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無鰭鰻屬蛇鰻科,廣泛分布於全球溫、熱帶沿岸海域,主要棲息於沿岸砂地或礁砂混合地的海域,少數種類為淡水種,常埋身於砂中,伺機捕食獵物及躲避大魚的掠食。平日以小魚、蟹及蝦等為主食,屬肉食性魚類。
基本介紹
- 界:動物界
- 綱:輻鰭魚綱
- 目:鰻鱺目
- 亞目:糯鰻亞目
- 科:蛇鰻科
- 分布區域:東太平洋區,包括加利福尼亞灣、巴拿馬、加拉巴哥群島等海域
- 中文名:赤道無鰭鰻
形態特徵,生態環境,相關內容,
形態特徵
體細長似蛇狀。吻尖,突出。口裂大,後端達眼下方或後方。眼小。前鼻孔位於上唇前部上方或吻端突出部分的腹面,呈短管或緣瓣;後鼻孔常位於眼下或眼後。舌附於口底,牙尖銳,錐形或顆粒狀,排列成帶或行。鰓孔側位或腹位。背、臀鰭不相連;胸鰭發達或否,退化或消失;無尾鰭,尾端尖禿。
生態環境
棲息於暖溫帶及熱帶海洋到近岸淺水區,個別種類進入河口及淡水中。穴居於泥沙底質的低潮區或近岸處,吞食蛭、蛤及其他底棲動物,有些成為蟶田養殖中的主要敵害。肉味美,可供食用,也可作釣捕鯊魚的餌料。
相關內容
蛇鰻科魚類身體細長一如陸地上的蛇,僅尾部稍微側扁,尾端尖圓。頭部較小,呈鈍錐狀。吻部為尖形,口裂大,後緣達眼的下方或稍後方,眼睛很小。前鼻孔多呈短管狀有瓣膜,位於上唇邊緣或吻端的腹面,後鼻孔則位於上唇邊緣,具舌。鰓孔位於身體中央下方,部分魚種沒有鰓孔。牙齒為尖銳的錐狀或顆粒狀,排列方式多樣。背鰭與臀鰭多半沒有被覆厚皮,且並不相連,少數魚種有但不明顯;胸鰭或有或無,通常沒有尾鰭,或尾鰭不明顯。
蛇鰻科魚類主要棲息於沿岸砂地或礁砂混合地的海域,少數種類為淡水種,常埋身於砂中,伺機捕食獵物及躲避大魚的掠食。平日以小魚、蟹及蝦等為主食,屬肉食性魚類。有些種類會模擬海蛇的體色,但可由蛇鰻本身“不具有鱗片”及“非扁形尾”兩大特徵加以區分;有些種類全身為黃褐色或土黃色,可以使自己融入環境中,也是一種偽裝欺敵的體色。目前全球計2亞科52屬250種以上,台灣紀錄至少2亞科12屬23種。
中華須鰻伸長期最小體長91毫米,最大體長125.6毫米。伸長期體高而側扁,呈柳葉形;頭短而尖;唇齒髮達,上下每側各具10~15枚,吻端的幾枚特別延長;鰓部透明可見,鰓絲呈半透明穗狀;鰓孔小呈橢圓形,心臟呈橘黃色,沿腸道背側具7個節狀突起,突起頂部具兩行色素點。收縮期最小可收縮至59.4毫米,此期體高開始縮小,體寬顯著增大,體形變粗呈圓筒形,頭部漸變低平,唇齒脫落但很緩慢;兩頜及犁骨齒開始出現,上唇邊緣開始長出乳突狀唇須;腸道背側節狀突,自後而前,開始漸變低平;色素點下沉,最後全部消失。由伸長後期變態至收縮後期形成仔魚,約需20~25天左右;同仔魚進入稚魚期約需20天左右。常見種類有產於東海和南海的尖吻蛇鰻、鱷形短體鰻及中華須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