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未來絮語

走在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未來絮語

《走在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未來絮語》是2014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光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走在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未來絮語
  • 作者:陳光明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6月1日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頁數:410 頁
  • ISBN:9787511864284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身在監獄工作的第一線,身臨其境地感受著監獄的變化,轉型過程中所顯現的那些監獄“短板”,被他盡其努力地“探尋”,不斷有新的“發現”,不斷有新的“見地”,這就是在其新著中頗有創意地提出的諸如“保釋性假釋制度”、“心防體系”、“罪犯文化權利”、“權益人保護髮展策略”、“監管安全契約模式”、“監獄行刑文化轉型”等理論觀點,構成了監獄學理論研究中一些頗有新意與實踐價值之意義的“理論碎片”與文化的符號,是撒在我國監獄理論探索園地里的那一縷光明

圖書目錄

1序監獄理論探索之路上的那一縷光明
監獄行刑篇
科學推進監獄管理創新的建設性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為視角
罪犯行刑心理穩定性問題研究
在監罪犯認同心理研究
罪犯獄內檢舉弱化問題探析
對罪犯“軟處罰”的若干法理思考
法治的博弈與行政的強勢——職務犯若干行刑異化問題研究
論監獄公正執法制度的完善與建設——以《監獄法》頒布實施二十周年為視角
監獄法理篇
《刑法修正案(八)》若干立法完善之建議
刑法“不得假釋”之法理修正——《刑法修正案(八)》立法完善之建議
建立保釋性假釋制度之構想
刑法的懲罰與監獄的懲罰之解析
行刑中的罪犯文化權利研究
行刑中的罪犯親情權研究
回歸社會為導向的罪犯勞動權研究
行刑中的罪犯話語權研究
監獄管理篇
正視與展望:權益人保護髮展策略研究——直面21世紀初監獄危機管理
監管安全心防體系的現代構建
規避、防範、處置語意之梳理
監獄民警自我心理減壓九法
論監管安全“第三道防線”的再構——以罪犯親屬為研究視角
監管安全“契約模式”的學理構建
監獄文化篇
“和”文化與罪犯的心理矯正之論
社會文化心理影響監獄行刑公正之析
監獄文化建設若干要素之解析
監獄行刑轉型的文化學思考
略論當代監獄民警的執法藝術
監獄民警職業心態問題研究
論監區民警主體地位及其作用之發揮
監獄形態篇
略論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監獄建設
監獄建築:改造功能話題之省思
未來的監獄建築之遐想
監獄建築的行刑化設計之思考
監獄建築設計性矛盾之探析
監獄史學篇
中國古代監獄獄吏責任淺議
中國監獄刑罰執行的歷史演進
中國古代赦免制度的歷史回溯
中國古代監獄恤囚制度輯錄
中國古代具影響力的成文法典匯錄
法文明:中國古代監獄的另類影像——讀《守望和諧的法文明》有感
監獄史話篇
古代監獄的監管安全之防
探訪縣衙里的古監獄
古代監獄的文化名作之札記
古代浙江監獄史話淺談
近代浙江監獄史話淺談
西子湖畔話舊獄
話說古代監獄的“監獄長”
監獄筆談篇
循證矯正的冷思考與熱期待
監獄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套用學思考
情感的理論與理論的情感——略論監獄學理論研究的情感色彩
選題的藝術與藝術的選題——略論監獄學理論研究的選題藝術
略論監獄學理論研究的學術語言
寫給未來(代後記)

作者簡介

陳光明,籍貫安徽懷寧,1956年6月出生,系浙江省長湖監獄副調研員,一級警督,中國監獄工作協會“監獄理論研究專家”,湖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以論為樂,以文為趣,自1985年有志於監獄學理論研究以來,有180餘篇論文被全國30多家雜誌期刊刊發,有30餘篇論文分獲部、省級多種獎項,曾參與法務部、浙江省監獄工作協會多項課題研究,有“出彩”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京師刑事法治網》轉載,著有《走近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時代絮語》(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和《走出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文化絮語》(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監獄學理論研究文集兩部,現著《走在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未來絮語》為第三部監獄學理論研究文集,另著有《紅楓葉--大牆內外的故事》(民眾出版社2013年版)小說文集一部。

