兩腿交替進行,恰如山中老虎穩步行進的姿態。所以“跳喪鼓”也被人們稱作“白虎舞”。

歷史淵源

土家族的-《跳喪鼓》在湖南北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區,流傳著一種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喪鼓”,又稱“跳撒爾嗬”。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要請師傅到家裡來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喧天,鞭炮不停。喪鼓一響,相鄰村寨的人們齊來奔喪。
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喪鼓送亡人”等說法,確實反映了土家人為老人進入另一世界而欣慰和在祭奠亡靈,安慰生者時高歌狂舞的特殊感情方式。這種至今保存著古代巴渝舞和竹枝詞遺風的傳統喪舞,載於唐代《蠻書》中的“其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仍可謂是最恰當的寫照。
在土家族喪俗中,因認為莊子是喪俗擊鼓的始祖,所以在進行有著一套固定程式的鼓舞表演“跳喪鼓”之前,必先由專門的擊鼓師傅遙嘗廈配合開場的歌郎,以先猛擊鼓面一陣、再敲鼓邊為開場儀式,隨後請莊子到位後才可開始。

表演內容

“跳喪鼓”是在靈柩前由擊鼓師傅擊鼓,歌師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兩人以上的雙數舞者在棺木前對舞,跳至高潮時少則可達百人,多則可上千人前來參與作舞和觀看。舞者仔連台交替上場直至天明,才收場送歌郎,進行其它儀式。
跳三鼓跳三鼓
喪俗中的“跳喪鼓”舞蹈完全由男子擔任,女子不能上場,但卻可在一旁成為專業的看客而對舞者品頭論足地或大加議論或對舞場上雄姿勃發的青年男子暗送秋波,掀起一陣陣的捧場與喝彩。在整應迎抹夜個舞蹈過程中,舞者邊跳邊飲酒地赤臂狂舞,充分顯示了他們的一派陽剛之美。“跳喪鼓”的形態古老質樸、張弛有序。激躍時如山風呼嘯;文靜時似溪水潺流,令人神情激盪、流連忘返。

表演曲目

“跳喪鼓”的形式分為“待屍”、“搖喪”、淚拘糠龍“哭喪”、“穿喪”、“踐喪”、“退喪”等若干段,基本動作有“虎抱頭”、“犀牛望月”、“鳳凰展翅”、“燕兒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幾個套路。
跳三鼓跳三鼓

表現特點

“跳喪鼓”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即“文喪”和“武喪”。“武喪”是和民間武術相結合的一種跳法,基本動作有“虎抱頭”、“打人佬”、“牛擦癢”等十多個套路,動作幅度大,講究雄渾粗獷,所以非年輕後生不可勝任。它主要適用於酷市霉兒孫滿堂的走“順腳路”老人的喪事,有賀喜送終之意。“文喪”中最具特點的是“哭喪”,基本動作以“四大步”為主,但速度緩慢,唱詞淒涼,唱腔悲哀,情動處可催人淚下,一般只在“少年亡”中使用。
跳三鼓跳三鼓
另有即興創作的《喪舞》,唱腔直接採用民間小調或自編笑話俚語,以鼓托腔,用極為誇張的小丑動作襯托舞步,詼諧有趣,十分惹人致興。特別是到了下半夜,人們已至精神疲倦之時,則唱以愛情和笑話為主的“葷歌”,使喪事逆轉為喜慶。
“跳喪鼓”的歌詞內容十分豐富,有讚頌土家先民開拓疆土,回憶民族歷史的;有反映先民圖騰崇拜、漁獵活動、農事生產、愛情生活的;還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跡的等等,因此它對土家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深山存古韻,喪鼓延遺風。雄壯強勁的“跳喪鼓”強烈地表現出一種維繫整個土家民族之魂,造就出一霉束愚個“餓死也要跳三年”豪放而樂天的民族。

表演形式

五峰跳喪舞“跳三鼓”本名“跳喪鼓”,1952年,因跳喪鼓具備了“祝壽、喪鼓、孝歌”3項內容,被更名為“跳三鼓”,1983年被定名為石首跳喪鼓。雖然解釋為“祝壽、喪鼓、孝歌”的合稱,但跳三鼓主要還是農村辦喪事演唱。
跳三鼓跳三鼓
跳喪鼓與跳三鼓最大的區別在“跳”,跳喪從音樂、舞蹈到歌詞內容,少有悲痛之感,音樂高亢歡樂,舞步健美勇武。跳喪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個舞蹈均隨掌鼓人的鼓點和唱腔隨時變換曲牌、節拍和舞姿。
跳三鼓只於與漢族喪事中,傳說起源於莊子“鼓盆而歌”。跳三鼓由三個或四個人表演,分立唱、坐唱兩種。立唱由一人擊鼓伴奏、二人擊鈸對唱。以唱為主間有插白(襯詞)。鼓師在後,擊鼓,兩名演員各持一銅鈸(石首方言叫“鑔子”),以筷擊之,依韻而唱。鑔子本是巫的法器,其發音悽厲刺耳,與寒夜朔風中傳遞,令人警覺,所以跳三鼓本身尚有驅鬼逐疫的功能。
但為了增加娛樂性,吸引觀眾,唱詞也不乏詼諧幽默的成份,其內容十分廣泛,死者的生平事跡,歷史傳奇,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題材。歌詞多呈四句七言,一韻到底,保持著古代某些曲牌的格律形式。每唱完一首,兩名歌手互換位置,大概是跳的嬋變。

