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歷
教學工作
一直從事採礦工程與工程力學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講授多門研究生課程,已培養博士三十餘名,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科研成果
先後主持和主要參加完成了16項國家及
省部級項目。在《中國科學》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Int.J.Rock.Mech.& Min.Sci》 《Applied Math.Modelling》 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30多篇,SCI收錄19篇,EI收錄109篇,獲得發明專利16項。
主攻
岩體變形與滲流耦合作用的理論與工程套用課題,發明“鹽類礦床群井致裂控制水溶開採方法”,該項目獲得2005年度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在國內外建立了第一個岩體變形與
氣體滲流的
耦合教學模型及其解法。構築了岩體固—流耦合新興邊緣學科的理論體系,並揭示出三個物性參數規律。
發明了
鹽類礦床群井致裂控制水溶開採方法,使易溶和難溶兩大類
鹽礦開採實現了重大科技革新。發明了水力割縫強化低滲透煤層
瓦斯抽 放技術與成套裝備,已用於煤礦瓦斯災害防治,可望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煤礦瓦斯災害防治與煤層氣開採的重大技術難題。
撰寫出版了第一本系統論述岩體固流耦合 理論與方法的專著《礦山岩石流體力學》。
1996年至2000年承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塊裂介質岩體固流耦合理論及其套用》,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 果。
2010年出 版專著《多孔介質多場耦合作用及其工程回響》,目前正帶領團隊成員,在
多孔介質多場耦合作用理論,低滲透
煤層瓦斯抽放、承壓水上採煤、礦井重大災害預測與援救等廣泛的科學與工程領域從事深層次的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
學術兼職
山西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
研究方向
多孔介質多場耦合作用
多孔介質多場耦合作用是由
固體力學、
滲流力學、
傳熱傳質學、物理化學、反應理論等眾多學科與多門工程科學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是當前一個極富理論內涵又有廣泛的工程套用領域的極為活躍的學科之一。趙陽升教授及其學術團隊二十年來,深入研究了多種
多孔介質多場耦合作用的試驗方法,實驗設備 和新的物理規律;提出了多孔介質多場耦合作用的物理機理與理論架構;結合資源,能源開發與岩土工程建設,深入研究提出了固液
耦合、固氣耦合、固流熱耦合、 固流熱傳質耦合等各類問題的控制工程與數值解法和工程回響規律,提出了
溶浸採礦、煤層氣和地熱開採、煤礦水害防治等工程領域的新工藝與新發明。於2010 年出版了73萬字的《多孔介質多場耦合作用及其工程回響》的學術專著。
鹽類礦床水溶開採方法
該項目發明了群井控制壓裂技術;群井控制溶采方法;難溶
鹽礦的壓力浸泡溶采方法四項新技術,構成了
鹽類礦床群井致裂控制水溶開採方法的系統發明。該項發明與 國內外現行單井油墊和雙井連通的水溶開採方法相比,
回採率高、成本低、效率高;特別對於難溶鹽礦,由安全、環保的地面開採取代了原有的
地下開採,實現了採礦方法的革命性變革。本項發明套用於
南風集團運城地下
芒硝礦和四川同慶難溶
鈣芒硝礦,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獲2005年國家
技術發明二等獎。
奧灰水突水預測與帶壓開採方法
奧陶紀巨型灰岩岩溶水上採煤日益成為普遍的煤礦開採的重大技術難題,趙陽升團隊先後提出了基於多
含水層水力聯繫的區域性
帶壓開採突水監控理論、監控軟體和技術,提出了帶壓開採分段後退式開採布局方法,已在
屯留煤礦和
趙莊煤礦工業實施。
原位注熱開採油頁岩油氣的方法
油頁岩原位開採油氣的技術是國際屆研究的熱點,太原理工大學採礦工藝研究所從2004年開始,持續進行試驗與理論研究,發明了“對流加熱
油頁岩開採油氣的方 法”,該方法通過地面布置與施工群井,鑽井進入油頁岩層,選擇注熱井和生產井,將過熱蒸氣沿注熱井注入 油頁岩層加熱,使油頁岩層中的
乾酪根熱分解後形成油氣,通過低溫蒸氣或水攜帶油氣從生產井排至地面。生產井采出的蒸氣、水、原油、石油氣及天然氣混合物, 採用物理方法分離。這是目前很有工業前景的技術方案。
水力割縫技術與裝備
我國煤層普遍屬於低滲透
煤層,
瓦斯極難抽取。趙陽升團隊經歷的20餘年的探索,在大量煤體
滲透性實驗和煤層瓦斯流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水力割縫改造低 滲透煤層,提高
瓦斯抽放效率的成套技術。自主研發了包括水力鑽孔與割縫、伺服定向控制、連續鋼管等一批高科技成果在內的水力割縫強化低滲透煤層瓦斯抽放與
煤層氣開採的成套技術與裝備。該項目已獲得12項發明專利。在潞安
屯留煤礦和
陽泉開元煤礦取得工業試驗成功。
出版專著
《礦山岩石流體力學》
《有限元方法及其在採礦工程中的套用》
獲獎及榮譽情況
1993年,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1993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全國優秀教師。
1997年,促進勞動科技進步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工作者。
2001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8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