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核結構性質與合成機制的理論研究

超重核結構性質與合成機制的理論研究

《超重核結構性質與合成機制的理論研究》是依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由賀曉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重核結構性質與合成機制的理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賀曉濤
  • 依託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可以分為兩部分,(1)採用推轉殼模型下的粒子數守恆(CSM-PNC)方法對超鐨原子核的結構性質進行系統的研究。首先改進現有CSM-PNC方法使其恢復轉動對稱性(角動量守恆)、考慮原子核的八極及高極形變。然後套用改進的CSM-PNC方法研究超鐨原子核的基態、低能非暈態以及高-K同質異能態的性質,研究超鐨原子核的單粒子及集體轉動性質,包括:費米面附近的單粒子能級結構、自旋、宇稱、高-j闖入軌道、堵塞效應、對關聯、形變、形變能殼、轉動慣量、角動量順排、帶交叉等等。(2)套用雙核系統(DNS)模型研究超鐨核和超重核的結構、alpha衰變及超重元素的熔合機制。首先,我們將改進DNS模型,套用更為微觀的雙中心殼模型代替現有的半唯像的雙摺疊勢來計算核勢。然後套用改進後的模型研究超鐨原子核的八極形變效應和結團結構,研究超鐨核和超重核的alpha衰變預形成因子和超重元素的熔合反應機制。

結題摘要

首先改進現有推轉殼模型下的粒子數守恆(CSM-PNC)方法,使其可以用於研究原子核的\beta_{6}高極形變態以及反射不對稱原子核的性質。其次套用改進後的模型研究了超鐨核區、豐中子核區的高-K同核異能態、錒系核區鈾和鈽同位素反射不對稱原子核的性質、160核區奇-A和奇奇核的轉動性質以及101Pd的反磁轉動帶。改進後的 模型可以很好的重現現有實驗數據,再此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原子核的形變、單粒子結構、高-K帶、轉動慣量變化的微觀機制以及對關聯等等,並預言了部分實驗上尚未觀測的結果,這部分研究結果對今後相關工作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再次,套用雙核系統模型以及時間相關的哈特里-福克(TDHF)方法研究了形變原子核的轉動帶及其結團結構。另外,套用雙核系統模型研究了重離子碰撞中若干動力學問題,預言了合成118,119和120超重核素的最佳彈靶組合,對今後的實驗研究起到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最後,分別在廣義相對論和標量-張量引力理論下套用不同的核物態方程研究了中子星的性質,結果現實,中子星的可觀測量對核物態方程的變化更為敏感。這一研究結果很明確的解決了物態方程-引力理論簡併的問題,對今後相關研究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