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發

筆名林淵。1969年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法律專業。畢業後一直在公安政法戰線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永發
  • 別名:林淵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5年
  • 職業:書法家
  • 主要成就:連續6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 代表作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淺論》
  • 性別:男
慶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社會評說,家鄉,文學,經歷,家庭,學習生涯,妻子,同學,闡述,後續,

慶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人物簡介
趙永發(1945~ )1983年被調到慶陽地區行署公安處任副處長等職,連續6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受到慶陽地委的通報表彰。1991年在全國道路交通法規宣傳教育活動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團中央授予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被調入地區中級法院工作期間,連續4年被考核為優秀。並在領導法院審判方式改革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領導的充分肯定。通過試點逐步推開的路子也是對頭的,望在實踐、總結、提高的路子上繼續前進,探索出具有中國特點的審判方式。”在工作中先後撰寫了《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知識問答》、《破除舊觀念,保護生產力》等論文。1992年編著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淺論》一書。曾任甘肅省慶陽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級法官。甘肅省法官協會常務理事,慶陽地區法官協會會長,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慶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魯南書畫社社員,蘭州聚文書畫研究會會員,華夏藝友聯誼會會員,竹海書畫社書畫師。自幼酷愛書法,30餘年苦練不輟。曾研習王羲之及歐、柳名帖和當代名家手跡,有較深造詣。近年來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地書畫大獎賽,獲一、二等和優秀、榮譽獎。作品被主辦單位收藏或巡迴展出,並在有關報刊雜誌上刊登發表。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地舉辦的書法大獎賽並獲獎。在全國公安系統第二屆“衛士之光”大獎賽獲省評一等獎;全國“西施杯”詩書畫印大獎賽獲書法二等獎;魯南之光國際書畫大賽獲優秀獎;中國書畫篆刻家(硬筆書法)作品大賽獲二等獎;第一屆全國現代硬筆書法藝術大展獲優秀獎。作品被編入《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名家作品大觀》、《聚文書畫冊》、《慶陽地區書法作品集》、《當代書壇新秀書法作品集》、《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名家作品大觀》、《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精品集》、《國際當代書法篆刻藝術大觀》和《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新聞人才傳集》等大型辭書。傳略編入《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新聞人才傳集》、《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著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淺論》等。

社會評說

甘肅省慶陽地區中級法院院長趙永發,在本職崗位上幹得有聲有色,在書畫界也頗有名氣。近些年來,他因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畫展並屢屢獲獎而蜚聲甘肅書壇。在北京故宮、河南碑林、上海西施畫苑都收藏有趙永發的作品。這位60年代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的老法官,暇余痴迷於書道之境,數十年風雨兼程不斷求索,終於有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家鄉

觀賞趙永發的字,記者有一種直覺:趙永發的書法所透出的韻味和靈氣與慶陽這塊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古老土地息息相通。這裡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部落的發祥地,歷朝歷代名人輩出,書畫之風更是源遠流長。此地民間每逢慶壽、賀歲賀禧及喪葬諸事,素有張掛牌、匾、軸、屏、中堂、對聯之習。貼字掛畫,促進了書畫藝術的代代沿襲與發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隴東高原厚實的文化底蘊和樸素的物性民情,培育了趙永發對書法藝術的深厚情感,成為他藝術氣質不斷升華的源泉。

文學

趙永發擅長行、草、篆、隸、楷,其中尤以行、草為長。他的作品渾厚莊重,淳樸自然,字裡行間滲透著一種力抵千鈞的陽剛之氣。“緩時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急時如飛流瀑布,勢如破竹。”甘肅書畫名家黎泉先生評價趙永發的書法,“既有黃土漢子的拙悍,又具有高原文人的豪氣錚骨”。贊其“對筆墨語言的熟化與自由表達傾興而且到位。”趙永發不僅毛筆書法獨具風格,硬筆書法也很有功力,多次在全國性大展賽中獲獎。除此之外,還時有詩詞作品見諸報端。

