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清,男,漢族,1970年9月出生,四川蓬安人,無黨派民主人士。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炳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蓬安
- 出生日期:1970年9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四川師範大學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期刊論文,析出論文,學位論文,學術著作,主持項目,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6年7月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2006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師從楚學大師張正明先生和蔡靖泉教授。
2013年6月畢業於復旦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先生。
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在新疆喀什師範學院政史系從事教學;
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在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教。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任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屈原學會會員、中國歷史地理學會會員、河南省歷史學會會員、重慶市歷史地理學會理事、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常務理事。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和先秦秦漢時期區域文化的研究(楚文化、巴蜀文化)。
主要貢獻
先後在《民族研究》、《考古》、《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史學史研究》、《江漢考古》、《宗教學研究》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北省第五批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出版古籍整理著作《蜀鑒校注》(2010年5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期刊論文
1、1912年喀什地區的革命運動與喀什哥老會,《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2、喀什古代文獻舉要,《喀什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1期。
3、楚人先民溯源略論,《民族研究》 2005年第1期。
4、對我國境內古人類向現代人類演化歷程的闡釋,《喀什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第一作者。
5、秦洞庭郡略論,《江漢考古》 2005年第2期。
6、略論峽江地區鹽滷資源與楚西進置郡的關係,《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5期。
7、先秦兩漢文獻中的“洞庭”是“洞庭湖”嗎——從《山海經》中的“洞庭”說起,《喀什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 第5期。
8、秦代無長沙、黔中二郡略論——兼與陳偉、王煥林先生商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4期。
9、略論“洞庭”與楚洞庭郡,《歷史地理》第21輯(2006)
10、楚、秦黔中郡略論——兼論屈原之卒年,《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6年第3期。
11、從峽江地區的楚墓看楚國的西境變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8年第2期。
12、川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初探,《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3期, 第三作者。
13、略論三國時期的史學,《史學史研究》 2008年第3期。
14、司馬相如與通“西南夷”,《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15、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地理考察,《中華文化論壇》 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
16、上博楚簡《彭祖》性質探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17、李渤與《真系》略論,《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8、譙周學術淵源考述,《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1期。
19、從峽江地區楚文化遺存看東周時期的巴楚關係,《考古》2010年第4期。
20、(嘉靖)《保寧府志》成書考述,《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21、略論《蜀鑒》的歷史軍事地理價值,《歷史地理》第25輯(2011)
22、歷史時期靈渠水利工程功能變遷考,《三峽論壇》2012年第2期, 第二作者。
23、郭允蹈《蜀鑒》略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24、“巴人起源”問題的檢討,《江漢考古》 2012年第4期。
25、略論譙周的古史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期 ,第一作者。
26、川東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發現與考古學文化,《四川文物》 2013年第2期,第三作者。
27、《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水系的形成》之質疑——與周宏偉先生商榷,《歷史地理》第28輯(2013),第一作者。
28、“荊”、“楚”稱號申論,《荊楚學刊》2013年第5期。
29、楚人受封與“周公奔楚”關係之考辯,《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6期。
30、先秦時期嘉陵江流域文化空間的演變,《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6期。
31、秦代地方行政文書運作形態之考察——以里耶秦簡為中心,《史學月刊》2015年第4期。
32、先秦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
33、略論《中弓》篇孔子“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5期。
3、楚人先民溯源略論,《民族研究》 2005年第1期。
4、對我國境內古人類向現代人類演化歷程的闡釋,《喀什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第一作者。
5、秦洞庭郡略論,《江漢考古》 2005年第2期。
6、略論峽江地區鹽滷資源與楚西進置郡的關係,《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5期。
7、先秦兩漢文獻中的“洞庭”是“洞庭湖”嗎——從《山海經》中的“洞庭”說起,《喀什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 第5期。
8、秦代無長沙、黔中二郡略論——兼與陳偉、王煥林先生商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4期。
9、略論“洞庭”與楚洞庭郡,《歷史地理》第21輯(2006)
10、楚、秦黔中郡略論——兼論屈原之卒年,《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6年第3期。
11、從峽江地區的楚墓看楚國的西境變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8年第2期。
12、川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初探,《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3期, 第三作者。
13、略論三國時期的史學,《史學史研究》 2008年第3期。
14、司馬相如與通“西南夷”,《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15、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地理考察,《中華文化論壇》 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
16、上博楚簡《彭祖》性質探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17、李渤與《真系》略論,《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8、譙周學術淵源考述,《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1期。
19、從峽江地區楚文化遺存看東周時期的巴楚關係,《考古》2010年第4期。
