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堆場土壤化過程及其環境風險

赤泥堆場土壤化過程及其環境風險

《赤泥堆場土壤化過程及其環境風險》是依託中南大學,由薛生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泥堆場土壤化過程及其環境風險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薛生國
  • 依託單位:中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赤泥是氧化鋁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鹼性廢棄物,綜合利用難度大、利用率低,大量外排赤泥以堆存為主,赤泥堆場的環境安全問題正嚴重威脅我國氧化鋁工業可持續發展。赤泥堆場是一種典型的礦業廢棄地,堆場鹼性強、鹽分含量高、營養成份缺乏、持水保肥能力差、金屬元素含量高、一般植物難以生長。本項目擬在對不同年代赤泥堆場土壤化發生、演化過程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堆場土壤化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特性研究;對赤泥堆場土壤化過程開展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調控,通過定向培育,實現赤泥堆場土壤重構;開展赤泥堆場及鋁土礦周邊區域生態調查,篩選耐性植物,構建堆場植物群落;擬選取廣西平果鋁有限公司的赤泥堆場為野外示範基地,通過田間試驗開展堆場土壤化過程的環境風險評估,探討赤泥堆場生態重建模式。研究成果將有助於開展赤泥堆場生態重建、解決氧化鋁工業生產過程赤泥的減排問題,保障鋁土礦冶區的生態安全與氧化鋁工業可持續發展。

結題摘要

赤泥是氧化鋁工業過程中產生的高鹼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僅5%,大量外排赤泥以堆存為主。赤泥鹼性強、鹽分含量高、污染物遷移風險大、金屬元素含量高,赤泥堆場的環境安全問題正嚴重威脅氧化鋁工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典型赤泥堆場開展生態調查,篩選了10 種赤泥堆場耐性植物,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赤泥土壤化示範工程,對赤泥堆場周邊農田土壤開展污染環境風險評估,發現了堆場赤泥鹼性的自然衍化現象,分析了赤泥自然風化條件下的土壤發生特徵;隨著堆存時間的增加,赤泥可溶性鹼、電導率、可交換性鈉含量、酸性中和能力明顯降低,赤泥物理化學性質得到明顯改善,鈣離子含量增加促進團聚體的形成,赤泥團聚結構由片狀結構變為團粒結構;有機質能夠促進赤泥顆粒的團聚,有機碳可以提高大團聚體的穩定性,而鐵鋁氧化物可能是微團聚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赤泥鹼性物質以方解石、鈣霞石、水化石榴石、方鈉石和鋁酸三鈣等礦物狀態存在,鹼性轉化過程受礦物賦存狀態及礦物表面行為共同控制;檸檬酸促進了鹼性轉化,主要鹼性礦物明顯降低,Na介孔尺度空間分布、礦物表面鹼性官能團等變得稀散,生物質-真菌-石膏聯合能將赤泥pH降至8以下;聯合施用石膏和蚯蚓糞肥,赤泥團聚體由片狀結構變為團粒結構,微團聚體顆粒由粒狀結構變為團粒結構或稜柱結構,促進赤泥土壤化過程。項目實施期間,首次發現了赤泥堆場的土壤發生現象,系統開展了赤泥堆場自然風化過程中團聚體形成過程,提出一種新穎的赤泥團聚體微觀結構定量化分析方法;發現了堆場赤泥鹼性自然衍化現象,藉助同步輻射技術探討了赤泥鹼性調控過程中鹼性物質化學形態及Na的微分布,從介孔尺度下揭示了赤泥鹼性轉化特徵;發表SCI/EI論文18篇(ESI 1%論文3篇,中科院1區論文4篇)、CSCD論文4篇;申請發明專利2件。研究成果對實現氧化鋁工業赤泥的土壤化處置,經濟安全地消除赤泥堆場環境隱患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