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

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

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是流傳於河北省趙縣的地方傳統鼓樂舞。相傳起源於清聖祖康熙三年,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後背燈表演而得名,現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
  • 流傳地區河北省趙縣
  • 類別:傳統鼓樂舞
  • 起源時間:清聖祖康熙三年
舞蹈特色,表演特點,發展現狀,

舞蹈特色

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是一種傳統民間鼓體樂舞表演形式,陣容宏大,起初由一面高一米,直徑1.2米的牛皮鼓和十六面高約二十厘米、直徑四十厘米的腰挎小鼓組成,自製背燈十六盞,青銅擊打樂器二十付。有主鼓譜十二番(套),踩街鼓譜一套,大街排、大得勝、雀戀窩鼓譜一套。舞蹈動作有三步躺、四步轉、十字步等,擊鼓動作有鼓槌盤頭、左右手交替擊鼓幫等。代表性表演節目作品有《農家樂》、《歡樂農家女》、《金鼓鳴春》等。

表演特點

其特點是節奏明快,鼓點韻律清晰激昂,豪放細膩,適於廣場、街道進行表演。喜慶熱烈,聲震數里,節目內容健康向上,獨具風格,堪稱趙州一絕,是節日慶典極具特色的表演項目,深受民眾歡迎。1980年5月,河北省群藝館、河北省歌舞劇院和趙縣文化館聯合對這一種傳統民間藝術進行挖掘整理,由原生態表演提升為舞台表演形式。2009年1月,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對其迎盛世新春活動情況進行報導,使其名揚全國,成為趙縣一大文化品牌。

發展現狀

背燈挎鼓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過去為民間同樂會組織,以休閒娛樂為主,依賴村民資助,無其他資金來源。傳承狀況受經濟制約,缺乏資金支持。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新型傳播工具的增加和娛樂形式多樣化,百姓參與程度下降,雖經趙縣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仍面臨失傳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