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醫學(醫學名詞)

超聲醫學(醫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超聲醫學是超聲學與醫學結合、或超聲技術套用於醫學各部門而形成的學科。主要包括超聲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衛生學及其他醫學領域中的研究與套用。該學科正隨著超聲檢測與超聲處理的發展在不斷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聲醫學
  • 領域:醫學
  • 特點:超聲學與醫學的結合
  • 性質:名詞
簡介,發展,治療原理,治療方法,治療範圍,

簡介

超聲醫學是從醫學角度研究超聲對人體的效應及臨床套用。涉及超聲生理效應、儀器設備、臨床套用以及有關的理論、技術等。

發展

雖然人類早已觀察到不少動物(如蝙蝠、鯨、海豚等)能發生及感受超聲,但壓電效應發現後,人類才可能製造適於醫學套用的超音波。超聲治療機和更為複雜的超聲診斷儀的發明均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
如“A型”超聲診斷是以曲線的幅度來反映反射回聲的強弱,因此需要用陰極射線示波器才能實現,而“B型”超聲診斷則除了掃描技術外,更需灰階調製,實時成像、聚焦,圖像的預處理及後處理等。技術及裝備的發展,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介入。
1927年出現關於超音波生物學效應的文章後,次年就有人將超音波試用於慢性耳聾的治療,以後超音波治療不斷發展。到了二十世紀50年代,超聲治療工作已經成熟,但超聲診斷工作對儀器要求更高,故發展較慢。
直至1950年,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超聲脈衝反射技術和陰極射線示波器的採用,幅度調製型超聲診斷才得以用於臨床。在輝度調製型超聲診斷中,運動型或時間-運動型出現較早,此即日後稱為超聲心動圖的心臟診斷技術。二維聲像圖則需要更高級、更尖端的技術,故出現更晚。

治療原理

超音波對人體可以產生熱的作用,這種熱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當作超聲治療的主要機理。此後又發現超聲振動會引起組織內微細的按摩作用(又稱細胞按摩),雖人體不能感覺,但它卻是治療作用的基礎,其他的理論效應以及熱作用均源於此。
超聲能改變神經系統(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傳導功能和動作電位等,甚至引起結構、形態的變化。神經系統對超聲遠較其他組織敏感,神經細胞的敏感性又高於膠質細胞,而神經細胞體高於神經纖維。
超聲可引起肌張力變化、肌原纖維凝集,使其中出現空泡、變性;可引起消化液增加,胃腸蠕動增強、水腫,滲出、瘀血,甚至出血;小劑量(安全量)超音波對生殖、泌尿、內分泌、骨骼、心血管等系統有促進功能的作用,但大劑量(損害量)則造成組織不可逆的損傷。
超聲對人體組織有選擇作用,如超聲只去除堅硬的牙垢而不損傷柔軟的牙齦,故超聲潔齒有不出血操作的美稱;體外震波(壓電效應震波)對結石的粉碎作用遠大於對周圍組織的破壞;超聲對某種細胞有特殊的“親和力”,或某些細胞對超聲特別敏感,在一定條件的超音波作用下,一些細胞破壞、死亡,而夾雜其間的其他細胞卻可安然無恙。
如腦垂體直射治療能選擇性地破壞腫瘤細胞,而不波及其他細胞,是一種治療肢端肥大症的安全方法。超聲節育技術也是基於一定條件的超音波只影響生精細胞的生長,而又不損害睪丸的間質細胞的原理而開發的。
超聲治療時要控制劑量、超聲診斷時要求更為嚴格,尤其在產科套用時必需考慮到超聲對胚胎的影響。另一方面,為了有意地破壞組織,將聚焦產生的超音波用於顱內手術和體外震波碎石。
超聲還可用於細胞或亞細胞水平的研究。超聲照射血液後會出現紅細胞聚集成緡錢狀排列的假血栓、異型及大小不等的紅細胞增加、而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等的現象。在各種血細胞中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對超聲抵抗能力最大,嗜酸性粒細胞則敏感,各種細胞對超聲的抵抗能力又受飲食、睡眠、內分泌、勞動、疾病、年齡等的影響。超聲作用下血紅蛋白、氫離子濃度、血糖、膽固醇、乳酸、出血時間、凝血時間也有變化。
超聲在分子水平的生物學效應包括對DNA的解聚作用等,超聲可以分裂各種多糖和單糖、核酸,使澱粉轉變為糊精,使胺基酸脫氨和分裂氮氫鍵等。超聲還能改變維生素、酶、激素的活力及功能。
超聲在臨床上的套用可分為超聲診斷和超聲療法。超聲診斷無損傷性、檢查方便,圖像直觀,診斷快速,故套用廣泛。
超聲檢測技術除用於疾病診斷及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外,還用於許多反映機體及其組織生理、病理狀態的測量工作。如測量眼軸和晶狀體曲度以診斷及矯正屈光不正;測量脂肪厚度以了解肥胖與否及脂肪分布;測量骨質密度以診斷骨質稀疏與否及觀察骨質狀態等等。

治療方法

超聲療法包括傳統超音波療法、小聲頭局部治療、超聲針灸、用大直徑聲頭的大面積治療(透聲療法)、套用超音波把藥物推入人體內的超聲藥物透入療法(聲透療法)。超音波治療與其他治療的複合套用也極多。

治療範圍

超音波的特殊治療目前已有超音波接觸性碎石與非接觸性(聚焦)碎石,白內障的超聲乳化,根管治療,去除金屬牙冠等。超聲顱腦手術、超聲治療癌症也在研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