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帶傷的歲月:星星讀史(走過帶傷的歲月)

走過帶傷的歲月:星星讀史

走過帶傷的歲月一般指本詞條

《走過帶傷的歲月》內容簡介:畢星星的文字老道、凝練、幽默、傳神,可謂熔美文與批評於一爐,合敘事與思辨於一身。他的寫作領域上觸民國,下抵當今,參照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經驗,觀察現實別有一種滄桑意味。《走過帶傷的歲月》編選畢星星讀史隨筆精華,無論對鄉村嬗變的吶喊、對公民社會的諫言,還是對“左”的流毒的反思,都映照出一個讀史者的良知與真知。

基本介紹

  • 書名:走過帶傷的歲月:星星讀史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5頁
  • 開本:16
  • 作者:畢星星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410541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名人推薦,邵燕祥,錢理群,朱鐵志,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過帶傷的歲月》編輯推薦:49篇檄文,反思歷史,關照當下,尤其以對“左”的思想的反思最為有力。
講真話、有擔當,畢星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作家。

作者簡介

畢星星,生於1948年,山西臨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曾任《山西文學》主編。
“願所有的愛書人,能在我的傾訴里,找到理解,找到衷曲。看到無奈的眼神,也看到頑強的不滅的心火。守好自己的困局就不錯了,我慶幸,我清醒著呢。”——畢星星

名人推薦

邵燕祥

畢星星的名字好,他的文章星光閃閃——從歷史的夾縫中,照亮一些不為人所熟知的事,比如大音樂家冼星海原來出身於“不許登岸”的疍民船戶之家;北洋政府的軍警怎樣善待五四運動中被捕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人們習以為常不加深思的事,照徹深處的幽微,比如為什麼有意“感動”人而人不感動,“無意於感人”卻使人動心;為什麼日常一聽有官員自殺,許多人立刻認定是腐敗敗露,一聽說開價格聽證會,就斷言是作秀……作家畢星星在每篇中就一種社會現象或心理現象作出辨析,如星光閃耀,頗有助於讀者心明眼亮。
——邵燕祥(著名學者、詩人)

錢理群

我讀了畢星星先生的《走過帶傷的歲月》,很自然地就想起了魯迅的幾段話——“只要一叫而人們大抵震悚的怪鴟的真的惡聲在那裡?!”“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當然不敢說是詩史,其中有時代的眉目,也決不是英雄們的八寶箱,一朝打開,便見光輝燦爛。我只在深夜的街頭擺著一個地攤,所有的無非幾個小釘,幾個瓦碟,但也希望,並且相信有些人會從中尋出適合於他的用處的東西。”我想,這都是可以用來說明畢星星寫作的特點、意義和價值的。當然,畢星星也自有追求,他說要“用大眾喜歡的方式講話,自覺把文章寫得親和一些”,這大概是他更“接地氣”的緣故。因此,他的文字,在深刻、犀利、老到之外,更為流暢,明徹。
——錢理群(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

朱鐵志

以史家眼光透視艱難時世,從時間深處省察榮辱升沉。不做曲時賦,不寄阿世語。有益世道人心,關乎人格良知。先生新著,值得一讀。
——朱鐵志(著名雜文家,《求是》雜誌副總編輯)

圖書目錄

前言
第壹輯警鐘為荒誕而鳴
旋生旋滅的《民國暫行報律》
誰能想到冼星海出身疍民
秋瑾與鐵姑娘隊
1951年的上下級關係
1958年一個鄉村的紅色編寫團
種出來個忠誠
“不須放屁”難倒全國人民
下落不明的杧果
文化工作危險論的源流
美女何以去殺豬
與吳鉤談清代禁戲
樣板戲的同輩近親
所謂十年磨一戲
樣板戲的改名行動
樣板戲的笑話
復排革命樣板戲必須不走樣嗎
一個人的地震記憶
拷問犧牲
1985年的“按得票多少為序”
惡師三人行
第貳輯尋找書寫的意義
孫中山在松江的馬桶事件
“五四”運動中的警察執法
遙想當年中國科學社
錢穆、錢偉長叔侄記憶里萬惡的“舊社會”
讀《高崗傳》
“誰的語錄,我兒的語錄”
《三上桃峰》和它的作者們
北島的“臥底”話題
《中國在梁莊》的超越常規寫作
冷眼平心看大家
一個年代的背影
出一本收版稅的書
尋找紀實書寫的意義
第叄輯我們默認了什麼
可怕的吃飽穿暖
要在“無意於感人”
西部勞模現象的另一種思考
想一想我們默認什麼
哪裡去了,中國大學生
國家慶典:儀式表達要不要創新
摸一摸歐巴馬的頭
領導講話的文體屬性
特權寫作的標本
蹲點“三同”的歷史命運
梁中堂和他的計畫生育特區
我為什麼在城裡隨地吐痰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大革命”記憶
公審公判大會請選別的地方
尊重窮人是正派社會的修養品格
鄉村裂變的縮影
後記

