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哥莊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東邊,距街道辦事處2公里。東臨小水河與夏莊街道西黃埠村接壤,南與夏莊街道西小水相連,西與紅埠村毗連,北靠白沙河與流亭隔河相望。村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河流自南向北注入白沙河,一年四季清水長流,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全村總面積 450 公頃。南北最大距離3 公里,東西最大距離2公里。建國初期,農用地 260 公頃,建設用地40 公頃。改革開放以來,二、三產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建設用地不斷擴大。農用地逐年減少,到2002年底,建設用地已達 21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 70 %,農用地減少為40 公頃。2002年全村共有1680戶,總人口502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全村姓氏有方、孫、紀、劉、王、李、綦等60餘個,其中方姓為多,皆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哥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東邊
- 面積:450 公頃
- 人口:5026人
歷史沿革,文化發展,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
趙哥莊村據傳來歷幾種說法:一是方氏祖“順”於明朝末年由雲南遷入即墨南鄉趙哥莊村迄今,該村原為趙氏建立,故名趙哥莊村。後趙氏絕戶,仍沿用此名。另一種說法是:明朝末年原有二個村,一個村叫張家欄(趙哥莊村南)。一個叫劉家欄(現趙哥莊村東),其中一趙姓人氏為張、劉兩村看守墳地,結識劉、孟二人,趙氏獨身一人無後,劉、孟二人稱其為趙大哥,趙死後劉、孟二人為紀念他立村趙哥莊村。
趙哥莊村在明、清時期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淪為德國殖民地;1914年屬滄口警察支署;1922年屬北洋政府膠澳商埠督辦公署;1929年屬青島特別市李村區第二分駐所;1935年屬青島市鄉區聯合辦事處夏莊區;1938年屬青島特別市公署仙家寨區;1942年屬嶗山辦事處仙家寨區;1945年屬嶗山辦事處夏莊區;1949—1951年屬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夏莊區;1951年—1954年屬青島市人民政府嶗山辦事處流亭區;1953年—1956年屬青島市嶗山郊區流亭區;1956—1958年屬嶗山郊區流亭鄉;1958—1961年屬嶗山郊區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屬嶗山縣仙家寨公社;1984年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屬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6月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
趙哥莊村歷史源遠流長。建國前,廣大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飽受戰亂之苦。但也有聞名鄉里的富戶,民國初年村中出了個四村八疃人人皆知的“小洋鬼子”-李守國。此人青年時期就精通日語,在日本修築濟青鐵路時,任翻譯,並承包工程,發了一筆橫財。在本村購置土地20餘畝大興土木,建磚木結構四合院24棟,留有南北大街一條,街北設二層炮樓一座,僱傭鄉丁執槍把守,併購置土地千餘畝,在青島興建青島宏基木器廠一處。方氏二十世孫方和環,建國前曾在青島創辦火柴廠、木器加工廠等企業,此人善經營,為人厚道,致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接濟本村貧困農戶。戰爭年代曾掩護救助過我黨地下工作者,在村民中的頗有口碑極佳。
古老的趙哥莊村歷史悠久,原有一座名為“大悲庵”的古廟,此廟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廟宇磚木結構,建築雄偉,廟內供奉“老子”等神像,為道教傳播之地。廟右方是石柱結構的“鐘鼓樓”,內有鐵鐘一座,重約200餘斤,大殿門前有一石香爐高約1、2米,一年四季每天香火不斷。
建國後,趙哥莊村仍以農業為主,並以種糧為主逐年轉向以種菜為主,村民生活逐年提高。六、七十年代,開始興辦企業,先後辦起了麵粉加工廠、粉條廠、農機站、建築隊等。
趙哥莊村
文化發展
趙哥莊村有著傳統的耕讀習俗,村民大都具備文化的向心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科教興國的戰咯深入人心,村兩委不惜重資發展教育事業。近幾 年,投資200萬元。改修幼稚園,使幼稚園達成市級一類幼稚園。2003年城陽十六中與城陽五中合校,趙哥莊村與紅埠村用原十六中的校舍合建“趙紅路國小”。為使新建國小2004年達到省規範化學校的標準,趙哥莊村又投資150萬元,現新建國小占地面積30畝, 總建築面積 3600 平方米,設施齊全配套完善,圖書館、閱覽室、儀器室、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階梯教室、育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一應俱全。電視衛星遠程教育設備、教學儀器、音體美器械、圖書、報刊等均按部頒一類標準配備。
