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藻毒素,由淡水或海水中的藻類產生的不同有毒物質統稱藻毒素,赤潮藻毒素則是指形成赤潮的有害藻類所產生的有毒物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潮藻毒素
- 所屬分類:藻類
赤潮藻毒素,由淡水或海水中的藻類產生的不同有毒物質統稱藻毒素,赤潮藻毒素則是指形成赤潮的有害藻類所產生的有毒物質。
赤潮藻毒素,由淡水或海水中的藻類產生的不同有毒物質統稱藻毒素,赤潮藻毒素則是指形成赤潮的有害藻類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分類並非所有的藻類都能夠產生毒素,常見的有毒微藻約有60~78種。對於能夠產生藻毒素的有毒藻種,其毒素的產...
《福建鄰近海域赤潮毒素磁控生物感測檢測技術研究》是依託福州大學,由唐點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磁控生物感測技術是將生物分子功能化的磁性納米標記探針與感測技術相結合,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實現樣品在複雜體系快速分離與檢測,...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主要是由雙鞭甲藻(Karenia bravisbrevis)產生的一類赤潮藻毒素,其他藻類如劇毒岡比甲藻(Gambierdiscums toxincus)、褐胞藻(Chattonella)、卡盾氏藻(Chattonella antiqua)、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
因為腹瀉性貝類中毒與貝類生長環境中生長的浮游生物有關,特別與赤潮生物鰭藻有關,在赤潮區水體生長的貝類很容易積累腹瀉性貝類毒素。在日本和歐洲發生過多次食用貝類中毒事件,主要中毒症狀除腹瀉、嘔吐外,還伴隨有噁心、腹痛、頭痛。中毒...
中心擁有“水生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211”重點建設項目“水域生態學與藻類生物資源”和廣東省教育廳“水體富營養化與赤潮防治”重點實驗室等三個重要研究平台。中心現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藻類分類學和水環境生態學、藻毒素和環境毒理...
腹瀉性貝毒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是世界範圍內具有最嚴重威脅的赤潮藻毒素之一。對DSP的檢測主要採用小鼠生物測定法。簡介 1976年在日本的東北部地區首次爆發了腹瀉性貝毒中毒事件,研究發現這次事故起源於倒卵形鰭藻Dinophysis fortii,...
麻痹性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來源於赤潮中的有毒藻類。赤潮一般分為有毒赤潮和無毒赤潮,已知中國沿岸海域中能引起赤潮的生物有260餘種,其中能產生赤潮毒素的就有78種,與有毒赤潮相關的赤潮藻毒素(貝毒素)主要...
1998年9~10 參加了在IOC/WESTPAC(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合作組織/西太平洋)在日本舉辦的赤潮生物毒素監測技術培訓課程 2001年11月 參加青島舉辦的中德赤潮藻毒素分析培訓課程 2001年7~10月 香港科技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2002年5-6月 參加IOC/...
隨著中國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逐漸加劇,藍藻水華和赤潮的發生逐漸增加。80% 的藍藻水華都可以檢測出次生代謝產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它對水體環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微囊藻毒素為七肽單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