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蛟圖

起蛟圖

《起蛟圖》是明代汪肇所作的絹本墨筆畫,文物原屬於民間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面高崖巨石,老樹紛披,雜草偃側。崖畔兩人,一主一仆。僕人彎腰佝背,作驚懼狀;主人衣帶飄揚,回首仰望。空中亂雲翻滾,一條蛟龍,風馳電掣,騰空飛起。整個畫面氣氛緊張,令觀者亦為之心駭魄飛。畫家採用對角線分割構圖,畫中的樹木姿態怪異,畫家描繪樹石用筆簡率,豪放不羈,墨氣古樸渾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起蛟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汪肇
  • 規格:縱167.5厘米,橫100.9厘米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幅式:立軸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起蛟圖
起蛟圖
此畫描寫了在風雲變幻中蛟龍起蟄的驚人情景:描寫高雲烏黑間蛟龍騰飛,踔蹈於太空,叱吒風雲,一瞬間呈現出一道道引人注目的電光火石,一陣陣狂飆席捲而來,使大地一下變得天昏地黑,勢驚雷電,暴風雨將至。山間大地上的樹木及雜草搖曳不止,似有連根拔起之勢。山路上,一童一叟正在匆匆趕路,急速地奔至峭壁之下。長者邊跑邊回首,仰望空中的蛟龍的出現。帽沿隨風飄拂。一童俯身低首,行色匆匆,已經無暇顧及周圍發生的一切。整個畫面被煙雲籠罩,天象變化萬千,猶如一個神妙冥茫的迷霧世界。
在畫幅上自識“海雲”。

創作背景

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它與龍相近但無角,又稱母龍。民間相傳它每出必隨之洪水泛濫。同時,它也是種吉祥的徵兆,它的出現,預示著某一非凡的人將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據傳說,蛟龍一旦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故人們把“蛟龍得水”比喻成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其才的機會。汪肇的《起蛟圖》,當有此寓意。

藝術鑑賞

此畫構圖新穎別致,畫家在構圖處理上,採用對角線分割方法,將主要物象(景物)安置於畫面的四角,中心留出較大的空白,蛟龍與二人為主體,以黑襯白,鮮明突出。在技法上,作者深得吳偉、戴進筆意,採用吳、戴水墨技巧,運用潑墨法,具有蒼勁豪放之氣。同時作者依其堅實的功力又能放中有收,施墨淋漓中見法度。如在描寫蛟龍騰躍寸,風狂雨驟,樹葉、衣紋、石紋,迎風取勢,用筆走向一致而又隨意,犴而不亂地靈活運用筆墨技法,充分烘托出蛟龍騰躍,山呼風嘯的激越氣氛,使畫面有著強烈的動盪感,加強了氣氛,突出了主題,其表現手法極為成功。山石堅實,雖淵源於馬遠斧劈皴,但卻有所發展變化。蛟龍與人物的形神描寫得都極為傳神,特別是人物神態的刻畫,更表現得十分生動。如描寫童子雖沒有描寫其正面表情,但從他彎著身腰,畏縮著腦袋的背影中,可見他已驚慌失措,快速走去的心態。可是這位老者卻顯得鎮靜白若,邊走邊回首,雙目凝視著突然起蜇的蛟龍: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山石以斧劈皴其面,樹木以濃淡有墨色點染其葉,人物和蛟龍用頓挫有力的蠶頭鼠尾描勾勒,即以不同物象施以不同的筆墨技法,收到了極其良好的藝術效果。

名家點評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潘耀昌:《起蛟圖》捕捉的是一個極富戲劇性的場面。雷電乍起,風雨驟至,行人急避。畫家運用豪放不羈、揮酒自如的筆墨大事渲染這一利那間的氣氛他以潑墨法圓閃電,又用線筆把閃電勾成半現半隱的蛟龍,在流動彌浸的雲霧烘托下,顯現龍風旋的效果。雖然蛟龍僅占據右上方一角之地,卻成為全圖的主宰,動感的發源地。在畫的左方偏下,有一叟一童正彎腰弓背順風左行,試圖逃避風雨的追襲。老者的回首探視閃電,激活了整個畫面危岩怪石和招曳的灌木、倒伏的雜草更加強了聲勢,畫家用斧劈皴畫山石,用枯柴描勾人物,不同層次的墨色隨意點染枝葉,其漫不經心處更顯天真自然。這幅畫在充分表達這瞬間的情節氣氛上,構圖與技巧都是非常成功的,只是岩石和樹幹的筆墨稍顯單薄。

作者簡介

汪肇,生卒年未詳。明代畫家。字德初、克終,號海雲。休寧(今屬安徽)人。工繪事,初與程達受業於詹景宣:山水學戴進,人物法吳偉,用筆頹放草率,出入於二人間。常自負作畫不用朽,其不經意處,頗露天真。與蔣嵩、張路、鄭文林等並稱,為浙派晚期名家之一。尤長於翎毛,自成一格。傳世作品有《起蛟圖》《柳禽白鷳圖》《松風樵話圖》《拐仙圖》《月下撫弦圖》及《蘆雁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