後記

這幾年的寫作,2叭O年結了個集子《堅銳的往事》,這是之後又一次結集。
從書名可以看出,前一本書以記事為主,這一本,議論多了一些。
我的寫作,其實一直在這兩者之間搖擺。從文體說,籠統地都叫隨筆,朝敘事靠一靠,就是散文,朝議論靠一靠,偏向雜文。這些年文體流變,隨筆大昌,作家學人,都來試一試身手,也是一時之風氣。數位化時代,人們大約都不耐得煩去閱讀板著面孔的邏輯推理,也懶得去沉住氣聽小說家細碎的嘮叨。由是隨筆這種兼顧敘事評說的文體蔚為大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都開了茶座,在隨意交談中流露出見解。世風薰染,原來的評論一路,也不免放下架子,用大眾喜歡的方式講話,自覺把文章寫得親和一些,這應該不是什麼壞事。
這算是我自己的兩種言說方式吧。一種屬於紀實文學,形象的;一種屬於雜文隨筆,評說的。我喜歡以散文的筆法,形象地記錄世事尤其是歷史場景,以真實的史實,彌補正史的種種遮蔽和曲解a我經常下鄉去跑,就是為了獵取活生生的材料。但總的說,這兩年偏向評說。改革年代,世界一新其面目。新玩意兒171不暇接。前進了,還是倒退了?此一現象,彼一現象,是虎虎生氣,還是沉渣泛起?新生活新肌體,也有新生的病毒病灶。三聚氰胺和地溝油.裸官奔逃。路橋垮塌,世相百態,眾聲鼎沸。有時就忍不住,想站出來直接評說。社會人生,國家民族,大凡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不問斷地投入關注,說真話,訴真情,也儘可能做一些深度思考,付之於文字。大家可以看出,對選舉,對勞模,對倪萍,對腐敗現象,對GDP崇拜,我都及時寫過一些批評文字。民國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的回頭反芻,也還是想到借古知今的鏡鑒作用。對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歷次運動的種種反思,大家就更加身歷其境。
一個作家的言說,難得的是精神獨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相,自覺地監督權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話從上到下都背熟了,誰去想到認真實行呢?耳邊不斷傳來“新聞已死”、“教育已死”的感嘆,也都說明寫作環境的不妙。發言是有壓力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一個作家如果還要寫作,總要有所擔當。先進的制度不是一天建成的,民主與科學進程不是徑情直遂的,公平、正義需要爭取。理想光芒四射,遇到阻力,遇到障礙,拍案而起,吶喊發聲,是寫作的職業責任,也是做人的良知。
我的這些文字,多屬於批評,官家不會欣賞。不好好搞創作,破門而出,直接言說,圈子裡也看不上眼。我只能想說就說,顧不了那么多。審視自己,覺得說了真話,已夠寬慰。傾聽民眾的呼聲,多少能表達一下民眾的願望,寫作不算失敗。面對嚴峻的現實,是抵抗,還是退卻,還是做一點妥協,在現行體制下精明地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大家都在選擇。自覺地邊緣化,站在體制之外,發出幾聲嘯鳴,大概不動聽。我的選擇就是這樣,不苛求別人贊同。
倒是有一個論家認為我髦得合時。他說:這就不是一個文學時代,這是一個史學時代。此話深得我心。我終於明白報刊為啥把我的雜談稱作歷史評論。自覺地向文史靠攏,高人點撥,頓時眼前一亮。
感謝《炎黃春秋》《隨筆》《同舟共進》《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等報刊,這兩年他們願意持續推出我的這些文字。感謝丁東做序、熱情推薦。這些年沒有得道高人的鼓勵舉薦,恐怕難以有這一本書。承蒙陝西人民出版社李向晨、李婷曉、楊晴精心製作,感念在心。下一步,就是期望讀者青睞了。

