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深:陳君葆傳

赤子情深:陳君葆傳

《赤子情深:陳君葆傳》是2012年廣東人民出版社超塵脫俗,作者是謝榮滾。

基本介紹

  • 書名:陳君葆
  • 別名:文學家,宗教哲學家,政治活動家
  • 作者:謝榮滾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7月1日
  • 頁數:350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218078338, 9787218078335
  • 語種:簡體中文
  • 出生:廣東省香山縣 三鄉平嵐村人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陳君葆是香港著名學者,在香港大學除主理圖書館事務,亦系中文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陳君葆位列政協,參與商討國家大事,議時論政。謝榮滾所著的《赤子情深(陳君葆傳)》對陳君葆先生的事跡加以完整介紹,力圖樸實無華地、真實地還原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陳君葆。內容簡介:傳主陳君葆,字厚基,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平嵐村人,後隨父移居香港。陳君葆是香港知名學者,愛國教育家,文學家,宗教哲學家,政治活動家,柳亞子曾以蕭何、蘇武、馬融、阮籍、孔璋等漢魏晉唐名人比擬他。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與當時到香港的中國政要及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廣泛的接觸和密切的交往,其中包括宋慶齡、李濟深、黃炎培、郭沫若、柳亞子、許地山等。《·赤子情深:陳君葆傳》作者謝榮滾力圖樸實無華地、真實地還原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陳君葆,把他介紹給讀者。

圖書目錄

歷史不會忘記陳君葆(代序)
第一章家鄉與家世
一、優越的中山
二、美麗的三鄉
三、“大夫第”的俊傑
四、人才輩出的桂山
第二章香江苦讀
一、別鄉
二、由“卜卜齋”到“番書仔”
三、巾“番書仔”到“皇仁仔”
四、初試啼聲
五、跨進廣博的文化搖籃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六、迎娶郝雲卿
第三章南洋塵履
一、華僑教育
二、舟中念妻兒
三、見到“異乎尋常的人物”
四、僑校情深
五、幸會彭澤民
六、與邱菽園交往
七、初識何香凝
八、敬陪賴際熙
九、他鄉思故鄉
十、詩韻留情
第四章回到香江
一、探尋報國之路
二、留港待機
三、蕭伯納訪港
四、新的“考卷”
第五章黌宮春秋
一、白蘭花香
二、入主馮平山圖書館
三、胡適訪港
四、許地山教授
五、撰譯《漢譯伊斯蘭真義》
六、馬鑒教授
七、與徐悲鴻
八、文化交流
九、推廣新文字
十、與柳亞子
十一、歡迎梅蘭芳
十二、蔡元培喪禮極盡哀榮
十三、與陳寅恪的情誼
十四、許地山去世
第六章抗日保國
一、日寇侵華
二、鄧穎超在香港作抗日演講
三、廣州失陷
四、加入“保衛中國同盟”
五、與宋慶齡的交往
第七章勇護國寶
一、黑暗歲月
二、忍辱負重護寶書
三、“蕭何劫後收圖籍”
第八章戰後工作
一、勝利曙光
二、日軍受降
三、為民喉舌
四、榮獲勛銜
五、友誼之橋
第九章與時俱進
一、戰後中國
二、文人薈萃
三、愛國教育
四、朱德壽辰
五、“我的國家”
第十章愛新中國
一、迎接勝利
二、文工大會
三、參政議政
四、勉兒建國
五、勵兒參軍
六、初訪京華
七、為國爭義
八、再訪京華
九、護寶回歸
第十一章周總理關心香港及香港大學
一、香港大學英籍教授訪京
二、周總理談香港回歸
三、周總理會見港大英籍教授
四、周總理囑陳君葆留港工作
五、英國人眼中的周總理
六、周總理再見港大師生
七、大地留情
第十二章蕭紅英魂歸故里
第十三章十載觀成
一、輝煌十年
二、應邀赴京
三、普天同慶
四、鄭州緬懷
五、道不盡的洛陽風光
六、看不完的文化寶藏
七、“回首秋山落月中”
八、難忘雁塔情
九、痛恨盜我國寶
十、“五日山城住”
第十四章服務“華革會”
第十五章“馬可波羅會”播友誼
第十六章《世界文摘》(Global Digest)傳向世界
第十七章痛悼鄭雲卿
第十八章翰墨情緣
一、熊希齡贈陳君葆詩
二、黃炎培贈陳君葆詩
三、張一唐贈詩
四、和談使者章士釗
五、冼玉清的愛國情
六、題黃永玉、李流丹《勞軍圖》
七、十一人畫展歌
第十九章環球壯遊
一、啟程遠航
二、到南半球
三、又一個世外桃源
四、他鄉遇故知
五、美加印象
六、穿越巴拿馬運河
七、大西洋舟中浮想
八、歐陸掠影
九、“重話南飛第一程”
第二十章水雲樓之歌
附錄

作者簡介

謝榮滾,廣東恩平沙湖那平人。北泉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本科畢業。曾在寧夏、廣東湛江地區任職秘書、醫生、醫學教師。在廣州市人民法院任助理審判員等職。1974年移居香港,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香港中醫研究院教授,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授臨床內科醫師資格證書。2009年獲聘廣東恩平海外聯誼會理事會顧問。1990午起負責主編香港知名人士、教育家、作家、詩人陳君葆先生的遺著,已付梓出版的有《水雲樓詩草》(廣東旅遊出版社)、《陳君葆詩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陳君葆日記》上下集及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陳君葆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陳君葆書信集》(廣東人民出版社)等共13冊。在編輯陳君葆先生著作之餘,也奮筆撰文,在《華僑日報》、《經濟日報》、《聯合報》、《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羊城晚報》、《今日中國》、《中國婦女報》、《當代月刊》、《百年潮》、《嶺南文史》、《廣東黨史》等十多家報刊發表相關文章。

