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村

越王村由原山里沈和東山夏兩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村東為越王崢山,隔山為紹興縣,南與越山村相連,西、北與傳芳村和山聯村毗鄰。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至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794畝,園地638畝,地林2639畝。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戶633戶,其中農業生產戶590戶,外來戶43戶,農村總人口2139人,其中農業戶人數1966人,外來人口17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越王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
  • 地理位置:所前鎮以東越王崢山麓下
  • 面積:6平方公里
  • 人口:2139(2006年)
簡介,位置,歷史,地圖信息,

簡介

共劃分為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中勞動年齡內人口1535人,其中男760人,女775人,勞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為主的有345人,從事工業為主的有536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320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的47人,從事商飲業為主的71人,從事其他行業的216人。

位置

原東山夏村位於所前鎮以東越王崢山麓下,東靠越王崢山,翻山為紹興縣,南與鄭家村為鄰,西接天香園,北連山里沈村。由東山夏、嶺下金2個自然村組成,來娘公路穿村而過,東南近杭州生態園,村莊已漸向旅遊小集市發展。

歷史

村民中以夏姓占絕對多數,相傳夏姓為大禹後裔,家譜以宋代夏正清為第一世。明朝時,七世孫夏興,因祖上有功於朝廷,補授廣西蒼梧縣縣令。年老時與弟夏銓衡,東遊于越,愛這裡的山水之美,遂自臨安遷居到東山夏。村因東有越王崢山,村內以夏氏聚居而得名。
原東山夏村在北宋時屬山陰縣天樂鄉斯里嶺下村,元朝至正年間改屬山陰縣四十都三圖,明朝以後改屬山陰天樂崇麓鄉。至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第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紹興縣七都4圖,民國21年屬紹興第七區,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西鄉,民國36年改屬紹興所前鄉。建國初為紹興縣嶺下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轄,屬進化區嶺下鄉。
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新義、新民、新華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併建立聯合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改為臨浦公社岱山管理區聯合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屬所前公社,建立東山夏大隊管委會,1984年改大隊管委會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東有山棲嶺,又名越王崢,相傳,越王崢山上有越王勾踐時的走馬崗、伏兵路、洗馬池、支更樓等故址,為蕭、紹共有之名勝古蹟。村中黃虎山有清嘉慶四年進士,道光年間朝廷重臣湯金釗墓遺址。
村中所產大紅袍板栗甘鮮可口,個大香醇,為本地有名土產。
原山里沈村,位於所前鎮以東越王崢山麓北端,東靠會稽山余脈,翻山為紹興縣楊汛鎮,南與東山夏村為鄰,西與池頭沈村相連,北為趙塢村。全村由山里沈、嶺下胡、夏家埭、上安王4個自然村組成,村境內山色青翠,層巒疊翠,村西沃野阡陌,風光旖旎。
村民中以沈姓占多數,次為胡姓和夏姓。沈姓始祖系明朝嘉靖十七年進士,居會稽,其孫沈惠齋在明朝萬曆年間由會稽遷居天樂山棲發族,聚居今山里沈村。村中胡姓來此定居早於沈姓。胡姓祖籍甘肅平涼地區,遷徙到處的始祖為胡談(987—1037),時在北宋景德三年六月,從紹興江橋園裡胡移居到此定居,歷時近千年,源遠流長,現已傳35代。夏姓系附近東山夏夏氏析居。
山里沈村在北宋時屬山陰縣斯里嶺下,又稱下山棲鄉,元朝至正年間改屬山陰四十都,明朝以後屬山陰四十都山棲鄉。到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第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紹興七都一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第七區下山棲鄉,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西鄉,民國36年改屬所前鄉。
1950年劃歸蕭山屬進化區嶺下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初建立建強、利民兩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與鄰村合併建立盈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屬臨浦公社岱山管理區盈豐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為所前公社盈豐大隊,1981年改稱為山里沈大隊,1984年改建為山里沈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中小東山麓有清道光年間歷任五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大學士朱鳳標墓,為蕭山區文保單位。村中尚存的王佐墓石雕,為南宋遺蹟。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來娘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