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和交換技術(第2版)》是由沈鑫剡、魏濤、邵發明、俞海英、李興德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於2018年8月出版的21世紀高等學校物聯網專業規劃教材。該教材適合對從事校園網、企業網設計與實施的工程技術人員和交換機、路由器研發的科研人員。
該教材討論了MAC幀和IP分組端到端傳輸過程中涉及的設備、協定和算法。全書共10章,具體內容包括乙太網及交換機結構、虛擬區域網路、生成樹協定、乙太網鏈路聚合、路由器和網路互連、路由協定、多播、網路地址轉換、三層交換和IPv6等。
基本介紹
- 書名:路由和交換技術(第2版)
- 作者:沈鑫剡、魏濤、邵發明、俞海英、李興德
- 類別:21世紀高等學校物聯網專業規劃教材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8月1日
- 頁數:413 頁
- ISBN:9787302501794
- CIP核字號:2018112420
- 字數:648千字
成書過程
修訂背景
修訂情況
出版工作
責任編輯 | 劉向威、戰曉雷 |
---|---|
封面設計 | 劉鍵 |
責任校對 | 焦麗麗 |
責任印製 | 沈露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第1章交換機和交換式乙太網 | 3.4.1MSTP的必要性 | 本章小結 |
1.1乙太網概述 | 3.4.2MSTP的基本思想 | 習題 |
1.1.1乙太網日誌 | 3.4.3MSTP的基本步驟 | 第7章多播 |
1.1.2乙太網體系結構 | 3.4.4MSTP構建CIST實例 | 7.1多播的基本概念 |
1.1.3乙太網拓撲結構 | 本章小結 | 7.1.1多播與單播和廣播的區別 |
1.1.4乙太網成功的因素 | 習題 | 7.1.2多播地址 |
1.2匯流排型乙太網 | 第4章乙太網鏈路聚合 | 7.1.3多播實現技術 |
1.2.1匯流排型乙太網結構與功能需求 | 4.1鏈路聚合基礎 | 7.2IGMP |
1.2.2匯流排型乙太網各層功能 | 4.1.1鏈路聚合含義 | 7.2.1IGMP訊息類型和格式 |
1.2.3基帶傳輸與曼徹斯特編碼 | 4.1.2鏈路聚合方式 | 7.2.2IGMP操作過程 |
1.2.4MAC地址 | 4.1.3連線埠屬性 | 7.2.3IGMP偵聽 |
1.2.5MAC幀 | 4.2鏈路聚合機制 | 7.3多播路由協定 |
1.2.6CSMA/CD工作原理 | 4.2.1功能組成 | 7.3.1DVMRP |
1.2.7CSMA/CD算法的缺陷 | 4.2.2交換機通過聚合組轉發MAC幀的過程 | 7.3.2PIMSM |
1.2.8集線器和星形乙太網結構 | 4.2.3鏈路聚合組生成過程 | 本章小結 |
1.2.9例題解析 | 4.3鏈路聚合控制協定 | 習題 |
1.3網橋與衝突域分割 | 4.3.1LACP簡介 | 第8章網路地址轉換 |
1.3.1網橋分割衝突域原理 | 4.3.2LACP報文格式 | 8.1NAT的基本概念 |
1.3.2轉發表和MAC幀轉發過程 | 4.3.3LACP工作過程 | 8.1.1NAT的定義 |
1.3.3網橋工作流程 | 4.3.4N∶M備份 | 8.1.2私有地址空間 |
1.3.4端到端交換路徑 | 本章小結 | 8.1.3NAT的套用 |
1.3.5網橋無限擴展乙太網 | 習題 | 8.1.4NAT引發的問題 |
1.3.6全雙工通信擴展無中繼傳輸距離 | 第5章路由器和網路互連 | 8.2NAT的工作過程 |
1.3.7乙太網拓撲結構與生成樹協定 | 5.1網路互連 | 8.2.1NAT的分類 |