序言

走在監獄——監獄制度轉型的未來絮語
監獄理論探索之路上的那一縷光明
監獄理論探索之路上的那一縷光明
接到安徽老鄉光明兄約請我為他的新著《走在監獄》寫序的邀請,我萬分感慨,光明兄已連續出版了《走近監獄》和《走出監獄》兩部文集,這么快又要將他的第三部文集奉獻出來,且其成果非常厚重務實,對監獄的實踐極具參考借鑑價值,著實令我這個所謂監獄理論的專業研究人員汗顏。
結識光明兄已經十數年,他給我的印象是非常勤奮執著,善於思考,加之他對監獄工作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因而,他的監獄理論研究與探索是非常接地氣、有成效的,我所看到他的每一篇理論文章,都是實實在在內容豐富的,對我有極大的啟發作用,這就是我編輯刊物總喜愛選用他的稿件的重要原因。
這些年來,我國監獄正隨著社會的發展潮流在轉型,在堅守。而轉型其實就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制度文化的嬗變過程,也是一個學術主張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因為監獄是一個完全有別於社會其他方面的特定的刑罰執行之場所,其轉型的過程,要更為複雜與艱難,其制度的轉型,也更為“道難拾遺”,這就需要有勇氣有決心的作者去挖掘、去開發。從我多年來對光明兄監獄理論研究成果的追蹤來看,我發現光明兄身在監獄工作的第一線,身臨其境地感受著監獄的變化。在日有所變的大牆裡,光明兄省思不斷,筆耕不輟,轉型過程中所顯現的那些監獄“短板”,被他盡其努力地“探尋”,不斷有新的“發現”,不斷有新的“見地”,這就是在其新著中頗有創意地提出的諸如“保釋性假釋制度”、“心防體系”、“罪犯文化權利”、“權益人保護髮展策略”、“監管安全契約模式”、“監獄行刑文化轉型”等理論觀點,構成了監獄學理論研究中一些頗有新意與實踐價值之意義的“理論碎片”與文化的符號,是撒在我國監獄理論探索園地里的那一縷光明——這就是光明兄對我國監獄理論研究做出的值得我敬重的積極貢獻。
以往光明兄的筆觸在我的印象中是以監獄學和刑罰哲學為主筆的,這次的新著卻給了我一個全新的感覺,他的筆觸在堅守他的“主筆”之外,似乎並不墨守著“傳統”,他思考問題的觸點又有了新的延伸與拓展。監獄形態篇的亮相,反映出光明兄對於監獄建築有了一種新的關注,對於監獄建築有了一種新的省思。因為監獄之物化必須是始於監獄的建築,唯有監獄建築才能構成以監禁刑為矯正模式的監獄,尤其是當下的監獄建築成為監獄布局的亮點時,對其進行“省思”尤為必要;還更有那似有“壓軸之作”的監獄史學(史話)篇,讓我從中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因為監獄的發展、監獄制度的轉型,也要基於對監獄優良傳統文化之理解與之傳承基礎之上。只有了解監獄那段被塵封的歷史,才能了解監獄從何而來,到何而去,才能走得更遠,更好。雖然,其關於監獄史學(史話)方面的文稿是“滄海一粟”,是“冰山一角”,但畢竟蘊涵其中的“另類影像”,還是能給讀者帶來某種啟迪,還是頗有意義的。
這部文集文尾的監獄筆談篇,與前兩部文集所收錄的文稿略有不同,不再是那種隨筆式的“散文”之作,其對於監獄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套用,對於監獄學理論研究的情感色彩,對於監獄學理論研究的選題藝術,對於監獄學理論研究的學術語言之篇目,在結構規範、邏輯嚴密的行文之中,據我多年來對光明兄研究監獄理論旨趣的經驗來看,可以推言它是光明兄的一個體會,是光明兄歷年來理論研究的一種心語寫照,而且也是光明兄寫作風格上的一種新追求,因此,光明兄的這種體會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可考可閱,讀者讀來想必定有借鑑之裨益的。
在過往的歲月里,我先後收到光明兄寄來的《走近監獄》和《走出監獄》兩本書稿,這本即將付梓出版的《走在監獄》之書稿,讓我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當是光明兄理論研究“三部曲”的“圓曲之作”。悉數算來,“三部曲”彙編了光明兄被刊物發表的有近150餘篇的論文,這作為一個身在監獄基層為警的作者來說,確實是來之不易,值得書寫,值得再賀之。而我受光明兄之委託,能為這“三部曲”之一曲《走在監獄》寫點心得,確實是甚為欣悅。儘管我忝為人師,但我還是情真意切地寫下這段粗淺的文字,以示我對光明兄的敬賀,並期望光明兄在未來的“遐想”里,能繼續研究下去,能繼續愛好下去,為我國監獄未來的發展探索之路再“撒下一縷光明”來。
謹以此語,代為作序。
高文高文,法務部預防犯罪研究所研究員,《犯罪與改造研究》雜誌社主編。
2014年3月1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