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瓟(赤瓟)

赤瓟(赤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赤瓟(學名:Thladiantha dubia Bunge)是葫蘆科赤瓟屬植物,攀援草質藤本,全株被黃白色的長柔毛狀硬毛;根塊狀;莖稍粗壯,有棱溝。葉柄稍粗,長2-6厘米;葉片寬卵狀心形,長5-8厘米,寬4-9厘米。雌雄異株;雄花單生或聚生於短枝的上端呈假總狀花序。果實卵狀長圓形,長4-5厘米,徑2.8厘米。種子卵形,黑色,平滑無毛,長4-4.3毫米,寬2.5-3毫米,厚1.5毫米。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和寧夏;朝鮮、日本和歐洲有栽培。常生於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河谷及林緣濕處。

赤瓟是赤瓟屬中經濟用途較大的種。果實和根入藥,果實能理氣、活血、祛痰和利濕,根有活血去瘀、清熱解毒、通乳之效。又可作棚架植物,花及果可用於觀賞,果及根可入藥,是集園林綠化和藥用於一身的經濟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攀援草質藤本,全株被黃白色的長柔毛狀硬毛;根塊狀;莖稍粗壯,有棱溝。葉柄稍粗,長2-6厘米;葉片寬卵狀心形,長5-8厘米,寬4-9厘米,邊緣淺波狀,有大小不等的細齒,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彎缺深,近圓形或半圓形,深1-1.5厘米,寬1.5-3厘米,兩面粗糙,脈上有長硬毛,最基部1對葉脈沿葉基彎缺邊緣向外展開。卷鬚纖細,被長柔毛,單一。
雌雄異株;雄花單生或聚生於短枝的上端呈假總狀花序,有時2-3花生於總梗上,花梗細長,長1.5-3.5厘米,被柔軟的長柔毛;花萼筒極短,近輻狀,長約3-4毫米,上端徑7-8毫米,裂片披針形,向外反折,長12-13毫米,寬2-3毫米,具3脈,兩面有長柔毛;花冠黃色,裂片長圓形,長2-2.5厘米,寬0.8-1.2厘米,上部向外反折,先端稍急尖,具5條明顯的脈,外面被短柔毛,內面有極短的疣狀腺點;雄蕊5,著生在花萼筒檐部,其中1枚分離,其餘4枚兩兩稍靠合,花絲極短,有短柔毛,長2-2.5毫米,花葯卵形,長約2毫米;退化子房半球形。雌花單生,花梗細,長1-2厘米,有長柔毛;花萼和花冠雌雄花;退化雌蕊5,棒狀,長約2毫米;子房長圓形,長0.5-0.8厘米,外面密被淡黃色長柔毛,花柱無毛,自3-4毫米處分3叉,分叉部分長約3毫米,柱頭膨大,腎形,2裂。果實卵狀長圓形,長4-5厘米,徑2.8厘米,頂端有殘留的柱基,基部稍變狹,表面橙黃色或紅棕色,有光澤,被柔毛,具10條明顯的縱紋。種子卵形,黑色,平滑無毛,長4-4.3毫米,寬2.5-3毫米,厚1.5毫米。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和寧夏;朝鮮、日本和歐洲有栽培。常生於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河谷及林緣濕處。適應性較強,喜光,耐乾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
赤瓟赤瓟

繁殖方法

選地:赤瓟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濕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為宜,在植株周圍,應有可供攀援物。忌高燥乾旱地。農村多利用園田障子邊進行粗放地種植。
整地:早春化凍後,翻耕土地,施足底肥(每畝約用圈肥3000千克),耙碎土塊,作畦,畦寬1米,長3米,高15厘米。
採種: 8月末至9月中旬,當果實由綠色變成深紅色,種子變成黑色時,即已成熟。摘下果實,放水盆中揑碎,成熟的種子沉入水底,將懸浮在水中的果肉及果皮漂洗除去,用清水洗淨種子,曬乾,放通風乾燥處保存。
播種:4月上旬前後穴播,應搶墒早播。每畦種兩行,行距約53厘米。按株距50厘米開穴,每穴播入種子6-7粒,復土3厘米左右,踩格子。秋播也可。

栽培技術

播種後約25天左右出苗。崗地出苗快,窪地山苗較慢。苗高10厘米時定苗,每穴留一株。在上架前,抓緊除草鬆土三次,過晚莖葉伸展,架條阻扼,不利作業。當苗高50左右時,要搭架,每四穴的架條結紮在一起,然後將各個赤瓟架用橫桿聯結起來,綁牢即可(搭架方式同豆角架)。當苗高66-83厘米時領蔓,以利植株攀援生長。
人工栽培以秋季採收根莖時,將小於藥用標準的用作栽培種莖,這樣的當年即可產出大量的根莖,而且生出3-5株藤蔓;如用木棍支架無論是從植株的長勢及產量都能翻倍,如不進行支架也可生長但無論是葉片及藤蔓都不及支架的。

主要價值

赤瓟是赤瓟屬中經濟用途較大的種。果實和根入藥,果實能理氣、活血、祛痰和利濕,根有活血去瘀、清熱解毒、通乳之效。又可作棚架植物,花及果可用於觀賞,果及根可入藥,是集園林綠化和藥用於一身的經濟植物。
赤瓟赤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