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場天

趕場天

趕場天,又叫趕集。漢族民間風俗,流行中國各地。福建,廣東,浙江沿海人多半叫“趕虛(趕圩,虛天)”;南方很多省份叫“趕場”,北方叫“趕集”,雲南叫“趕街”,嶺南一帶叫“趕務”。各地叫法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趕場天
  • 別名:趕集
  • 類型:習俗
習俗,存在緣由,爭議,建議,

習俗

趕場(gǎncháng)中國各地區鄉鎮之間普遍實行定期的集市貿易,或5天一場,或7天一場,或10天一場為市期。也有3天一場,2天一場。貴州凱里趕場按十二生肖計算,豬啊牛啊什麼的要看老黃曆才知道。還有一月一次和一年一次的廟會。有分早上趕場的,和下午趕場的,發達地區多趕夜市---走遍大江南北真是無奇不有,也有分陽曆和農曆趕場的。
每到市期那一天,市集上百貨皆聚,應有盡有,人們三五成群地從附近村莊趕來,有的出賣自己多餘的物產品,有的買進自家所需的東西,也有的趁便約親友辦些事,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熱鬧。

存在緣由

趕場天儘管都市,各類超市、農貿市場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但“趕場天”受到了相當多市民的追捧,因為這裡有價格優勢:“蔬菜又便宜又好,比市場上要便宜2/3。”或許,這就是“趕場天”存在的緣由。
趕場天
趕場天
更重要的是,“趕場天”可以成為現有城鄉交易市場的橋樑及補充:在正規的農貿市場,一是入場難,二是攤位費高,讓大部分農戶望而卻步。加之很多農戶因各種原因,無法專事買賣,而只能擇日擇時來一點自產自銷,因而對自由度高、且無攤位費及管理費的“趕場天”青睞有加。同時,城市居民也在這裡得到了既新鮮又低價的實惠。不可否認,“趕場天”人氣的持續走旺,除了拾遺補缺、豐富城市“菜籃子”供應外,對郊縣農戶尤其是老弱群體的家庭收入,將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及改善作用。
同時,“趕場天”作為植根城鄉千年的原始交易活動,源遠流長,骨子裡是一種民俗文化,人來人往中更流淌著人際親情。而這種發自人們內心的愉悅感,遠非逛那些大賣場及正規集市所能替代。

爭議

趕場天三年前,成都市金堂縣土橋鎮進行了全面街道改造,整體的改造完成後,延續千年的趕場文化沒有了場地。於是,附近居民自發將趕場地址移到了距離土橋鎮不遠的成都市金牛區金科南三路。一方面是居民巨大的反感和投訴,一方面是趕場人的熱捧……雙方的爭議從來沒有平息過。
趕場天
趕場天
久違了的“趕場天”,久違了的熱鬧,久違了的風俗民情:每逢3、6、9日,這裡就成了人頭攢動的海洋,小販的吆喝聲、叫賣聲,市民的討價還價聲,讓空氣中瀰漫著兒時的味道、以及那熟悉的氣息。然而,這近乎原生態的“趕場天”,既讓“趕場人”感受到自在、方便與實惠,又使附近居民不厭其煩,更給城市管理者出了一道大大的難題。
作為本就喧囂不已的都市,如此熱鬧的“趕場天”,固然讓很多人領略了快意,但日常生活受到紛擾的居民卻開始了反擊,甚至對吼、對罵的場面也屢見不鮮。儘管當地社區多方調解,也為小販另尋了附近的一塊空地,但根深蒂固的自發集市又如何能輕易就範。無奈,社區只得準備痛下“撒手鐧”,待附近的標準化農貿市場投用後,即刻關閉此熱鬧非凡的集市,從而讓“趕場天”消失。
其實,“趕場天”的存在,反對的聲音就未必一邊倒:記者在附近小區隨機採訪了10名住戶,其中5人表示認同,4人表示有影響,1人表示無所謂。可見,即便在其影響波及區域,“趕場天”亦並非是“人人喊打”。

建議

誠然,現代化的都市,需要保障市民生活的寧靜,但兩者之間若能找到平衡點,既可保住“趕場天”,還能讓城市更具人情味。何況,從某種角度說,“趕場天”也算是一種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不過未參評而已,為什麼就不能善待它呢?
如果社區能夠因勢利導,引導“趕場天”揚長避短,譬如,交易時禁止高音喇叭及大聲吆喝;勸導交易戶愛護場地衛生,收市後自覺打掃;規範“趕場天”日期,適當增加間隔期。相信做到了儘量不擾民的“趕場天”,定會受到更多市民的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