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翰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擅長疾病,醫學品德,個人事跡,
人物簡介
趙翰林,60年代末,趙主任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醫科大學畢業,為了祖國的需要,他拒絕了留校的機會奔赴新疆,一呆就是10年。文革結束,趙主任以第一屆研究生的身份考入南京醫科大學,開始了他“德藝雙馨”的從醫生涯。
胡楊是特別耐受乾旱的植物,被稱為荒漠中的“生命之魂”。
江蘇省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趙翰林已經62歲,他被全院上下稱為“一株頑強的胡楊”。
擅長疾病
醫學品德
藝,指醫術。醫術精湛,是趙主任的執著追求。他時常與同事、學生說這樣一句話:醫技不精,患者傷心。他認為:做一名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精湛的醫技是前提,是通行證。而精湛的醫技天上不會掉下來,只有自己去鑽研、探尋,去不斷總結和提升。趙主任從走上工作崗位到現在,一直沒有放下手中的醫學書籍。同時,他及時了解國內外醫學動態和信息,與院外多方保持醫技切磋,醫訊溝通的“互相合作”關係,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學術活動,豐富自己的臨床知識。重要的是絕不停留於書本,而是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更多更新的技術用於臨床,並將臨床中的經驗總結出來,並且將這些寶貴的經驗毫不保留的教給學生、同事。趙主任在複雜肝膽外科手術方面的獨到技術和經驗為許多患者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痛苦,同時他所做的一切醫療行為都是從提高病人的生話質量出發,任何手術方式的選擇都反覆斟酌,爭取最小的代價換來病人的痊癒。
德,指醫德。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愛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能或缺的無價之寶。趙主任在行醫過程中始終認為愛心之於醫生尤為重要,猶如蒼天之日月,生靈之性命。醫生無德便是魔,只有“精心”的醫生只能是“半個醫生”,而具有精心和愛心的醫生才是完整的,才是真正救死扶傷的“天使”。
良心是愛心的核心。趙主任一直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要待病人如親人,一切為病人考慮。膽道疾病,肝內膽管結石是“窮人”的病,且面臨多次手術的困境,因病致貧的現象時有發生。趙主任最看不得這類弱勢民眾愁苦的面容,聽不得他們因疾病折磨而發生的呻吟聲。他從不亂開處方,每次都精打細算,能讓患者少花錢的儘量節省;病人家屬遞送上來的“紅包”,他一概婉拒。記得每次膽道術後患者來做膽道鏡時趙主任總告訴同事及護士:“這些患者從外地趕來,總希望一次能把肝內膽管結石取淨,他們沒有落腳點,要關心他們,儘量提前做。”但肝內膽管結石的病情決定了趙主任只能一次次用取石網去淘那些無窮無盡的碎小的石頭,一個病人3-4小時是經常的事,病人多的時候要做到凌晨兩三點鐘,往往做完一次膽道鏡,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但趙主任從沒有抱怨,看著病人滿意而歸,他更多的是欣慰。在病房的時候,他帶著笑容,帶著溫情,帶著天職,來到患者的病榻前,噓寒問暖,有安慰,有指點,有囑告,有開導,有徵詢……,有的患者回家療養時,他還不忘打電話去詢問恢復情況;有的患者康復後,趙主任會診時還不忘向當地醫生詢問恢復情況。
趙主任精湛的醫術,崇高的醫德得到了病人的公認,他的門診病人越來越多。但他從來沒有“專家”的架子,不管多累,他從來不限號,甚至當自己摔倒致腰扭傷的時候他都沒有停門診。趙主任始終認為解決“看病難”問題要從己做起。對待每一個病人,每一種疾病,趙主任總是一絲不苟,從簡單的脂肪瘤到複雜的膽管癌,趙主任都會跟病人或病人家屬解釋,從醫術上幫助他們去祛除病患;更多的時候趙主任還承擔起“心理醫生”的責任,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趙主任對很多疾病有自己獨到的經驗和診斷,但他對自己所掌握的這些從不保守。無論是同事,學生,進修生,甚至是實習同學,趙主任總是毫無保留儘可能多的教給他們;同時,他又要求他們不要盲從,要將這些知識經過自己的思考,然後結合自己的臨床工作變成自己的經驗。他說醫學是救人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人越多對社會越有益。
個人事跡
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後,得知醫院組建醫療隊緊急赴川,趙主任立即主動請纓。他十分激動地說:“我參加過抗洪救災等多次醫療救援,兩次前往新疆,年齡和身體都不是問題,請一定要派我去!如果不讓我去,自己坐飛機也要到抗震救災的最前線!”
大災難面前,脆弱的只是瓦礫,而精神之樹從未折腰。醫院被他的誠心和決心打動,破例批准了他的請求。其實,高血壓、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已經伴隨趙翰林多年。今年年初他還因為腰椎間盤突出不能動,在家躺了兩天。
抵達災區綿陽後,醫療隊安排趙翰林留守救援任務相對較輕的綿陽市,但他不同意,堅決要求到前線,到最艱苦的地方。
平通幾乎一片廢墟,無水、無電、無通訊,條件十分艱苦。
15日凌晨2點,醫療救助站來了10名食物中毒患者,需要立即輸液。趙翰林和年輕隊員搬來廢墟中破舊的門框和石塊,做成輸液架和座位。夜間氣溫很低,趙翰林便生起篝火,幫病人取暖。
16日午夜時分,一位急腹症患者來到救助站。忙碌了一天的趙翰林未作片刻休息,立即跑步上前診治。他一直陪伴病人輸液,凌晨,病人症狀並無好轉。憑藉豐富的經驗,趙翰林判斷患者患了胰腺炎,果斷轉運了病人,讓患者得到了及時救治。
“趙主任忘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在平通的四個日日夜夜,他每天只休息兩三個小時。他和我們一起頂著烈日,翻越山路,挨戶診治病人,開展防疫宣教。他特別細心,經常默默地為我們服務,比如燒開水、殺蚊蟲。”在平通一直與趙翰林並肩作戰的同事說。
在北川,他是醫療隊里最晚睡早起的人。每天晚上他都申請最後一班崗,夜裡2點才睡下,第二天一早已為大家燒好了開水,緊接著就和年輕隊員們四處巡診。
“在趙主任身上,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一輩醫務工作者心繫患者、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為了病人,在最苦、最累和最危險的地方都會有他的身影。這些年來,不論哪裡需要,趙翰林主任總是默默無聲地沖在最前面,任憑你怎么勸都不會離開崗位!”普外科的同事們這樣評價趙翰林。
精心練就醫術,愛心鑄就醫德,趙翰林主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詩歌。面對大風大浪,面對一切挫折,趙主任用自己的行動在默默無聞中將一切化為無影無蹤,他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棵頑強的胡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