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的童年》是兒童文學作家馬及時的自選精品集。作者用電影鏡頭般的回放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童年世界。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作者就是生長在這樣一個古意盎然的老城,在那薄如蟬翼的時光中,讓讀者們感受到那既渺遠而又近在眼前的童年時光。作者所選篇目文字清新,行文有著泥土的芳澤、又帶著露珠的濕潤。猶如田野拂過的清風,可以滋潤現在脫離大自然的孩子的心田。希望這本小書的出版能夠幫助孩子們擁有一個清風明月的童年。
基本介紹
- 書名:赤腳的童年
- 出版社: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86頁
- 開本:32
- 作者:馬及時 梁培龍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65652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赤腳的童年》由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校園舊事
王幾何
墨盤的故事
滾鐵環
落榜狀元
大寢室
陳×
一伙食團
守門人
童年趣事
舅公的牙刷
偷氣柑
打水腦殼
杵魚
騎牛記
光屁股的河灘
泥牆裡的野蜂
掏烏窩
木陀螺
家族舊事
割 肉
撿水柴
父親
外婆的泡菜
逮虱子
賣糞
褲腰帶
構葉
赤腳的童年
皂莢
小城舊事
南街的小攤
煤油燈
逮屁斑蟲的季節
薄如蟬翼的陽光(後記)
(附錄)都江堰作家馬及時作品《王幾何》進教材
王幾何
墨盤的故事
滾鐵環
落榜狀元
大寢室
陳×
一伙食團
守門人
童年趣事
舅公的牙刷
偷氣柑
打水腦殼
杵魚
騎牛記
光屁股的河灘
泥牆裡的野蜂
掏烏窩
木陀螺
家族舊事
割 肉
撿水柴
父親
外婆的泡菜
逮虱子
賣糞
褲腰帶
構葉
赤腳的童年
皂莢
小城舊事
南街的小攤
煤油燈
逮屁斑蟲的季節
薄如蟬翼的陽光(後記)
(附錄)都江堰作家馬及時作品《王幾何》進教材
後記
一個人的一生中,有許多值得珍藏的回憶。
比如親情、初戀、友誼、大悲大喜以及身後走過的那條曲曲彎彎的小路。
然而,我卻以為,所有的這一切中,最值得珍視的卻是一個人童年生活的回憶。那些隱匿在命運深處的碎片,那些遙遠而又親近得仿佛伸手可及的童年,總是使我想起春日黎明鄉間的老宅邊,那籠新竹吐出的嫩葉上,一層薄如蟬翼的陽光……
童年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沉澱下來的純真。
童年的回憶沒有一絲兒雜質。
因為母親,我常常含著淚回憶我的童年,並信手塗鴉般,記錄下一些零散的片斷。發表在幾家刊物上的《割肉》《撿水柴》《賣糞》等篇什,便是我最初的習作。隨寫隨忘,我並不十分在意,因為那段時間我正在狂熱地寫分行詩和散文詩,一心一意地當詩人。
1993年8月在四川溫江召開的“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討會”上,不善交往的我,總是沉默寡言地坐在某個角落聆聽。一日,正在會前閒坐發獃,著名兒童文學鬼才、評論家班馬先生走來閒聊,他說:“馬及時,你發表在《青城文薈》上的那些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是極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呀,你要堅持寫下去呵……”
我瞬間如遭電擊!
後來的十多年間,雖然時時難忘班馬先生的鼓勵,但我依然沒有去觸動我心靈深處那個最透明的角落。生活又忙又亂。直到去年整理凌亂的稿件想到也該出書了時,班馬先生的話又重回耳畔。於是一年間急急忙忙地寫下了約四十篇童年生活的散文,與十多年前寫的《割肉》等篇什一起,湊成了眼下這本《赤腳的童年》。
所以。這裡我要真誠地感謝班馬先生,是他不經意的一句鼓勵,成就了寫作生涯中我最珍愛的一本書。
同時,要感謝流沙河老師為這本書題寫了書名。
當然,我更要特別感謝母親,是母親給了我所有的童年記憶。
比如親情、初戀、友誼、大悲大喜以及身後走過的那條曲曲彎彎的小路。
然而,我卻以為,所有的這一切中,最值得珍視的卻是一個人童年生活的回憶。那些隱匿在命運深處的碎片,那些遙遠而又親近得仿佛伸手可及的童年,總是使我想起春日黎明鄉間的老宅邊,那籠新竹吐出的嫩葉上,一層薄如蟬翼的陽光……
童年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沉澱下來的純真。
童年的回憶沒有一絲兒雜質。
因為母親,我常常含著淚回憶我的童年,並信手塗鴉般,記錄下一些零散的片斷。發表在幾家刊物上的《割肉》《撿水柴》《賣糞》等篇什,便是我最初的習作。隨寫隨忘,我並不十分在意,因為那段時間我正在狂熱地寫分行詩和散文詩,一心一意地當詩人。
1993年8月在四川溫江召開的“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討會”上,不善交往的我,總是沉默寡言地坐在某個角落聆聽。一日,正在會前閒坐發獃,著名兒童文學鬼才、評論家班馬先生走來閒聊,他說:“馬及時,你發表在《青城文薈》上的那些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是極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呀,你要堅持寫下去呵……”
我瞬間如遭電擊!