1.3.8中繼器與網橋 | 5.1.1不同類型網路互連需要解決的問題 | 8.2.2PAT |
1.3.9網橋工作過程舉例 | 5.1.2信件投遞過程的啟示 | 8.2.3NAT |
1.4交換機轉發方式和交換機結構 | 5.1.3端到端傳輸的思路 | 8.2.4套用層網關 |
1.4.1交換機轉發方式 | 5.1.4IP實現網路互連機制 | 8.2.5幾種NAT技術的特點 |
1.4.2交換機結構 | 5.1.5數據報IP分組交換網路 | 8.3NAT套用方式 |
1.5乙太網標準 | 5.1.6路由器結構 | 8.3.1雙穴網路結構 |
1.5.110Mb/s乙太網標準 | 5.2IP | 8.3.2實現內部網路和外部網路通信 |
1.5.2100Mb/s乙太網標準 | 5.2.1IP位址分類 | 8.3.3實現內部網路之間的通信 |
1.5.31Gb/s乙太網標準 | 5.2.2IP位址分層分類的原因 | 8.3.4解決內部網路與外部網路地址重疊問題 |
1.5.410Gb/s乙太網標準 | 5.2.3IP位址分類的缺陷 | 8.4例題解析 |
1.5.540Gb/s和100Gb/s乙太網標準 | 5.2.4無分類編址 | 本章小結 |
本章小結 | 5.2.5IP分組格式 | 習題 |
習題 | 5.3路由表和IP分組傳輸過程 | 第9章三層交換機和三層交換 |
第2章虛擬區域網路 | 5.3.1網際網路結構與路由表 | 9.1三層交換機基礎 |
2.1廣播域和廣播傳輸方式 | 5.3.2IP分組傳輸過程 | 9.1.1多連線埠路由器實現VLAN間通信的過程 |
2.1.1單播傳輸方式和廣播傳輸方式 | 5.3.3實現IP分組傳輸過程的思路 | 9.1.2單臂路由器實現VLAN間通信的過程 |
2.1.2廣播域 | 5.3.4直連路由項和靜態路由項 | 9.1.3三層交換機實現VLAN間通信的過程 |
2.1.3傳統分割廣播域的方式 | 5.3.5例題解析 | 9.1.4多個三層交換機互連 |
2.2VLAN定義和分類 | 5.4IP over乙太網 | 9.1.5三層交換機與路由器的區別 |
2.2.1VLAN定義 | 5.4.1ARP和地址解析過程 | 9.1.6校園網和三層交換機 |
2.2.2VLAN分類 | 5.4.2逐跳封裝 | 9.1.7單臂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實現VLAN互連實例 |
2.3基於連線埠劃分VLAN | 5.5虛擬路由器冗餘協定 | 9.2三層交換過程 |
2.3.1單交換機VLAN劃分過程 | 5.5.1容錯網路結構 | 9.2.1三層交換機結構 |
2.3.2跨交換機VLAN劃分過程 | 5.5.2VRRP工作原理 | 9.2.2三層轉發表的建立過程 |
2.3.3IEEE 802.1q與VLAN內MAC幀傳輸過程 | 5.5.3VRRP套用實例 | 9.2.3二層交換和三層路由交換過程 |
2.3.4VLAN例題解析 | 本章小結 | 9.3三層交換機套用方式 |
2.4Cisco基於MAC地址劃分VLAN技術 | 習題 | 9.3.1IP接口集中到單個三層交換機 |
2.4.1基於連線埠劃分VLAN的缺陷 | 第6章路由協定 | 9.3.2兩個三層交換機同時定義所有VLAN對應的IP接口 |
2.4.2Cisco基於MAC地址劃分VLAN的過程 | 6.1直連路由項和靜態路由項 | 9.3.3兩個三層交換機分別定義兩個VLAN對應的IP接口 |
2.5專用VLAN | 6.1.1直連路由項 | 本章小結 |
2.5.1專用VLAN的作用 | 6.1.2靜態路由項 | 習題 |
2.5.2Cisco專用VLAN工作原理 | 6.1.3靜態路由項的缺陷 | 第10章IPv6 |
2.6VLAN屬性註冊協定 | 6.2路由協定和動態路由項 | 10.1IPv4的缺陷 |
