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城子古城遺址(赫家城子古城遺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赫家城子古城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位於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長江鄉雙城村郝家城子屯西,是金代時期的古城遺址,面積約65萬平方米。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城內建築有瓮城、馬面以及一些夯土建築,其外有護城壕。出土有陶罐、箭鏃、鐵鎖、車轄、金簪、戰刀、銅佛等金代器物。自發現以來,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對遺址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郝家城子古遺址對於金代古城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2013年5月,郝家城子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長江鄉雙城村郝家城子屯西
  • 所處時代:金
  • 占地面積:約 6500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130-1-13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清末《呼蘭府志》記載“郝城子古城在縣東郝城子屯,從廣各三百六十丈,外有護城濠,第遇陰雨或黎明時,鄰屯之民常見其地有城郭屋宇之象。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土人掘地,獲印一方,其紐為二獅,背面鐫有真金二十四兩六字,雲土人不知寶貴,旋鬻之。”
1981年,文物普查時期發現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徵集到城內出土的金代獸首三足火盆,此外還有青磚、布紋瓦等大量建築構件和生活用具及大量宋遼金時期的銅錢。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遺址特點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位於泥河右岸二級台地上,是金代時期的軍事重鎮,是金上京會寧府通往蒲裕路的重要驛站,也是金代軍事物資保障基地。遺址南距泥河水庫2.5千米,河水由東北流來,在此轉向南流,經行約25千米匯入呼蘭河。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的平面略呈方形,南偏東25度。東城城牆長約1013米,西城城牆長約1000米,南城牆長約936米,北牆長約947米。城牆殘高約3米夯土板築,夯層厚約8厘米。現存馬面55個,分築於4牆外緣,東牆11個,西牆12個,南牆17個,北牆15個。在南、北兩牆的中部各設瓮門1座,亦即出入城的門址。近年有人在東、南、北3面牆上開挖有6個豁口,將牆截成數段,今均變成通道和水渠入口,城內已闢為農田。據當地人講,城外原有護城壕,因耕種而被填平,遺蹟無存。
遺址北郊和南郊發現有大面積居住遺址,當地人稱其為“老房身”。城東有古墓地,也有居住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

文物遺存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城內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瓷片及布紋瓦片。陶片均為輪制泥質黑褐陶,多為素麵,輪制,胎壁厚薄均勻,以素麵無紋飾者居多,僅見少數陶片表面飾以弦紋。從器類口沿看,多為大卷沿或侈口,器形為瓮、罐等;瓷片均為定白瓷與仿定白瓷。器形有圈足碗、缽、碟和杯等。紋飾有劃花和印花2種。出土有陶罐、箭鏃、鐵鎖、車轄、金簪、戰刀、銅佛等金代器物。
遺址內還發現石白和手搖石磨。石磨為上、下扇,直徑38厘米,厚25厘米,上扇中間穿1孔,距中間孔約2.5厘米,邊緣部位另穿1孔,孔徑皆為3厘米。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徵集到城內出土的金代獸首三足火盆,此外還有青磚、布紋瓦等大量建築構件和生活用具及大量宋遼金時期的銅錢。

研究價值

郝家城子古遺址作為金代重要的古城之一,地理位置優越,在金代的交通運輸、農業生產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為研究金代農業、交通、社會經濟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保護措施

1984年,郝家城子古遺址被蘭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郝家城子古遺址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赫家城子古城遺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碑
2013年5月,郝家城子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赫家城子古城遺址)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郝家城子古城遺址位於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長江鄉雙城村郝家城子屯西。
郝家城子

交通信息

自駕:自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郝家城子古城遺址,路程約30.1千米,用時約45分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