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五公尺牘

跋五公尺牘是清代吳汝綸寫的散文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跋五公尺牘

作品原文

胡君列五,久客官文恭公幕下[1],得諸公手書。自曾文正以下,曰胡文忠公[2],曰今相國合肥李公[3],曰左文襄公[4],曰彭剛直公[5],凡五人。聯為大卷弆臧之[6]。間以示汝綸曰:“子為吾發其意。”
汝綸曰:功名之際,蓋難言哉!方曾文正之敗靖港[7],困南昌[8],死守祁門[9],豈知其後贊明中興盛烈如此[10]?官文恭周旋曾、胡諸公間,當時見謂媼相[11],卒與胡公俱饗顯名[12],血食至今不絕也[13]。湖南初開幕府[14],左文襄調兵算食,以諸葛君自待;而彭剛直徒步千里[15],出入賊中,以赴曾交正之急,皆烈士也。功有鴻殺[16],得非偶然者。二公之論外事,皆以持和議、購船炮為非。越南之役[17],皆領兵用舊法防海,未遇敵而兵罷,亦云幸矣。然世或多二公威望[18],謂能固圉走堅敵也[19]。
曾文正即既殂[20],今相國合肥李公,獨膺艱巨[21],經營遠略垂卅年[22],天下想聞其風采。及國兵挫於日本[23],中外歸過焉。盛哀有時,豈人力也哉?權勢既替,歷聘方外[24],週遊九萬里,所之國君優禮過等,他國使臣望塵個及,皆曰此東方畢士麻克也[25]。畢士麻克者,德國名相也,西國人舊以李公妃之[26],東西並峙焉。國兵新挫,而宿滿故在,其是非之不同如此。中國詩書之說[27],春秋功罪之律[28],殆非海外殊方所與聞知也已。

作品注釋

[1]官文恭:名官文,字秀峰,姓王佳氏,清內務府漢軍旗人。曾任湖廣總督,和胡林翼一起鎮壓太平軍,後又鎮壓捻軍。諡文恭。
[2]胡文忠胡林翼,字貺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任湖北巡撫,是鎮壓太平軍的主要人物,與曾國藩並稱“曾胡”,1861年太平軍迫近武昌,驚憂嘔血而死。
[3]李公:李鴻章
[4]左文襄:左宗棠,字季高,湘陰人。舉人出身。由曾國藩推薦成為湘軍首領。1881年任軍機大臣,中法戰爭時督辦福建軍務。是洋務派首要人物,諡文襄。
[5]彭剛直: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陽人。湘軍將領,隨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後官兵部尚書,赴廣東辦防務,謚剛直。
[6]弆(jǔ)臧:收藏。臧,同“藏”。
[7]靖港:洞庭湖港名,1854年曾國藩湘軍出湖與太平軍作戰,水師遇大風損壞船隻幾十艘,後與陸師在靖港夾擊太平軍又遭慘改,曾投水自殺,被部下救起。
[8]困南昌:1855年初,曾國藩湘軍在江西湖口被太平軍打敗,困守南昌。
[9]祈門:安徽省縣名。湘軍進入安徽境內,占領祈門,周圍徽州、婺源、景德鎮等地都被太平軍攻陷,有人勸曾國藩退兵,曾鞏固死守不退兵。
[10]中興:清朝經太平天國革命的摧擊已日趨衰敗,曾國藩鎮壓太平軍有功,復興了清朝,被譽為中興功臣第一。
[11]媼相:北宋末,蔡京為太師,宋徽宗賜給“公相之印”,蔡便自稱公相。太監童貫後也官至太師,人因稱為媼相。媼相即公相之副的意思,有戲謔之意。
[12]饗:通“享”。
[13]血食:受祭祀。因祭禮要殺牲牢,故稱血食。
[14]這句指左宗棠初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
[15]曾國藩困守南昌時,召彭玉麟增援。彭此時在湖南,江西道路被太平軍所阻,彭改扮為商賈,穿草鞋步行七百餘里達江西。
[16]鴻:大。殺:削減,少。
[17]越南之役:即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的越南戰役。主和派李鴻章力主妥協,先後簽訂屈辱的和約。
[18]多:稱讚,推重。
[19]固圉(yǔ):鞏固邊疆。圉,邊疆。
[20]殂(cú):死亡。
[21]膺:受,當。
[22]垂:近。
[23]這句指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光緒甲午年),日本突然對中國海陸軍發動襲擊,雙方宣戰後,清軍愛國官兵曾英勇作戰,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與日本訂立了《馬關條約》。
[24]方外:域外,國外。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李鴻章因賀俄皇加冕,遊歷德、比、法、英、美等國。
[25]畢士麻克:即俾斯麥(1815—1898),德國宰相,他推行鐵血政策,通過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在歐洲大陸建立霸權。
[26]妃:通“配”。
[27]詩書之說:此指儒家經典著作中的封建正統思想,如忠義、君臣、尊華攘夷等。
[28]春秋功罪:《春秋》一書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舊有“春秋責備賢者”之說,謂《春秋》對賢者要求更為嚴格,不掩飾其過錯。

作品簡析

所謂“五公”,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大臣,這篇書信跋言對他們每個人都作了評贊。雖然多是頌揚之詞,評論仍稍稍分出高下軒輊,尤其是李鴻章,褒貶全在有意無意之間,這大概出自作者一貫反對屈辱求和的立場,所以對李鴻章等人的賣國投降行為不得不有微詞。

作者簡介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後期主要作家之一。同治(1856年-1875年)進士,長期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京師大學堂創立,聘為總教習,未就任,即赴日本考察學制。歸國後病死。散文長於議論,不以文採氣勢取勝,論及時政多注意“洋務運動”,主攻改良。有《桐城吳先生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