2.6.1GVRP的作用 | 6.2.1路由協定定義 | 10.1.1地址短缺問題 |
2.6.2GARP | 6.2.2路由協定生成動態路由項實例 | 10.1.2複雜的分組首部 |
2.6.3GVRP工作原理 | 6.2.3路由協定生成動態路由項過程 | 10.1.3QoS實現困難 |
2.6.4VTP | 6.3路由協定基礎 | 10.1.4安全機制先天不足 |
2.6.5GVRP例題解析 | 6.3.1路由協定分類 | 10.2IPv6首部結構 |
本章小結 | 6.3.2路由協定要求 | 10.2.1IPv6基本首部 |
習題 | 6.3.3距離向量路由協定 | 10.2.2IPv6擴展首部 |
第3章生成樹協定 | 6.3.4鏈路狀態路由協定 | 10.3IPv6地址結構 |
3.1生成樹協定的作用 | 6.4RIP | 10.3.1IPv6地址表示方式 |
3.1.1環路引發廣播風暴 | 6.4.1RIP訊息格式 | 10.3.2IPv6地址分類 |
3.1.2樹形網路的弱可靠性 | 6.4.2RIP工作過程 | 10.4IPv6網路實現通信的過程 |
3.1.3生成樹協定的由來和發展 | 6.4.3RIP建立路由表實例 | 10.4.1網路結構和基本配置 |
3.2STP工作原理 | 6.4.4RIP動態適應網路變化的過程 | 10.4.2鄰站發現協定 |
3.2.1STP基本概念 | 6.4.5計數到無窮大和水平分割 | 10.4.3路由器建立路由表的過程 |
3.2.2STP基本步驟 | 6.4.6RIP缺陷 | 10.5IPv6 over乙太網 |
3.2.3連線埠狀態 | 6.5OSPF | 10.5.1IPv6地址解析過程 |
3.2.4定時器 | 6.5.1OSPF的基本概念 | 10.5.2IPv6多播地址和MAC組地址之間的關係 |
3.2.5STP構建生成樹的過程 | 6.5.2路由器確定自身鏈路狀態 | 10.5.3IPv6分組傳輸過程 |
3.2.6STP容錯功能 | 6.5.3泛洪鏈路狀態通告 | 10.6IPv6網路和IPv4網路互連 |
3.2.7STP例題解析 | 6.5.4構建路由表算法 | 10.6.1雙協定棧技術 |
3.3快速生成樹協定 | 6.5.5OSPF動態適應網路變化的過程 | 10.6.2隧道技術 |
3.3.1STP的缺陷 | 6.5.6OSPF和RIP的區別 | 10.6.3網路地址和協定轉換技術 |
3.3.2連線埠角色和連線埠狀態 | 6.5.7OSPF分區域建立路由表的過程 | 本章小結 |
3.3.3連線埠狀態快速遷移過程 | 6.6BGP | 習題 |
3.3.4網橋轉發表刷新機制 | 6.6.1分層路由的原因 | 附錄A部分習題答案 |
3.3.5RSTP套用實例 | 6.6.2BGP報文類型 | 附錄B英文縮寫詞 |
3.3.6RSTP例題解析 | 6.6.3BGP工作機制 | 參考文獻 |
3.4多生成樹協定 |
教學資源
書名 | ISBN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作者 |
---|---|---|---|---|
《路由和交換技術實驗及實訓(第2版)——基於華為eNSP》 | 9787302538240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20年1月1日 | 沈鑫剡、俞海英、許繼恆、李興德、邵發明 |
《路由和交換技術實驗及實訓(第2版)——基於Cisco Packet Tracer》 | 9787302514091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19年4月1日 | 沈鑫剡、李興德、魏濤、邵發明、俞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