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信

趙承信(1907-1959),廣東新會縣人。1907年出生於一個基督教的家庭,1926年,趙先生畢業於廣州培英中學,以優異成績保送入燕京大學。

1945年抗戰勝利,趙先生主持燕京大學法學院復建工作。1948年1月,根據燕大校方決定,先生赴美考察一年,重點關注戰後美國教育。是年冬,先生得知遼瀋解放,即要求提前回國,於1948年11月23日抵平,隨即投入燕大護校鬥爭。

1951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取消,分建民族學系和勞動學系,找先生主持籌建勞動學系,使其順利招生開課。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調整,先生時任燕大法學院院長,做了大量工作,後帶頭服從安排到勞動幹校,後又轉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系任教授。

1954年,先生被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又被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負責人。

1957年,先生因建議和贊成恢復社會學而被錯劃為右派,取消教授資格。1959年10月9日,先生因肺癌去世,年僅51歲。

1979年4月,先生被錯劃為右派的問題得以改正,恢復名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承信
  • 出生日期:1907年
  • 逝世日期:1979年4月
人物經歷,學術研究,

人物經歷

趙承信(1907-1959),廣東新會縣人。1907年出生於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其父為留美醫生,他是家中獨子。1926年,趙先生畢業於廣州培英中學,以優異成績保送入燕京大學。1930年,先生自燕大社會學系畢業,獲學士學位,畢業論文(《廣東新會慈谿土地分配調查》)是對家鄉農村土地分配進行的調查研究。畢業後趙先生即自費赴美,入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次年轉入密西根大學,1933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n ecological study of China from segmentation to integration(從分與合的觀點對中國的一個區位學研究)。
1933年趙先生回國, 先後任燕京大學社會系教授、系主任、法學院院長等職。1941年燕京大學被日軍關閉,12月8日,趙先生和17位燕京大學教師、20多名學生被日本憲兵投入監獄,先生在獄中堅貞不屈,歷時半載,1942年5月25日才得以“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獲釋。後追記獄中見聞,成書《獄中雜記:一個社會學的解釋》(1946)。
1945年抗戰勝利,趙先生主持燕京大學法學院復建工作。1948年1月,根據燕大校方決定,先生赴美考察一年,重點關注戰後美國教育。是年冬,先生得知遼瀋解放,即要求提前回國,於1948年11月23日抵平,隨即投入燕大護校鬥爭。
1951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取消,分建民族學系和勞動學系,找先生主持籌建勞動學系,使其順利招生開課。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調整,先生時任燕大法學院院長,做了大量工作,後帶頭服從安排到勞動幹校,後又轉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系任教授。
1954年,先生被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又被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負責人。
1957年,先生因建議和贊成恢復社會學而被錯劃為右派,取消教授資格。1959年10月9日,先生因肺癌去世,年僅51歲。
1979年4月,先生被錯劃為右派的問題得以改正,恢復名譽。

學術研究

趙先生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於都市社會學、人口研究、農村社會學等領域,存世著述有40餘(本)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社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獲益於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習經歷,趙先生在國內最早系統研究和介紹了人文區位學(Human Ecology)。1933-1934年,趙先生先後在《天津益世報》副刊“社會思想”欄目第56期及第58-62期、《派克與人文區位學》、《社會調查與社區研究》等文章中系統介紹人文區位學理論。在這個過程中,趙先生從理論和方法論的角度深入闡釋了社會調查與社區研究的聯繫與區別,尤其是細緻介紹了功能派的社區研究法,其目的是為了“替人文區位學和功能派社會人類學建造一座橋樑,結合二者的特長來做中國農村的社區試驗”。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中國社會學的發展要從四個方面努力:(1)應多注意方法論的問題;(2)對社會現象的時空連續性要重新做理論的檢討;(3)要將社區研究的範圍推廣;(4)對一個社區要做科學實驗室式的繼續不斷的研究。趙先生的這些工作,系統引介了社區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思路,並結合中國已經興起的社會調查運動進行辨析,為燕京大學社區研究學派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方法論支撐。
2.社區實地研究。在人文區位學和功能派社區研究理論的指引下,趙先生帶領學生一起從事了一系列農村社區的實地研究。趙先生認為,“社會學研究不能是空談所能成功的,社會學的理論即是一般社會學家從體驗、觀察和推理得來的,······,學理的意義就是要從實際生活中反映出來”。(《平郊村研究的進程》)為此,趙先生先後帶領學生在北京周邊清河鎮、平郊村、八家村、樹村等地長期堅持實地研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些中國社會學的“科學實驗室”。尤其是平郊村研究基地,成為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經濟學系學生的一個長期研究基地,有數十位學生在此調研完成畢業論文。在這一過程中,趙先生和楊開道等教授一起,較早地引領了燕大社會學系實地研究的風氣,為後來社區研究學派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3.人口問題的社會學研究。趙先生在美國留學時即專攻人口學,1933年在美發表過《中國人口論》。歸國後繼續從事大量人口學研究,代表性著作是《社區人口的研究》,他批評馬爾薩斯等純粹生物學和技術論的人口研究路徑,強調將人口問題納入社區之中進行探討,分析人口與土地、社區文化等的互動關係,比如,他特彆強調家族制度在中國社區人口平衡中的重要作用(“Familism as A Factor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Balance”)。到了學術生涯後期,趙先生更加重視中國人口研究,1957年還發表了蘇聯學者所著的《人口統計學》書評,去世之前,他最念念不忘的學術工作就是中國人口問題研究。
趙先生從教二十餘年,先後開設“人口與社會”、“當代社會學說”、“比較社會制度”等課程,並長期擔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和法學院院長,為燕京社會學派的興起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