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社

趕社

“趕社”是貴州黎平縣龍額一帶侗族同胞紀念“社神”木阿點龍的傳統風俗。“趕社”分春秋二社。“春社”是人們迎接“社神”英靈到來時,“秋社”則是送“社神”回家。其中,“趕春社”是龍額侗寨一年之中最為盛大、最為隆重的一個民族節日。按古書云:“立春五戊為春社。”即立春以後,按天干記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以放牧坪或田壩為社場。這天,人們趕到社場作買賣、看熱鬧,男女青年對歌結伴。姑娘手提繡花荷包,裝著糯米飯和酸魚肉,邀小伙子吃飯,小伙子回贈糖果,表示感謝,經過交往,相互結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趕社
  • 節日類型:傳統風俗
  • 流行地區:貴州黎平縣龍額一帶
地理位置,趕社的傳說,木阿點龍,“趕社”始末,龍額侗寨的“趕社”,

地理位置

趕社,位於岑鞏縣東北部的羊橋土家族鄉除了在社日吃社飯外,還有趕社的習俗。岑鞏縣位於黔東南州東北部,貴州高原東部,處黔東低山丘陵中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下黃土至小頂山一帶地勢教高,縣境大部為低山丘陵,最高峰北部邊緣小頂山海拔1359.9米,面積1486.5平方公里。有漢、侗、苗、土家等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1.12%,是華東、華南進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湘黔鐵路、320國道、GZ65號高速公路、舞陽河沿縣城穿過。岑鞏縣屬低中的丘陵地貌、寒武溶岩地質,中亞熱帶到南亞熱帶氣候型。全縣有常年流淌的江河二條,是一個苗、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雜居縣。

趕社的傳說

相傳古時侗鄉有一位著名廚師叫木阿點龍,能做一手好菜。一次皇帝南巡,得知此人後,即令其跟隨進京做御廚。一日,皇帝壽辰,大擺筵席。席間,皇上問“世上什麼最好吃”,來客各有所好,有的講豬肝馬肺最好吃,有的講山珍海味為上菜,有的見皇上吃什麼就說什麼好吃,只有木阿點龍心直口快,說世上只有鹽最好吃。皇帝令人取來一嘗,頓時眉頭緊皺,鹹不堪言,認為木阿點龍是有意讓自己出醜,勃然大怒,下令將木阿點龍推出去斬首。木阿點龍的一位朋友暗自決定要為朋友伸冤。這天在做晚宴時他故意不在菜里放鹽。宴席上,由於幾個菜里沒鹽無味,客人們都不喜歡吃。皇帝見此大聲斥問:“今晚的菜怎么沒有中午的做得好吃?”木阿點龍的朋友說:“午飯時,木阿點龍因說了鹽巴最好吃,皇上將他殺了,所以今晚做菜時小人一點鹽巴都不敢放。”皇帝聽了恍然大悟,後悔自己錯殺了無辜,於是追赦木阿點龍無罪,追封為“廚神”,予以厚葬,規定這一天(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木阿點龍的祭祀之日,並下旨令木阿點龍家鄉的一位姚姓長者專司此事。

木阿點龍

在龍額一帶侗寨,人們把木阿點龍稱為“社神”,把他遇難的日子稱為“社日”,並持續三天,以“趕社”、“吃社”的形式加以紀念。按傳統,是日仍由姚姓人家主持設宴請吃“社飯”,並痛飲至深夜。

“趕社”始末

龍額侗寨十分重視社日活動。節前要殺豬宰羊,男女青年下河撈蝦作社日打油茶用。“社日”的飯菜均是前一日做好,至期在牆上畫三匹大馬,燃點香燭,請木阿點龍和祖母以及媳婦三人回鄉團聚,並求他們保佑侗家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社”飯菜調味均偏重,飯前喝點鹽水,表示不忘木阿點龍的教誨:“不可一日缺鹽。”又因木阿點龍是被刀錯殺的,所以這一天侗家均禁用刀器,連作菜時不能用刀切,而代之以剪刀,以紀念無辜的木阿點龍。
“趕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田壩或放牧坪,作為社場。每年到這一天,“四腳牛”、“六洞”及與廣西毗鄰的福祿、大年、洋溪一帶方圓數十里侗寨萬餘名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社場之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侗家後生和姑娘們則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里裝著酸魚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邀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
晚上,本寨的後生、姑娘分別邀請外寨後生、姑娘到自己的寨上做客吃“社飯”。“社飯”用糯米、秈米各半,放入溫水泡脹,淘淨濾乾,倒人簸箕或大盆里,將備好的熟臘肉丁、鮮肉丁、油炸豆腐丁、畫眉蛋或黃豆、花生米、野伏蔥、芥菜、青菜和豬油、食鹽等佐料混合,拌勻後蒸熟即成香氣撲鼻,味美可口,營養豐富的“社飯”。席間,一些後生用棕皮、布塊蒙面,或臉抹鍋底灰,打花臉,扮成侗家婦女模樣表演撈“社蝦”、“社魚”,詼諧地唱起酒歌向姑娘們吐露心跡。晚飯後,男女青年匯集歌堂,在那裡玩耍、對歌,歡樂的氣氛延續深夜。

龍額侗寨的“趕社”

龍額侗寨的“趕社”是一個具有紀念性信仰類型的節日。千百年來的節日傳說針砭了封建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熱烈地讚揚了勞動人民。這一節日集會如今已發展成為侗族青年男女春遊及談情說愛的重要活動以及農村集市貿易的交流會,賦與了民俗的實用性,這對促進民族往來、繁榮農村經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