後來的十多年間,雖然時時難忘班馬先生的鼓勵,但我依然沒有去觸動我心靈深處那個最透明的角落。生活又忙又亂。直到去年整理凌亂的稿件想到也該出書了時,班馬先生的話又重回耳畔。於是一年間急急忙忙地寫下了約四十篇童年生活的散文,與十多年前寫的《割肉》等篇什一起,湊成了眼下這本《赤腳的童年》。
所以。這裡我要真誠地感謝班馬先生,是他不經意的一句鼓勵,成就了寫作生涯中我最珍愛的一本書。
同時,要感謝流沙河老師為這本書題寫了書名。
當然,我更要特別感謝母親,是母親給了我所有的童年記憶。
序言
我想用四川話來讀馬及時的《赤腳的童年》一書,講得不好沒關係,大約算是“川普”,反正是在閱讀中的默讀。不是四川人的讀者,我要說你想不用川話的語言方式來讀這本書的話,可能還不行,因為在字裡行間我們竟不得不使用起記憶中的川話之味道。結果,我們就讀到了一本極其有意思的作品,一個“瓜娃子”帶領著我們在漫遊一片古氣森森的水網河道中的川西平原。
你懂了“瓜娃子”是啥子嗎?
肯定不是一個瓜,而是一個孩子。我們先從這裡來看看:像瓜一樣的小孩,什麼都圓,腦袋瓜圓,眼巴巴的圓,矮矮胖胖的圓,不大會講話而轉著頭到處聽人家講的時候嘴巴張得大大的圓,多可愛呀!摸上去圓溜溜的,人見人愛!有時像個“傻瓜”,裡面有東西,悶在瓜裡面,還沒有開瓜!這大概就是“瓜娃子”吧。
馬及時老兄,說你是“瓜娃子”不生氣吧?
這本書里的一個小孩,就是作者馬及時。
我讀了以後,真是覺得非常的好玩。我以前也讀過他的作品,現在讀了更多的之後更是感到這個人真的是好玩。他小時候的那些事就讓人好笑(你馬上會讀到)。他是個大人以後其實還是非常的好玩(你還不知道)。據說,有一次大家出去旅行,走了很久,一路說笑,等到了那個地方才發覺其實在同伴中還有一個人,就是馬及時,這時這個馬二娃吐出了只有這么兩個字:“攏噦。”大種混合於身體和生理感官的深刻之感覺:比如在親情和故鄉的那三月陽光下“糞香糞香”的永遠的“田野”之中;又比如到鄉下舅公家曾經蘸鹽而刷牙的那把“黃牙刷”,“鹽刷牙又是另一番滋味,刷起來沙沙地響,成成地滿嘴都是泡菜的味道”,弄得馬及時現在想起來都會“胃裡突然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十分的真切。
童年的“光”:
當你又好像感應到童年的某種光線或某種光影,你可能真的是又重返到渺遠卻又近在眼前的童年時分,那種感覺無與倫比!我們可以看到馬及時這個當時的“啞巴瓜娃子”卻是多么敏感地感應著那些個奇異之光的少年場景,他又是多么會寫那些個夢境般的傍晚,還有他幾次提及的那種亮在樹梢葉片“薄如蟬翼的陽光”(我敢說除了青春年少之外可能再也沒有了的這種“光”):那一定是一個春日,那一定是有男生有女生,那一定是在野外……我們看到詩人本性的馬及時感性地追述這種“沐浴著春日金亮得薄如蟬翼的陽光”。讓人心動。
童年的“名詞”
真要考童年的記憶深度,我們還能重新記起多少小時候掛在嘴邊、整天要用到的“詞”?童年玩過的東西,叫什麼?童年吃過的和嘴饞的,叫什麼?童年的綽號,叫什麼?童年的愛物,一1什麼?童年去做過的、買過的、弄過的、笑過的和哭過的,以及童年曾被獎勵的、被侮辱的和被損害的……我發覺,你也將可以在這本書中發現的,這個叫馬二娃的馬及時的記憶力真是超好!他竟然全都記得寫了出來。他真在乎這個,多年不散。
童年的“鏡頭”及其“特寫鏡頭”。
