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IEEE 的物理層標準之一以及IEEE的候選技術之一,脈衝超寬頻技術近年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我國的相關部委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對該技術的研究,本書就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超寬頻高速無線接入理論與關鍵技術”的支持下編寫完成的。
本書以室內、短距離、高速的通信環境為背景,以設計滿足體積小、簡單、功耗低、重量輕,儘可能簡化設備結構、不使用複雜技術等要求的超寬頻設備為目標,突出時域“脈衝”特性,從系統論的角度,討論和論述對組成系統的部件所進行的多種參數折中和最佳化。其主要內容包括超寬頻系統的傳播特性及信道模型,脈衝波形設計,調製解調及多址接入方式,脈衝信號接收技術,天線設計以及超寬頻技術的套用和發展等。書中既有對基本概念的剖析,也有對關鍵技術的詳細介紹。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超寬頻無線通信技術概述 (2)
1.2 脈衝超寬頻的特點與優勢 (3)
1.3 本書後續章節的安排 (5)
參考文獻 (7)
第2章 超寬頻信號傳播特性及信道模型 (8)
2.1 超寬頻信號傳播特性綜述 (8)
2.1.1 超寬頻信號傳播的弱衰落性 (8)
2.1.2 超寬頻信號的強透射性 (10)
2.2 信道測量技術 (12)
2.2.1 概述 (12)
2.2.2 時域測量技術 (12)
2.2.3 頻域測量技術 (13)
2.2.4 時域與頻域方法比較 (14)
2.2.5 測量過程 (15)
2.3 時域和頻域典型測量案例及後期數據處理方法 (15)
2.3.1 時域測量案例及後期數據處理方法 (15)
2.3.2 頻域測量案例及後期數據處理方法 (21)
2.4 信道模型 (26)
2.4.1 自由空間傳播的Friis傳輸方程 (26)
.2.4.2 帶有地面反射傳播的雙徑模型 (28)
2.4.3 超寬頻多徑傳播模型 (31)
2.4.4 IEEE 802.15.3a超寬頻室內信道模型 (35)
2.4.5 現有超寬頻信道模型研究的局限性 (39)
2.5 信道模型的進一步研究 (41)
2.5.1 超寬頻室內視距環境多徑傳播模型 (42)
2.5.2 超寬頻室內非視距環境多徑傳播模型 (44)
2.6 本章小結 (49)
參考文獻 (50)
第3章 超寬頻系統中的脈衝波形 (52)
3.1 超寬頻系統對發射脈衝波形的要求 (52)
3.1.1 基本要求 (52)
3.1.2 增強要求 (54)
3.2 高斯類函式 (56)
3.2.1 高斯脈衝及其導函式 (56)
3.2.2 瑞利脈衝 (58)
3.3 正交Hermite脈衝 (59)
3.3.1 正交Hermite脈衝的特性 (59)
3.3.2 施密特正交化的正交Hermite脈衝 (61)
3.4 橢球波函式 (62)
3.5 Parks-McClellan算法 (64)
3.6 半正定規划算法 (65)
3.6.1 半正定規划算法的基本思想 (65)
3.6.2 對半正定規劃方法的進一步分析與改進 (69)
3.7 基於正交展開的波形設計 (72)
3.7.1 正交展開方法概述 (72)
3.7.2 基於正交Hermite脈衝的正交展開方法 (74)
3.7.3 正交波形的設計 (77)
3.7.4 對天線的失真預補償 (78)
3.7.5 動態頻譜接入的波形設計 (79)
3.7.6 仿真實例 (80)
3.8 各種脈衝波形的比較 (86)
3.8.1 對於基本要求的滿足情況 (86)
3.8.2 對於增強要求的滿足情況 (86)
3.8.3 現有波形的比較 (87)
3.9 本章小結 (87)
參考文獻 (88)
第4章 超寬頻調製及多址 (90)
4.1 調製技術 (90)
4.1.1 脈衝幅度調製 (90)
4.1.2 脈衝位置調製 (93)
4.1.3 脈衝波形調製 (95)
4.1.4 M-BOK調製 (96)
4.1.5 幾種調製方式的比較 (97)
4.2 多址接入技術 (98)
4.2.1 跳時多址接入 (98)
4.2.2 直接序列多址接入 (101)
4.2.3 脈衝波形多址接入 (103)
4.2.4 幾種多址技術接入的比較 (103)
4.3 超寬頻發射信號的功率譜特性 (106)
4.3.1 採用TH多址接入方式的超寬頻系統功率譜分析 (106)
4.3.2 跳時碼及調製方式對功率譜的影響 (107)
4.3.3 具有時間抖動的功率譜 (110)
4.3.4 多徑信道中TH信號的功率譜 (113)
4.3.5 多進制調製對功率譜的影響 (114)
4.4 本章小結 (115)
參考文獻 (116)
第5章 脈衝信號接收技術 (118)
5.1 RAKE接收機 (119)
5.1.1 RAKE接收機的原理 (120)
5.1.2 多徑分集接收策略 (121)
5.1.3 多徑合併策略 (123)
5.1.4 RAKE接收機實際傳輸能力分析 (124)
5.2 傳輸參考接收機 (127)
5.2.1 簡單TR接收機 (127)
5.2.2 差分TR接收機 (129)
5.2.3 平均TR接收機 (131)
5.2.4 各種TR接收方式的比較 (131)
5.3 頻移參考接收機 (133)
5.4 能量檢測接收機 (135)
5.4.1 基於OOK調製的能量檢測接收機誤碼率性能分析 (137)
5.4.2 基於PPM調製的差分能量檢測接收機誤碼率性能分析 (138)
5.4.3 能量檢測接收機的最佳化 (142)
5.5 能量檢測系統的信號捕獲 (150)
5.5.1 信號捕獲命中集的推導 (151)
5.5.2 不同平均方式的分析 (153)
5.5.3 數值與仿真結果比較 (155)
5.6 本章小結 (159)
參考文獻 (160)
第6章 超寬頻天線原理及設計 (163)
6.1 偶極場 (163)
6.1.1 電偶極場 (163)
6.1.2 磁偶極場 (164)
6.1.3 偶極子的行為 (165)
6.2 線天線和平面天線的時域特性及其實例 (170)
6.2.1 分析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假設 (170)
6.2.2 實例 (171)
6.3 超寬頻天線的基本參數及其與傳統天線的不同 (175)
6.3.1 天線頻寬 (176)
6.3.2 天線Q值 (177)
6.3.3 超寬頻天線和傳統天線的不同 (177)
6.4 典型超寬頻天線 (178)
6.4.1 TEM喇叭天線 (178)
6.4.2 雙圓錐天線 (180)
6.4.3 對數周期天線和螺旋天線 (180)
6.4.4 分形天線 (181)
6.4.5 縫隙天線 (183)
6.5 本章小結 (183)
參考文獻 (185)
第7章 超寬頻技術的套用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187)
7.1 超寬頻技術的套用現狀 (187)
7.1.1 軍事套用 (188)
7.1.2 商業套用 (189)
7.2 超寬頻技術與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完美結合 (191)
7.2.1 無線感測器網路 (191)
7.2.2 超寬頻體制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關鍵技術 (192)
7.3 測距與定位 (193)
7.3.1 脈衝超寬頻定位技術 (193)
7.3.2 基於TOA測距的超寬頻定位 (198)
7.3.3 TOA估計 (200)
7.3.4 NLOS問題的處理 (205)
7.4 套用實例 (208)
參考文獻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