經歷

“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趙永發四十餘年臨池不綴的發奮,就沒有他的成功。正如黎泉老先生在為趙永發的書法專著所作的《序》中所說,“在創新風盛行、行家裡手輩出的今天,一個業餘學藝者能具有這樣的狀態是不易的。”還在讀國小時,趙永發所寫的字常常被老師用做其他同學拓寫的仿格,或許他正是在老師鼓勵與賞識的目光中,開始對習帖練字有了濃厚的興趣。此後,升中學、上大學,讀帖習字成了他業餘生活的主要內容。他不僅品學兼優,字也越寫越漂亮。辦牆報、寫標語會標、逢年過節為鄉親們寫對聯,使他“英雄有用武之地”,也使他練字有更充分的條件。尤其是在西安上大學期間,多數節假日、星期天,他都泡在碑林漢碑林中潛心研究書法;課餘時間,他去的最多的是書店、地攤,凡是楷、隸、篆、行、草字帖,他都買下,悉心研讀。為了買字帖和筆墨紙硯,他省吃儉用,把一伙食標準降到了最低。幾十年來,趙永發收集到的字帖已有100餘冊。

家庭

趙永發還記得中學時期的一件往事。那年深秋季節,母親讓他去縣城買做棉衣用的布料。到了縣城,趙永發不由自主進了書店,本想隨便看看,沒想到一見到字帖就忘了一切,把做棉衣的錢買了字帖。那時家裡很窮,父親見全家人辛苦一年種菸葉換來的過冬的錢,被兒子用了大半,盛怒中揮起拳頭就要打,但又一想,孩子把錢用在了學習上也不是什麼壞事,很快消了氣。這件事,在趙永發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從此,他只把家裡給的零用錢和從嘴裡扣出的一伙食費用於買紙墨,再也沒有讓父母有過為難。

學習生涯

四十年的漫漫歲月里,趙永發經歷了許多,但他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始終如一,無論身處什麼條件,他都可以找到練字的方式。家境困難時,他用麻綁成筆,蘸水為墨,地或磚塊當紙,隨時隨地抓起筆就寫。再忙,也要擠出練字的時間,哪怕三五分鐘,也不輕易放過。文革期間,鋪天蓋地的大字報為趙永發練字提供了“用之不盡”的紙張,凡是被風吹落的,都被撿回來用於練字。參加工作後,每月工資除了一伙食費外,大部分都用在了筆墨紙硯上。夫妻兩地分居,單身生活使趙永發練字有了充足的業餘時間。

妻子

趙永發的業餘生活只有兩項內容:一是在圖書館讀書、看報;二是在宿舍練字。妻子調回慶陽後,瑣碎的家務沒有影響趙永發練字,得空就練。雖不再有充足的時間去圖書館,但他仍以讀書和研帖習字為樂。

同學

趙永發無論走到哪裡,從未與“文房四寶”分離過。1983年他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4人同住一室,也沒影響他每天早起晚睡的練字習慣。他太喜愛書法藝術了,同學們有意見,他就一面調整作習時間儘量減少對他人的影響,一面千方百計贏得學友們的理解和支持。

闡述

幾十年來,趙永發幾乎把工作之餘的全部時間都用在了鑽研書法藝術上。對他來說,工作與書法相得益彰。練字使人冷靜、沉著、善於思考,既磨鍊了性格,也增長了知識。他說,每當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回到家裡就一定要提筆寫字,當字寫到最佳境界時,煩惱會隨之煙消雲散。這時再思考問題,就會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他從書法中體會到了“賞心悅目詩書畫,為人處事美善真”的愉悅和樂趣。趙永發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說話”作為做人的準則。他說當院長並不是非要十八般武藝俱全,事必躬親,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用人之長,讓人盡其才,各司其能。讓大家有一個寬鬆、愉快的工作環境,從心底里熱愛所做的工作和置身其中的樂趣。這或許正是趙永發臨池數十年悟出的道理,他不僅參透了書法的真諦,也參透了做人當“班長”的藝術。

後續

這就是趙永發。一個把業餘愛好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並從中得到人格的淨化與升華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