回憶,特別是有人物的回憶,往往有“鏡頭”的感覺。像是一種早年電影的回放。有人放得粗拉拉的,有人放得只有幾格成了漫畫。而像馬及時這樣的作家的影像感,卻能讓這種回憶鏡頭在深沉的凝視中從歷史顯影,從泛黃到清晰,慢慢轉換著角度,最後,讓那個場景中的人物成為了“特寫鏡頭”向著我們推近,人物和當時的情境在此刻覆蓋了我們的閱讀,就像我們走進了電影鏡頭裡去,產生了一種童年的夢幻和回憶的真實。我要讚嘆,馬及時對童年場景和人物的這種復原能力,的確體現出很高的寫作功力。就在這本書之中,我認為就有幾篇作品堪稱經典。比如那篇寫“王幾何老師”的《王幾何》,馬及時文字乾淨,純用白描,就向我們(也為他自己)活脫脫地再現出了那一天在那一堂課上面的幾何老師王老師“站在講台上啞笑”,這個出場有趣而又非常善教的王幾何“足足又啞笑了兩分鐘”,然後,出色地演繹著他的教學方法;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出色地復原出這么一個童年場景。又比如那篇著名的《撿水柴》,讓我們走進了灌縣這座古木森森的小城和它的水道河灘,看到了當時生活儉樸和品德純樸的兩個少年,在那個認真鑑定“1米”木頭長度和道德長度的童年現場,這一對小哥倆的一舉一動和心理活動,的確像是回放了那個年代的某個星期天下午向晚的影像鏡頭,當我讀到那遙遠的兄弟倆最後“高高興興理直氣壯地抬著這根‘大水柴’,穿過飛沙堰,穿過南橋,穿過南街、文廟街”回家的時候,好像都能看得到他們穿的那當時樣式的舊衣裳似的。寫得好真。
在這座老灌縣城裡有一個二娃子和他哥大娃子的少年身影,穿過在以後被叫作都江堰市的街區。我想,在馬及時的寫作之中,或者在所有童年回憶的寫作之中,浮現有一張童年地圖,有一個小人,行走在那遙遠又真實的地圖之中。
有文化感覺的人,有歷史地理感覺的人,都會喜愛都江堰這個地方。它“水文”十足,而且,古氣森森。事實上,它還很有某種水岸與島的味道。我一直不會忘記,好像就是從馬及時以前曾工作的《青城文薈》所在地(瑞蓮街)出來的那條老街,那條蓋滿梧桐的老街,怎么特別會給人古氣森森的感覺?上海也有梧桐樹,但就不會有古氣森森之感。無疑這是因為就在它的背後有著聞名世界的古老水岸和水道的歷史地理背景。從成都進出都江堰,又都會駐足而觀那幾座分流送水的古閘和古橋。
讀這本書,我還真做了這件事:看都江堰至成都區域的大尺度地圖以及它的衛星地圖,更真切地感受一下真是了得的“灌口”與“水網”之地理。這是幹嗎?為什麼這樣來勁地說起歷史地理?我的意思有兩個:一是馬及時的這本《童年舊事》寫到的就是都江堰和川西平原,而這兩者之間就是與“灌口”和“水網”相關的。從而,這張童年地圖就更有意思了,如從這個角度去閱讀也更有某一“鄉土”特色的背景理解和解讀。二是對馬及時先生的建議,建議他更深地走進他所在的這一片極其有意思而重要的地域,繼續帶給我們更多的童年記憶(事實上他可能正準備這么做)。
我有個想法,也在此簡單一提:
這與沈從文有關。沈從文寫了“湘西”,沒錯。我想指出的是僅以“鄉土”或“田園”來標示沈從文作品的話,可能就“小了”。因為沈從文事實上並不僅限這樣,他是中國較早已經從地域,河道及其地理,河道及其交通、經濟,碼頭及其商品、物產等等方面來描寫一個地區的作家。事實上,這種“志”的寫法,才叫好看和漂亮,色彩斑斕;同時,也才能對青少年讀者產生比純文學更為大的“世界”之感。
馬及時的《赤腳的童年》,令人覺得就有點“志”的某種成分在內。
或者說,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筆記小說”的某種趣味。
作家寫他的童年舊事,其實,他又在記錄他的那一塊童年地圖的歷史與地理。地圖,在今天已全然改變,但作家的童年記憶在為我們和在為他的“地區”保留下當年及其傳統的那張歷史地圖。有許多的老地名出現了,有許多的歷史事件再現了。還有一點更帶有現代意義的是有許多的當地原有生態景象為之而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比如,這本作品集裡的那一篇《打水腦殼》的精彩之文,就正是這種承載有都江堰和川西平原可能是最重要而精彩的“地方”的東西。
馬及時的童年書寫,可能只是剛剛開始呢。
你懂了“瓜娃子”是啥子嗎?
