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廣和

路廣和少時家貧,21歲後在尚店國小當校役;1938年抗日大暴動後,由武慶貴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成為一名堅強的抗日戰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廣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00年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個人信息,路廣和事跡,

個人信息

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時常為時任抗日政府區長的鄭旭外出送信,為他們開會時在外放哨。有時同志們在學校內工作不方便,就把他們以親戚身份領回家中,並提供吃住等方便,不久路廣和的家就成了抗日堡壘戶。他不滿於小打小鬧,也時常跟其它抗日小分隊戰士一起割電線、斷公路、騷擾敵人,打擊敵人。

路廣和事跡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艱苦卓絕時期,面對日偽的兇殘,路廣和和戰友們沒被敵人嚇倒,他們更是迎難而上,有時八路軍轉移了,他們在村大廟後面的義地里,挖個假墳,把八路軍剩餘的槍枝和軍用物資等用油布裹好埋在地下,墳前也燒一些紙錢,那時候死人的事是經常的。什麼時候八路軍過來,他們再用黑夜為掩護,幫著把武器挖出來取走。1942年秋後的一個半夜, 路廣和帶著本村民兵孟保恆一起來到莫台寺村東南的唐遵公路,由孟保恆在山頭站崗,他一個人拿著尖鎬和鐵杴來到公路從北向南的下山火石橋處,自己連刨帶挖,硬是橫著路面挖出一尺深二尺來寬的斷溝來。剛挖完,孟保恆從山坡上小聲喊:“快跑!北面有汽車聲!”路廣和抄起杴鎬與孟保恆一起跑上西山樑子的樹叢後,借著曦光,只見一輛鬼子的軍車載著10餘名鬼子從北面君子口山口向南開過來。因為下坡,車速很快,但當拐過彎來鬼子司機突然發現路面上的斷溝時,煞車已來不及了,前輪突然左拐,結果拐下路面,車上的10幾個鬼子像餃子下鍋似的翻到路邊的溝里, 只見鬼子們被摔得“喇啦喇啦”亂慘叫。路廣和他倆冒著驚魂未定的鬼子們胡亂的槍聲,忘記了半宿的疲勞,迅速借著西山樹叢為掩護,悄然繞路回家了。
1944年早春,路廣和的女兒剛滿10個月時,鬼子知道了路廣和抗日的行蹤,準備第二天早上逮捕他,幸好打入敵人內部的抗日工作者及時把這一情報傳了出來,路廣和聞訊於凌晨隻身冒險逃到當時上官屯親戚家躲了起來。
鬼子沒抓到路廣和, 硬是從他的妻子懷裡奪下10個月的女兒,逼問路廣和的下落。沒想到這位母親鎮定自若,嘴裡只說“不知道”三個字。
窮凶極惡的敵人橫著槍攔住民眾,把她的唯一住處三間草房點著了。望著“噼噼啪啪”的大火,在地上滾滿泥土的女兒小臣香,止住了哭聲,她望著火光,不知道什麼害怕,大概是火放著熱,她卻蹬小腿往火堆爬去。端槍的敵人一面擋住母親的撲救,一面像鬼似地嚀笑著,倒是一位近族奶奶從人群腋下鑽到大火前,抱起小臣香連忙從快要落架的房子前躲開。路廣和並沒被嚇住,回村後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搭個馬架先住下,以後又蓋起了草房。
1945年春,冀東抗日隊伍按黨中央指示,一部分隊伍開到熱河省開展抗日工作,一些未轉移的抗日物資都讓抗日堡壘戶堅壁起來。
一天夜裡,一位區領導交給路廣和一個油布包,裡面是一疊檔案:“這是一位首長的東西,你一定要秘密保存好,千萬不要丟失!”路廣和二話沒說,當即叫醒妻子和弟弟,拿上杴鎬,讓妻子在村外放哨,他們哥倆到村北自己的地中,找一個齊胸高的石壩,把石壩刨開,又從家裡抬來一個中號缸和一個小缸,把小缸底下墊一塊石板,口朝上坐在壩台里刨開的坑內,把用油布包著用臘封著口的秘密檔案放在小缸內,再把中缸底朝上扣在盛檔案的小缸上,並讓小缸上口緊貼著中缸上的內底,然後填上土、踩實,最後又把石壩重新砌好,使人看起來完好如初。當一切處理完畢後,東方隱隱泛出魚肚白,他們三人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了家。
一晃四年半過去了。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後稱“四野”)勝利完成東北的遼瀋戰役,大部隊按部署挺進關內,準備解放北京。這天尚店來了一位騎馬的青年解放軍軍官,他分別找到幾位領導,要找回四年多前堅壁在尚店一帶的重要檔案。
區幹部找到路廣和說明來意,路廣和這才同區幹部一起從雜草叢生的壩台子裡刨出兩口缸,一起把油布包著的檔案交給那位騎馬的軍官。軍官非常高興,握著路廣和的手久久也不撒開。原來他是受原冀東抗日老領導張明遠同志的命令來此尋找這些抗日檔案的。這些檔案是抗日戰爭中要保存的黨、政有關的冀東地區的作戰地圖和重要書籍、檔案等。因為當時接受上級命令,要他一同與李運昌一起開赴熱河抗日前線,這些檔案攜之不便,所以要找一位堅強可靠的堡壘戶先堅壁起來以後備用。檔案雖然不多,但意義重大,所以剛一入關,張明遠就派人來尚店一帶查找。
這位軍人終於拿著這些檔案,滿意地回部隊復命去了。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北方根據地訪問團頒發他一塊印有“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牌匾。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塊牌匾始終掛在路廣和的屋裡,他天天望著這塊牌匾,從解放後任村大隊長到70歲後任護林員,永不忘自己是一位黨員。
路廣和1984年85歲時去世後,女兒路臣香又精心保存起這塊牌匾來。因為她明白,這是父親前半生與敵鬥爭的見證,是父親後半生堅守信仰的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