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煲仔飯烹飪技藝,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地方傳統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赤坎煲仔飯烹飪技藝源於民國初期,傳承至21世紀初已有百餘年,主要分布在開平市赤坎鎮一帶。赤坎煲仔飯的烹飪流程包括選料、浸米、炒熟、燒火、放水、下米等工序。
2022年6月28日,赤坎煲仔飯烹飪技藝入選江門市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坎煲仔飯烹飪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6月28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開平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譜系,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民國初期,開平赤坎圩擁有眾多的䃼鑊、箍桶、打鐵、打棉胎等手工藝人及雜貨攤檔,他們挑著的擔子中必帶上瓦煲或茶煲,方便自己走街串巷時一邊幹活一邊可以做飯而食,這時期的煲仔飯是赤坎手工藝人填飽肚子的一種美食。20世紀20年代後期,赤坎人用瓦煲做起飲食生意,並發展成為名揚中國海內外的赤坎煲仔飯。
民國初年,赤坎手工藝人關緩興在赤坎圩攤做手工藝製作時,為了能吃上熱乎乎的米飯,喜歡烹飪簡單方便的一鑊熟瓦煲飯,瓦煲飯成為關緩興手工藝外的一種飲食技藝,關緩興與手工藝人的瓦煲飯就是赤坎煲仔飯的雛形。
20世紀20年代後期,關錫交在赤坎圩創辦交記煲仔飯店,譚利侶創辦利記飯店,關錫交以雞飯作為鎮店之寶外,還有臘腸、禾雀等煲仔飯,關錫交有煲仔交之稱;譚利侶則以黃蟮飯為招牌飯吸引食客,有煲仔利之稱,這時候的赤坎煲仔飯是赤坎人食療及宵夜的飲食,每家飯店都以一煲秘制煲仔飯作為招牌飯,赤坎煲仔飯開始興起。
20世紀80年代,赤坎圩成為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地,到赤坎旅遊人多了,關緩興後人關炳照三兄弟創辦的關氏飯店、司徒靈創經營的萬利飯店等多家飯店都是兼營赤坎煲仔飯,初期是搭竹棚蓋著瀝青紙為店鋪經營,在這時期赤坎圩湧現了眾多煲仔飯店,赤坎煲仔飯進入鼎盛時期。
工藝特徵
(一)堅持使用果木柴作為柴火烹飪。
(二)品種多,有黃蟮、牛肉、排骨、肉片、腊味、鹹魚、麥豆、菜果、雞、臘鴨、秋魚、油鹽飯等,還有二味三味配在一起黃蟮腊味、牛肉雞蛋、陳皮秋魚麥豆、排骨腊味菜果飯等等。
(三)在鄉間採購農民自種十月晚稻米,給食客帶來與眾不同的多種多樣食材的赤坎煲仔飯。
工藝流程
1、在鋼鐵上切割十個圓形,用鋼鐵架成煲仔飯爐灶。
2、粗瓷煲仔。
3、選料。主要以晚稻油粘米為主。
4、將米用水浸透至約20分鐘撈起,用竹籃或塑膠籃裝好備用。
5、肉類用生薑蒜子等醃製,黃蟮去骨後用生薑蒜子炒熟備用。
6、用木柴向煲仔爐子燒火。
7、向煲仔放水。
8、向煲仔下米。
9、待飯將熟時放上各種所需要肉類品種。
10、開始上下左右翻動不停轉動煲仔,讓煲仔飯全方位接觸火候。
11、約用十分鐘左右,煲仔飯熟了。
12、煲仔飯熟後,放入蔥花、醬油調味即可上席。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赤坎煲仔飯以家族式傳承的不多,有的是聘用外人烹飪,烹飪技藝容易流失,由於煲仔飯利潤小,很少人願意經營。赤坎煲仔飯從20多家,到僅有關氏、成利隆、萬利、小煌等幾家在艱難經營,烹飪技藝缺乏後人傳承局面,狀況令人堪憂。
傳承譜系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時間 | 傳承方式 |
---|---|---|---|---|
第一代 | 關緩興 | 男 | 1888年 | 自創傳承 |
第二代 | 關錫交 | 男 | 1905年 | 自創傳承 |
第二代 | 譚利侶 | 男 | 出生不祥 | 自創傳承 |
第三代 | 關梓漢 | 男 | 1943年 | 關錫交之子,家傳。 |
第三代 | 司徒靈創 | 男 | 1928年 | 自創傳承 |
第四代 | 關炳照 | 男 | 1942年 | 關緩興孫子,家傳。 |
第四代 | 司徒錫俊 | 男 | 1973年 | 司徒靈創兒子,家傳。 |
第五代 | 關永衡 | 男 | 1976年 | 關緩興曾孫,家傳和師傳。 |
第五代 | 關永君 | 男 | 1987年 | 關緩興曾孫,家傳和師傳。 |
第五代 | 關永智 | 男 | 1989年 | 關緩興曾孫,家傳和師傳。 |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2年3月,赤坎煲仔飯烹飪技藝在開平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開平市線上非遺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