20、(嘉靖)《保寧府志》成書考述,《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21、略論《蜀鑒》的歷史軍事地理價值,《歷史地理》第25輯(2011)
22、歷史時期靈渠水利工程功能變遷考,《三峽論壇》2012年第2期, 第二作者。
23、郭允蹈《蜀鑒》略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24、“巴人起源”問題的檢討,《江漢考古》 2012年第4期。
25、略論譙周的古史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期 ,第一作者。
26、川東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發現與考古學文化,《四川文物》 2013年第2期,第三作者。
27、《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水系的形成》之質疑——與周宏偉先生商榷,《歷史地理》第28輯(2013),第一作者。
28、“荊”、“楚”稱號申論,《荊楚學刊》2013年第5期。
29、楚人受封與“周公奔楚”關係之考辯,《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6期。
30、先秦時期嘉陵江流域文化空間的演變,《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6期。
31、秦代地方行政文書運作形態之考察——以里耶秦簡為中心,《史學月刊》2015年第4期。
32、先秦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
33、略論《中弓》篇孔子“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5期。
析出論文
1、略論巴蔓子,李禹階主編:《三峽考古與多學科研究》,重慶出版社,2008年,第329— 338頁。
2、《楚秦黔中郡新考》之獻疑——與周宏偉先生商榷,《九州學林》 2006·春季卷,4卷1期,總第11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42— 257頁。
3、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地理考察,藍勇主編:《西南史地》 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第30— 40頁。
4、上博簡三《仲弓》篇的分章與價值 ,《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集,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106— 117頁。
5、略論《蜀鑒》的歷史軍事地理價值,《歷史·環境與邊疆——2010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34— 340頁。
6、川東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早期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以長江三峽庫區為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283— 298頁。
7、先秦時期巴蜀地區的族群遷移與文化交流,《西部區域文化研究(2012)》,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2—132頁。
8、《蜀鑒》版本考述,《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2—80頁
3、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地理考察,藍勇主編:《西南史地》 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第30— 40頁。
4、上博簡三《仲弓》篇的分章與價值 ,《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集,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106— 117頁。
5、略論《蜀鑒》的歷史軍事地理價值,《歷史·環境與邊疆——2010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34— 340頁。
6、川東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早期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以長江三峽庫區為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283— 298頁。
7、先秦時期巴蜀地區的族群遷移與文化交流,《西部區域文化研究(2012)》,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2—132頁。
8、《蜀鑒》版本考述,《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2—80頁
學位論文
1、巴楚關係諸問題之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2、楚國疆域變遷之研究——以地緣政治為研究視角(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2、楚國疆域變遷之研究——以地緣政治為研究視角(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古籍整理著作
《蜀鑒》校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學術著作
《巴與楚》,科學出版社,2016年。
主持項目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2007年青年項目“《蜀鑒》校注”。
四川省南充市社科規劃項目2008年項目“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地理考察”。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2009年重點項目“《蜀鑒》研究”。
四川省人文社科基地區域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項目“三國史學之研究”。
西華師範大學2009—2012年教學改革項目2009年立項“《歷史文獻學》課程內容建設與實踐性教學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青年項目“融入與邊緣:巴楚關係互動研究”。
河南大學科研基金2013年委託項目“絲綢之路與河南的歷史淵源”。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2014年一般項目“地緣政治視域下楚國疆域變遷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5年度一般項目“楚國疆域變遷研究”。
河南省開封市2015年度社會科學規劃調研課題“開封黃河遊覽區旅遊資源整合及開發構想”。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2009年重點項目“《蜀鑒》研究”。
四川省人文社科基地區域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項目“三國史學之研究”。
西華師範大學2009—2012年教學改革項目2009年立項“《歷史文獻學》課程內容建設與實踐性教學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青年項目“融入與邊緣:巴楚關係互動研究”。
河南大學科研基金2013年委託項目“絲綢之路與河南的歷史淵源”。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2014年一般項目“地緣政治視域下楚國疆域變遷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5年度一般項目“楚國疆域變遷研究”。
河南省開封市2015年度社會科學規劃調研課題“開封黃河遊覽區旅遊資源整合及開發構想”。
獲獎記錄
2005年獲得華中師範大學第七屆“學生科研之星”稱號;
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巴楚關係諸問題之研究》獲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2010年獲西華師範大學2009年度“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
2011年獲得復旦大學優秀博士獎學金一等獎;
2012年《蜀鑒校注》獲四川省南充市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3年獲四川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稱號。
2015年“秦代地方行政文書運作形態之考察”獲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巴楚關係諸問題之研究》獲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2010年獲西華師範大學2009年度“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
2011年獲得復旦大學優秀博士獎學金一等獎;
2012年《蜀鑒校注》獲四川省南充市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3年獲四川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稱號。
2015年“秦代地方行政文書運作形態之考察”獲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