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城遺址
- 拼音:yue cheng yi zhi
- 所在地:江蘇省
- 面積:18萬平方米
- 長寬:450米*寬400米
越城遺址,歷史,遺址,地圖信息,
越城遺址
位於市郊石湖北越來溪東,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範圍南北長450米,東西寬400米,面積近18萬平方米,現高出地面約1.5米。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春秋時超王勾踐進攻吳國所築屯兵土城的遺蹟,尚有殘存於城址南北兩面長約30米、高約4米的城垣;二是土城底下的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這是遺址的主要內涵。
歷史
據(蘇州府志》記載,越城"-雲越王城,又雲勾踐城。越伐吳,吳王在姑蘇,越築此城以逼之。"春秋晚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王勾踐率軍大舉攻吳,從太湖挖渠(即越來溪)北上,並於石湖東北築土城屯兵,隔水與西面磨盤山上的吳軍對峙。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軍乘太湖水漲之機,由越來溪人胥江,直逼姑蘇城下,一舉滅亡吳國。吳越相爭時留下的這座土城,直到南宋還比較完整。范成大《吳郡志》說它"雉堞宛然"。《蘇州府志》所載更詳:"城堞仿佛具在,商者猶丈余,闊亦三丈,而輻員不甚廣。"考古學家衛聚賢早在1936年就作過專門調查。195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其作了測量,發現土城呈不規則圓形,城址南北兩面殘留著斷續的夯土城垣,俗稱黃壁山。
1960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共開挖探方4個,發掘面積98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處達8.21米,清理出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10座,發現了以幾何印紋陶為特點的西周--戰國時代文化、以灰陶和黑衣陶為主的早期良渚文化和以夾砂陶、泥質紅陶為特點的馬家浜文化依次疊壓的地層關係。
遺址
遺址下層的馬家浜文化距今約6000年左右,中層的良渚文化距今5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層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磨製得相當精細的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錛、耘田器和石鐮等。陶器有魚鰭形足罐形鼎、寬流闊把杯、貫耳壺、竹節把豆、缽形豆、折腹罐、盆等。這些遺物具有崧澤文化向典型良渚文化過渡期遺物的特徵。
越城遺址上層出土的是西周到戰國時代的遺物。
越城遺址是研究蘇州地區原始文化和吳越文化的一處重要遺址
地圖信息
地址:府山橫街2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