源頭地區

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石首跳三鼓榜上有名。
第一批省級名錄中總計98項,荊州共有7項,這些文化遺產都是原生態的,一直流傳於民間,都有獨特的藝術樣式。
跳三鼓協會於2006年4月19日正式成立,由石首市團山寺鎮北河口村村民趙植中擔任協會主席,跳三鼓被列為湖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眾望所歸,讓這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鄉土氣息和民間藝術重新煥發生機。

對外發展

鼓土家人的喪事辦得十分熱鬧。“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充分表現了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
跳三鼓跳三鼓
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
喪歌的曲調有“撒兒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讚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
土老師還借跳喪,規勸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土內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墳棺材。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誰都把“跳喪”當做情誼的象徵,說:“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錢,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與巴人樂舞有著淵源關係。

文化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首市民眾藝術館獲得跳三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表現特點

“跳喪鼓”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即“文喪”和“武喪”。“武喪”是和民間武術相結合的一種跳法,基本動作有“虎抱頭”、“打人佬”、“牛擦癢”等十多個套路,動作幅度大,講究雄渾粗獷,所以非年輕後生不可勝任。它主要適用於兒孫滿堂的走“順腳路”老人的喪事,有賀喜送終之意。“文喪”中最具特點的是“哭喪”,基本動作以“四大步”為主,但速度緩慢,唱詞淒涼,唱腔悲哀,情動處可催人淚下,一般只在“少年亡”中使用。
跳三鼓跳三鼓
另有即興創作的《喪舞》,唱腔直接採用民間小調或自編笑話俚語,以鼓托腔,用極為誇張的小丑動作襯托舞步,詼諧有趣,十分惹人致興。特別是到了下半夜,人們已至精神疲倦之時,則唱以愛情和笑話為主的“葷歌”,使喪事逆轉為喜慶。
“跳喪鼓”的歌詞內容十分豐富,有讚頌土家先民開拓疆土,回憶民族歷史的;有反映先民圖騰崇拜、漁獵活動、農事生產、愛情生活的;還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跡的等等,因此它對土家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深山存古韻,喪鼓延遺風。雄壯強勁的“跳喪鼓”強烈地表現出一種維繫整個土家民族之魂,造就出一個“餓死也要跳三年”豪放而樂天的民族。

表演形式

五峰跳喪舞“跳三鼓”本名“跳喪鼓”,1952年,因跳喪鼓具備了“祝壽、喪鼓、孝歌”3項內容,被更名為“跳三鼓”,1983年被定名為石首跳喪鼓。雖然解釋為“祝壽、喪鼓、孝歌”的合稱,但跳三鼓主要還是農村辦喪事演唱。
跳三鼓跳三鼓
跳喪鼓與跳三鼓最大的區別在“跳”,跳喪從音樂、舞蹈到歌詞內容,少有悲痛之感,音樂高亢歡樂,舞步健美勇武。跳喪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個舞蹈均隨掌鼓人的鼓點和唱腔隨時變換曲牌、節拍和舞姿。
跳三鼓只於與漢族喪事中,傳說起源於莊子“鼓盆而歌”。跳三鼓由三個或四個人表演,分立唱、坐唱兩種。立唱由一人擊鼓伴奏、二人擊鈸對唱。以唱為主間有插白(襯詞)。鼓師在後,擊鼓,兩名演員各持一銅鈸(石首方言叫“鑔子”),以筷擊之,依韻而唱。鑔子本是巫的法器,其發音悽厲刺耳,與寒夜朔風中傳遞,令人警覺,所以跳三鼓本身尚有驅鬼逐疫的功能。
但為了增加娛樂性,吸引觀眾,唱詞也不乏詼諧幽默的成份,其內容十分廣泛,死者的生平事跡,歷史傳奇,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題材。歌詞多呈四句七言,一韻到底,保持著古代某些曲牌的格律形式。每唱完一首,兩名歌手互換位置,大概是跳的嬋變。

源頭地區

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石首跳三鼓榜上有名。
第一批省級名錄中總計98項,荊州共有7項,這些文化遺產都是原生態的,一直流傳於民間,都有獨特的藝術樣式。
跳三鼓協會於2006年4月19日正式成立,由石首市團山寺鎮北河口村村民趙植中擔任協會主席,跳三鼓被列為湖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眾望所歸,讓這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鄉土氣息和民間藝術重新煥發生機。

對外發展

鼓土家人的喪事辦得十分熱鬧。“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充分表現了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
跳三鼓跳三鼓
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
喪歌的曲調有“撒兒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讚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
土老師還借跳喪,規勸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土內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墳棺材。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誰都把“跳喪”當做情誼的象徵,說:“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錢,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與巴人樂舞有著淵源關係。

文化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首市民眾藝術館獲得跳三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