後記

我的岳父陳君葆仙逝後,留下110多本數百萬字的日記和大批詩文、書信。面對這些龐大的文化遺產,作為家屬,我們一直希望能將之整理出來,公之於眾,奉獻社會,為香港、也為祖國的文化和歷史盡一分力。20年前,在歷史使命感的策勵下,我毅然肩負起這一重任,負責主編岳父陳君葆的遺著。
我不是文學科班出身,也缺乏文學天賦,在家人及友人的支持幫助下,我兢兢業業,經歷悠悠20個寒暑,終於整理、出版了《水雲樓詩草》、《陳君葆詩文集》、《陳君葆日記》(上下集及全集)、《陳君葆書信集》、《陳君葆文集》共13本,這些著作面世後,在社會上起巨大反響。
也許又是歷史機緣,不少學者建議我再接再厲,把陳君葆的事跡編寫一部傳記,以便對陳君葆先生作較完整的介紹。在各方的勉勵幫助下,我又重新扛起對我來說依然是沉重的禿筆,繼續奮進。
經兩年多的努力,《赤子情深——陳君葆傳》終於完稿。由於我缺乏文學細胞,因此,書稿沒有文學想像與虛構,也沒有華麗的詞語與風流的文采。我只是利用有關陳君葆先生原始的資料,力圖樸實無華地、真實地還原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陳君葆,把他介紹給讀者。
書稿能順利完成並付梓,得到來自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為我的探索增添了無窮的動力。
首先是中山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全力支持和鼓勵,劉秀蓮主任熱情悉心指導。他們的支持和關懷,充分表明中山市政協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視,對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視。中山市不但是一個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城市,也是經濟飛速發展的城市,更是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文化積澱豐厚的文明之都。我們對家鄉有這樣燦爛輝煌的成就,有這樣一批熱衷傳承優秀文化的人才,不但深深自豪,也為之歡欣鼓舞,在此,我們除了感激中山市政協之外,更想以此拙作激勵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的愛國愛鄉情懷!
在寫作過程中還得到中山市桂山中學李健斌老師的幫助,他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為部分章節提供詳細完整的資料,以助稿件完成。
在長期整理陳君葆的著述中,一直得到廣東著名藝術史家、作家黃大德先生,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研究員蔣志華女士,中山市桂山中學梁添帶校長、何斌主任、張海經校長等關懷。
此書出版之際,承蒙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國強先生在百忙中為本書撰賜序言,使拙作倍添光彩。
香港蘭亭學會會長、樂天書法學會會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香港知名書法家王齊樂老師,為本書題賜了書名,令本書增色不少。
廣東人民出版社柏峰女士和張賢明先生為本書作了精心修改和編排,使版面更加精美。
對上述各位學者、專家的幫助一併表示深深謝意!
謝榮滾
2012年5月於香港

序言

歷史不會忘記陳君葆(代序)
李國強
30年前,我收到一批珍貴的黑白照片,總數九十多張,每幀30英寸乘24英寸,拍攝時間由1919至1955年,都是和香港大學有關的照片,包括1936年許地山、陳君葆、馬鱧教授帶領中文系師生在港大追悼魯迅的珍貴照片,也有抗戰時期港大學生和廣州嶺南大學師生來往,文化界在香港活動的照片,當中不少有陳君葆先生的蹤影。其後,有機會認識陳君葆的女婿謝榮滾先生,在跟他多年的接觸和所贈有關陳君葆珍貴文集中,我對陳君葆先生又增添了更多的了解和尊敬。
大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抗禦外侮,致力統一振興的過程中,位處祖國南大門的香港,有不少優秀的中華兒女、志士仁人,鍥而不捨,前仆後繼,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興旺、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作出重大的努力、犧牲和貢獻,陳君葆先生就是當中的一位。我們不能忘記陳君葆先生。
陳君葆先生許多事跡值得我們繼續進一步研究追尋。在香港這箇中西交融、目迷五色的都會中,難得的是,他在香港半個世紀的活動歷程中,跟隨著時代的潮流,把握著發展的方向,一直都十分清醒,十分堅定。20世紀30年代,他在香港大學與許地山教授,為新文化思潮在香港的地位鞏固和發展建立作出了有力地配合。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刻,他堅定地支持宋慶齡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的工作。當時,數以百計的知名作家南下香港,他亦利用港大的有利環境,熱情與他們攜手合作,努力奔走,共同致力繼承五四傳統的新文化事業。在香港淪陷的艱難時刻,他忍辱負重,默默努力,為保留大批中國珍貴典籍文物和香港有關的檔案資料,作出了常人做不到的貢獻,避免了許多國寶級典籍流失或被外國侵吞。50年代初期,他又無私地將這些劫後的典籍運回國家珍藏。新中國成立之後,在西方包圍中國、一片“恐共”的氣氛之中,他不顧艱辛和種種風險,也不計個人名利得失,多次組織香港大學師生到內地參觀訪問,讓更多年輕一代和專家學者了解中國的真實面貌和變化。他和一班好友在香港建立馬可波羅會和華革會,並出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秉持公正,仗義執言。在他一生中,寫下了幾百萬字的日記、一千多首詩詞,在報紙上發表了幾百篇有創見的文章,留下了大量被各方公認珍貴難得、被各界學者深入研究的文字資料。歷史不會忘記陳君葆,祖國不會忘記陳君葆。
欣悉《赤子情深——陳君葆傳》即將出版,謹此鄭重推薦。
(本文作者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理事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