肯定不是一個瓜,而是一個孩子。我們先從這裡來看看:像瓜一樣的小孩,什麼都圓,腦袋瓜圓,眼巴巴的圓,矮矮胖胖的圓,不大會講話而轉著頭到處聽人家講的時候嘴巴張得大大的圓,多可愛呀!摸上去圓溜溜的,人見人愛!有時像個“傻瓜”,裡面有東西,悶在瓜裡面,還沒有開瓜!這大概就是“瓜娃子”吧。
馬及時老兄,說你是“瓜娃子”不生氣吧?
這本書里的一個小孩,就是作者馬及時。
我讀了以後,真是覺得非常的好玩。我以前也讀過他的作品,現在讀了更多的之後更是感到這個人真的是好玩。他小時候的那些事就讓人好笑(你馬上會讀到)。他是個大人以後其實還是非常的好玩(你還不知道)。據說,有一次大家出去旅行,走了很久,一路說笑,等到了那個地方才發覺其實在同伴中還有一個人,就是馬及時,這時這個馬二娃吐出了只有這么兩個字:“攏噦。”大種混合於身體和生理感官的深刻之感覺:比如在親情和故鄉的那三月陽光下“糞香糞香”的永遠的“田野”之中;又比如到鄉下舅公家曾經蘸鹽而刷牙的那把“黃牙刷”,“鹽刷牙又是另一番滋味,刷起來沙沙地響,成成地滿嘴都是泡菜的味道”,弄得馬及時現在想起來都會“胃裡突然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十分的真切。
童年的“光”:
當你又好像感應到童年的某種光線或某種光影,你可能真的是又重返到渺遠卻又近在眼前的童年時分,那種感覺無與倫比!我們可以看到馬及時這個當時的“啞巴瓜娃子”卻是多么敏感地感應著那些個奇異之光的少年場景,他又是多么會寫那些個夢境般的傍晚,還有他幾次提及的那種亮在樹梢葉片“薄如蟬翼的陽光”(我敢說除了青春年少之外可能再也沒有了的這種“光”):那一定是一個春日,那一定是有男生有女生,那一定是在野外……我們看到詩人本性的馬及時感性地追述這種“沐浴著春日金亮得薄如蟬翼的陽光”。讓人心動。
童年的“名詞”
真要考童年的記憶深度,我們還能重新記起多少小時候掛在嘴邊、整天要用到的“詞”?童年玩過的東西,叫什麼?童年吃過的和嘴饞的,叫什麼?童年的綽號,叫什麼?童年的愛物,一1什麼?童年去做過的、買過的、弄過的、笑過的和哭過的,以及童年曾被獎勵的、被侮辱的和被損害的……我發覺,你也將可以在這本書中發現的,這個叫馬二娃的馬及時的記憶力真是超好!他竟然全都記得寫了出來。他真在乎這個,多年不散。
童年的“鏡頭”及其“特寫鏡頭”。
回憶,特別是有人物的回憶,往往有“鏡頭”的感覺。像是一種早年電影的回放。有人放得粗拉拉的,有人放得只有幾格成了漫畫。而像馬及時這樣的作家的影像感,卻能讓這種回憶鏡頭在深沉的凝視中從歷史顯影,從泛黃到清晰,慢慢轉換著角度,最後,讓那個場景中的人物成為了“特寫鏡頭”向著我們推近,人物和當時的情境在此刻覆蓋了我們的閱讀,就像我們走進了電影鏡頭裡去,產生了一種童年的夢幻和回憶的真實。我要讚嘆,馬及時對童年場景和人物的這種復原能力,的確體現出很高的寫作功力。就在這本書之中,我認為就有幾篇作品堪稱經典。比如那篇寫“王幾何老師”的《王幾何》,馬及時文字乾淨,純用白描,就向我們(也為他自己)活脫脫地再現出了那一天在那一堂課上面的幾何老師王老師“站在講台上啞笑”,這個出場有趣而又非常善教的王幾何“足足又啞笑了兩分鐘”,然後,出色地演繹著他的教學方法;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出色地復原出這么一個童年場景。