隨著經濟的發展,連年來,精神文明之花在趙哥莊村盛開不衰。村兩委一班人在埋頭抓經濟的同時,沒有忘記精神文明建設,他們深知經濟是基礎,精神文明是保障的道理,在與共青團、婦聯、民兵等民眾組織的共同努力下大抓精神文明建設,使趙哥莊的村民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和睦相處。講公德、講禮貌、講文明在村中蔚然成風“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是村民們欣羨爭取目標,村連續三年被評為區級先進村莊。
經濟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推動了趙哥莊的經濟活力。八十年代又相繼建起了磚瓦廠、養雞廠、紡織廠等企業。進入九十年代,趙哥莊村駛向農村工業化的快車道。村兩委領導一班人,充分利用趙哥莊交通發達這個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加快了招商引資的步伐。1993年 村委在原紡織廠重新投資 200 萬元擴大規模,引進韓國企業 東星纖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當時流亭鎮外資企業投資最大的企業,當年銷售收入8000萬元,上繳利稅300萬元,以後幾年裡該企業不斷發展,投資額逐年增加是村九十年代的主要經濟支柱。
進入二十一世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企業,搞活經濟已成為村兩委一班人的頭等大事,2000年趙哥莊村更加充分發揮了地理位置優越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民造福,實施了“築巢引鳳”發展戰略,在流亭鎮政府的協調下,在村南徵用土地1200畝,建起了青島流亭建材工業園,工業園基礎設施投資累計達3700萬元,道路、給水、排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備,實現了“五通一平”。並加強了道路的綠化、美化、亮化、達到了招商引資與環境建設的和諧統一。“築好巢”“引來風”。先後有“得意利”、“高樂發”、“新韓青”、“春雨集團”等十餘家企業落戶園內。截至2002年底,全村共引進外資企業3家,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內資企業10家,實際利用內資4000萬元。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 15800 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 5134 元。2003年,在街道辦事處的統一組織下,在308國道東側,徵用土地500餘畝,引進“青島中潤德汽車公園,計畫總投資1.5億元,現正在籌建中,計畫2年 竣工投入使用。隨著集體經濟的騰飛,私營企業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到2002年,全村共有私營企業20餘家,年產值達 1000萬元,上繳稅金100萬元。從事第三產業 150餘戶,從業人員達300人。年創產值達800 萬元,上繳稅金50萬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擁有私人小轎車10餘輛,小型麵包車120輛,大型工程車20餘輛,全村彩電、冰櫃、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及電話的入戶率達90%以上,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0 %。
集體經濟的壯大,促進了村中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2000年始,村兩委對年滿55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金100元,對8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金150元。2003年村兩委對年滿18周歲以上村民,由個人和集體雙方投資辦理養老保險手續,其中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村民投保費全部有村委繳納,現每月可領取養老金152元,對年滿80周歲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再給予50元補助,村委投入養老保險額達1100萬元。村委組織醫護人員每年免費為老人查體,每逢老人節,村兩委成員皆與老人同慶佳節並分別發放補助金200元,自2000年始每年為村民付三費30萬元,獨生子女備用金和軍屬補貼每年累計12萬元。2003年10月已為全體村民投保。
經濟的繁榮還加快了趙哥莊村城市化建設的步伐。為了進行舊村改造,1997年請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對村改造進行詳細規劃。1998在村西南開闢了第二 居民小區,建起了高層居民樓10 棟,建築面積達21000平方米,有310戶村民喬遷新居。2003年又加快了舊村改造的進程,拆除各類建築2000平方米,新建高層居民樓3棟,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自1998年至今共有400 戶村民遷住新樓,占全村總戶數的25 %,居住小區設施配套齊全,電、水、路“三通”居住小區以其獨特的園林化、綠化、亮化,充分顯現出其城市化的卓越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