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歐陽詢化度寺邕禪師塔銘碑》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跋歐陽詢化度寺邕禪師塔銘碑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歐陽詢《化度寺碑》為其生平第一傑作,即古人所謂“草里驚蛇、雲間電發”者雲。考之《金石粹編》,稱此帖至宋已無全文,字數多寡亦不可考。而該書所收只六百八十二字,且文又不堪卒讀。又據《金石評考》云:余過文徵明氏之停雲館,聞有宋拓《化度寺》,索以觀,手摹以歸,亦無李百藥字,是知此帖自宋已不全矣。再據現今有正書局石印之翁方剛臨本,字數更少,計之只有四百九十五字。翁氏金石,富甲海內,而相較少至一倍以外。此帖除中間所泐十餘字外,計有一千零四十一字之多;且字勢既勁挺秀整,文句又一氣貫通。若非唐拓舊本,安有如此之完全精本哉?有歐陽玄、文啟祥二跋,謂是帖於元時流入東瀛,於清季末葉復入中國,嗣輾轉歸碧梧山莊所得,瞬將影印流傳。夫墨運輪迴,顯晦有時。如此希世之寶,遠逮千載,始克大放光明,豈非藝苑之佳瑞、雞林之奇遇哉?歡迎率更書者,當以此為正鵠也。甲子三月南海康有為記。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