又比如那篇著名的《撿水柴》,讓我們走進了灌縣這座古木森森的小城和它的水道河灘,看到了當時生活儉樸和品德純樸的兩個少年,在那個認真鑑定“1米”木頭長度和道德長度的童年現場,這一對小哥倆的一舉一動和心理活動,的確像是回放了那個年代的某個星期天下午向晚的影像鏡頭,當我讀到那遙遠的兄弟倆最後“高高興興理直氣壯地抬著這根‘大水柴’,穿過飛沙堰,穿過南橋,穿過南街、文廟街”回家的時候,好像都能看得到他們穿的那當時樣式的舊衣裳似的。寫得好真。
在這座老灌縣城裡有一個二娃子和他哥大娃子的少年身影,穿過在以後被叫作都江堰市的街區。我想,在馬及時的寫作之中,或者在所有童年回憶的寫作之中,浮現有一張童年地圖,有一個小人,行走在那遙遠又真實的地圖之中。
有文化感覺的人,有歷史地理感覺的人,都會喜愛都江堰這個地方。它“水文”十足,而且,古氣森森。事實上,它還很有某種水岸與島的味道。我一直不會忘記,好像就是從馬及時以前曾工作的《青城文薈》所在地(瑞蓮街)出來的那條老街,那條蓋滿梧桐的老街,怎么特別會給人古氣森森的感覺?上海也有梧桐樹,但就不會有古氣森森之感。無疑這是因為就在它的背後有著聞名世界的古老水岸和水道的歷史地理背景。從成都進出都江堰,又都會駐足而觀那幾座分流送水的古閘和古橋。
讀這本書,我還真做了這件事:看都江堰至成都區域的大尺度地圖以及它的衛星地圖,更真切地感受一下真是了得的“灌口”與“水網”之地理。這是幹嗎?為什麼這樣來勁地說起歷史地理?我的意思有兩個:一是馬及時的這本《童年舊事》寫到的就是都江堰和川西平原,而這兩者之間就是與“灌口”和“水網”相關的。從而,這張童年地圖就更有意思了,如從這個角度去閱讀也更有某一“鄉土”特色的背景理解和解讀。二是對馬及時先生的建議,建議他更深地走進他所在的這一片極其有意思而重要的地域,繼續帶給我們更多的童年記憶(事實上他可能正準備這么做)。
我有個想法,也在此簡單一提:
這與沈從文有關。沈從文寫了“湘西”,沒錯。我想指出的是僅以“鄉土”或“田園”來標示沈從文作品的話,可能就“小了”。因為沈從文事實上並不僅限這樣,他是中國較早已經從地域,河道及其地理,河道及其交通、經濟,碼頭及其商品、物產等等方面來描寫一個地區的作家。事實上,這種“志”的寫法,才叫好看和漂亮,色彩斑斕;同時,也才能對青少年讀者產生比純文學更為大的“世界”之感。
馬及時的《赤腳的童年》,令人覺得就有點“志”的某種成分在內。
或者說,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筆記小說”的某種趣味。
作家寫他的童年舊事,其實,他又在記錄他的那一塊童年地圖的歷史與地理。地圖,在今天已全然改變,但作家的童年記憶在為我們和在為他的“地區”保留下當年及其傳統的那張歷史地圖。有許多的老地名出現了,有許多的歷史事件再現了。還有一點更帶有現代意義的是有許多的當地原有生態景象為之而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比如,這本作品集裡的那一篇《打水腦殼》的精彩之文,就正是這種承載有都江堰和川西平原可能是最重要而精彩的“地方”的東西。
馬及時的童年書寫,可能只是剛剛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