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水悲歌》從越文化傳統、政治、文學思潮三個視角,對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學作綜合研究。緒論部分,釐定研究範圍,陳述學界研究現狀以及選題的出發點與基本思路。緒論之外,正文分上、中、下三編凡十一章。
基本介紹
- 作者:李燦朝
- ISBN:9787305076053
- 頁數:344
- 定價:45.00元
- 出版時間:2011-7
- 副標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學研究
書籍介紹,內容介紹,
書籍介紹
書名:《越水悲歌》
作者:李燦朝
定價:45.00元
內容介紹
《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學研究》從越文化傳統、政治、文學思潮三個視角,對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學作綜合研究。緒論部分,釐定研究範圍,陳述學界研究現狀以及選題的出發點與基本思路。緒論之外,正文分上、中、下三編凡十一章。
上編,越文化傳統與明末清初的越中文人及文學。越中地區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民風習俗等,決定了越中文化的地域特徵。越文化不僅影響到越中文人的文化風尚、思想特點以及精神品格;而且對越中文學也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使越中文學在體裁選擇、題材選擇、創作風格上都表現出鮮明的特徵。體裁選擇上,越中文人對戲曲表現出特別的偏好,在創作數量上足以傲視曲壇;而且致力於戲曲藝術特徵與發展規律的理論探討和總結,理論著述豐富,批評形態多樣。他們推尊戲曲,強調戲曲的社會教化功能,並在創作中寄寓救世的良好願望。在題材選擇上,越中戲曲偏於愛情婚姻、宗教度脫題材,詩文則偏于山水題材。創作風格上,越中文學也表現出鮮明的區域特徵,即戲曲創作普遍趨於本色風格,詩文則兼具空靈飄逸與慷慨激越的風格特點。
中編,明末清初的政治與越中文人及文學。越中文人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與晚明歷史相始終的東林黨爭中,越中文人清直嚴正,敢於仗義執言,在政治立場、人格精神以及對時政的看法等方面,與正直的東林黨人基本保持一致,並在當時激烈、複雜的政爭中多次予以聲援,與閹黨及其餘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南明政權階段,越中文人懷抱一線希望,忠心輔佐南明弘光政權,跟隨魯王政權抗清,力圖挽狂瀾於既倒。在王朝鼎革、故國淪喪的“天崩地解”之際,越中文人或血酬故國,以身殉節;或為匡復社稷奮起抗擊;或拒不仕清,隱居草野,潛心學術。他們在易代之際的政治表現,充分體現了越中重氣概、節操的文化傳統。明末清初的政治對越中文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越中文學創作表現出明顯的政治意識。揭露戰爭暴行,表彰忠義氣節之士,表達抗敵復國之志,抒寫麥秀黍離之悲,成為越中詩歌共同的時代主題。
下編,明末清初的文學思潮與越中文人及文學。作為明中後期復古主義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晚明浪漫文學思潮,成為文學領域的主流思潮,它深刻影響著越中文學的發展方向。在戲曲領域,張大主體意識,重視個體情慾,否定客觀世界,質疑傳統道德與價值標準,成為越中戲曲創作的重要主題。在詩文領域,徐渭、陶望齡等人強調真我、倡導性靈,開啟了越中文學尚真適性的風氣,越中詩文尤其是小品文創作成就卓著,充分體現了晚明浪漫文學思潮的特點。對於明代的文學復古思潮,越中文人回應各異:對後七子的模擬復古之風是反對的;對復古派中某些可取的文學主張,如以理約情、追求雅正等是認同的;對明末復社、幾社“興復古學”以救亡圖存的經世文學觀是積極呼應的。由明人清,文學經世思想與實學精神得到進一步發展。黃宗羲、朱舜水、毛奇齡等人,在治學方法、文學觀念及創作實踐中,注重經世,強調實效,對轉變明末清初學術風氣、推進清初健實文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