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牛號子,淮安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趕牛號子
- 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
歷史淵源
趕牛號子在金湖被俗稱為“打嘞嘞”,是伴隨著用牛耕作的勞動而產生的民間音樂。起源雖無史料典籍可查,但宋代詩人梅堯臣就曾寫有“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的詩句。而有記載的用牛從事農耕的歷史和中國古老的農耕文化則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先秦時期。
金湖縣地處淮河下游,三面環湖。西部與洪澤、盱眙接壤,東與寶應毗鄰,東南與高郵市隔湖相望,北部則與白馬湖連線,境內水網密布,灘涂面積較大,世代以農耕為主。據考證,自三國曹魏至元代,境內一直為歷代王朝的屯田之所,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明清時期黃河奪淮,這裡淪為“淮水走廊”,連年水患導致交通閉塞,卻為保留原生態民間文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有利的人文環境,因此獨具地域特色的金湖趕牛號子便得以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了下來。
基本特徵
根據不同的勞動場景,趕牛號子分為“耕田號子”、“耙田號子”、“打場號子”、“趕車號子”等。一般沒有固定的曲調和歌詞,主要是即興發揮,吆喝成調。
趕牛號子作為人與牛溝通的一種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對牛唱歌,用歌聲指揮牛轉彎、踩墒、掉頭。歌詞大都為“噢依拉拉咳”、“拉犁拉拉來”、“哎嗨喲”等噓聲字。少數有完整詞句的,其內容則緊貼本地的人文風情。旋律則起伏較大,常常伴有大跳音程,不同場景的號子各具特色。如耕田號子時而激越高亢,時而舒緩悠長,還夾著“哈唏”的吆喝聲和輕脆的牛鞭聲。打場號子則輕快流暢,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之情。諸如耕田號子《早上起來霧沉沉》、打場號子《二八佳人一枝花》、牛車號子《小小車軸圓又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