序言

星星兄長我兩歲,近幾年筆下妙文迭出,名聲走出了娘子關,在中國的天南地北影響越來越大。之前有《堅銳的往事》在上海出版,今年《走過帶傷的歲月》一書又將由陝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讓我做序,感到十分榮幸。
我寫下“大器晚成畢星星”這個題目,馬上就感到,這與事實不盡吻合。因為比之一般的文化人,畢星星不是成名太晚,而是太早。“大躍進”年代,他才10歲,還是在校的小學生,就成了全縣聞名的“小詩人”。在《誰還知道李希文》里,他回憶過這段經歷。“文化大革命”中.他參了軍,因為筆桿子好,被調入北京軍區寫作組,專事寫作。“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參加了剛剛恢復的研究生考試,已經錄取。陰差陽錯又放棄了學業的深造,來到山西作協擔任編輯,一千就是30年,直到退休。就步入文壇來說,他比同齡人先行一步。但是,山西省作協這個單位比較特殊,成功與否.在這裡有特殊的含義。如果在一般地方,能發表幾篇作品,在周圍有點小影響,就算是成功人士。但山西作協雖然只有幾十號人,在全國知名者竟然超過半數。馬烽、西戎、孫謙、胡正這些20世紀40年代成名的老作家自不待言,20世紀80年代,成一、鄭義、柯雲路、張石山、李銳等小說作家“晉軍崛起”,先後名傳遐邇,趙瑜的報告文學也風靡文壇。到了20世紀90年代,謝泳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傳統的重新挖掘,又為學術思想界刮目相看。所以。成功就有了不同的含義。只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讀者的喜愛、同行的認可、市場的接受,才算修成正果。按照這個標準,畢星星奮鬥到花甲之年,方覺漸人佳境。
成名過早,容易失去繼續攀登的動力。畢星星的同齡人里,有太多的作家年輕時一舉成名,便沾沾自喜,陶醉在成功的光環里,不再吸收新知繼續前行。晚來的成功對於文化人來說,不是幸運,卻能產生另一種後果,就是激勵你不斷追求,自我超越。那些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傷痕文學”潮流中的弄潮兒,曾經爭相破題,闖人當代中國的種種言論禁區,暴得大名。然而曾幾何時,他們學乖了,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了,於是公眾從他們那裡再也聽不到值得期待的聲音了。人們看到的現實是.以作協系統為代表的主流文學界.與國運民瘼已經漸行漸遠。長期的未名狀態,促使畢星星一直沒有放棄批判的目光。但由於仍在作協系統供職,保持對公共領域的關注,在原來的圈子裡不免感到日漸孤獨。於是,他跳出了主流的文學圈子.另闢蹊徑,尋找同道。他發言的平台,也由文學性媒體轉向公共性媒體,諸如《炎黃春秋》《隨筆》《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等雜誌和報紙。活躍在中國公共領域的更多的是學者和記者,與他們相比,畢星星的文字具有更強的文學性,老道、凝練、幽默、傳神,可謂熔美文與批評於一爐,合敘事與思辨於一身。這就使畢星星的文字在公共領域獨樹一幟,為編輯們所歡迎,也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喜愛。
從時間的維度看,畢星星的寫作領域上觸民國,下抵當今。在評說社會、文化、政治領域的熱點事件時。他往往要參照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經驗,有了這種對比,觀察現實就別有一種滄桑意味。從空間的維度看,畢星星的體驗上接京城,F通地氣。雖然他生活的重心在山西太原,但他的家鄉是晉南臨猗農村,參軍以後到外面工作,一直保持著與家鄉的密切聯繫,每年都要回鄉住些時日。他的女兒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史學研究,所以每年又要到北京住些時日。同時擁有對鄉土中國切實的感性認識和全局性的文化視野的作家學者,在中國不多。有巨觀視野的作家、學者,難有真切的基層體驗;有基層體驗的地方文人,往往難以具備全局視野和歷史高度。兼備兩頭。成為畢星星的優勢。他從自己,從身邊,到家族,到村莊,到朋友,到他所接觸的各色人物,一一以新的目光打量;看出了別樣的色彩。他自覺地挖掘鄉間生活和基層人物與大時代的深層聯繫,讓這些容易被忽視和埋沒的細節鮮活起來,成為大歷史的縮影。他對地方戲劇也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和政治的重重糾結,是中國戲曲的一大特色,他在這方面的開掘,更是達到了獨有的深度。
《堅銳的往事》出版以後,我曾說,這只是他浮出水面的起點,好戲還在後頭。本書就是這齣好戲新的一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