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薯1號

贛薯1號

贛薯1號是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紫肉甘薯品系寧98-P-8為母本,以蘇薯9號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紅薯品種。

贛薯1號中長蔓型,株型半直立,基部分枝數6~8個;葉片三角形,頂葉綠色,葉色綠,葉脈綠,莖綠色,後期莖基部變紫色;單株結薯數4~5個,結薯集中、整齊,薯塊長紡錘形,薯皮紫紅色,薯肉紫色;抗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薯塊乾物率為29.05%,鮮薯可溶性糖含量為4.8%,花青素含量29.63毫克/100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薯1號
  • 選育單位: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審定編號:贛認甘薯2010001
  • 親本來源:寧98-P-8×蘇薯9號
  • 作物名稱:甘薯
  • 品種類型:高花青素型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為適應市場需求,開發適宜江西省境內種植的紫心甘薯品種,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合培育了紫心甘薯新品種贛薯1號。
2002年,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紫心甘薯品系寧98-P-8為母本、蘇薯9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獲得一批實生種子。
2003~2005年,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部分實生種子在實生苗圃、複選圃中篩選出表現穩定紫心甘薯品系,並編號為J55-1。
2006~2009年,該品系參加甘薯品種比較試驗。
2010年,在江西贛州、吉安、南昌、九江等地進行生產試驗;同年12月,經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七屆五次會議認定通過,審定編號“贛認甘薯2010001”。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贛薯1號形態特徵較明顯,比較容易與其它甘薯品種區別開來。該品種頂葉綠帶褐色,葉片三角形,葉色、葉脈色和莖色均為綠,後期莖基變紫色,單株分枝數6.2~7.9個,單株結薯數2.73~4.73個,株型半直立,長勢較旺。結薯集中整齊,薯塊紡錘形,紫皮紫肉。種薯出苗較多,薯苗粗壯,栽插後髮根還苗快。贛薯1號前期葉面積指數增長較快,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中期葉面積指數平穩變化,維持的時間較長;後期葉面積指數緩慢減少,光合產物迅速向地下塊根積累,莖葉不早衰。
  • 品質:贛薯1號除含有普通甘薯具有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胺基酸、鈣、磷、鐵營等養成分外,還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每百克鮮薯含花青素29.63毫克,含硒0.03毫克。熟食質地細嫩,粗纖維少,薯味濃,綜合評分3.52分,較對照寧紫1號3.40分略高,已達到優質食用紫心甘薯的標準。
  • 抗性:薯塊耐貯藏,越冬貯藏後表皮保持新鮮。甘薯1號經過兩年的鑑定,兩年分別表現為中抗和高抗甘薯黑斑病;抗甘薯根腐病;一年感甘薯莖線蟲病,一年表現抗甘薯莖線蟲病。表明甘薯1號對甘薯黑斑病和甘薯根腐病抗性較穩定,而對甘薯莖線蟲病抗性不穩定。

產量表現

2006~2007年,該品種參加品種比較試驗,贛薯1號農藝性狀表現較好,產量穩定,鮮薯平均畝產2069.6,薯乾平均畝產601.3千克,分別較對照南薯88(紅心)鮮薯產量和薯乾產量減產6.57%和5.50%。
2008~2009年,江西省內區域試驗,鮮薯平均畝產為2012.1千克,比國家甘薯區試特用組對照品種寧紫1號增產9.56%。
2010年,多點生產試驗,鮮薯平均畝產為1941.0千克,比對照寧紫1號增產11.87%,平均乾物率為27.82%,比對照高1.59%。
2010年11月,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專家現場鑑定,隨機取樣測產,鮮薯畝產2286.82千克,比對照寧紫1號增產13.58%。

適種區域

贛薯1號適宜在中國江西省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病區種植,但不宜在甘薯莖線蟲病病區種植。

栽培技術

  1. 培育壯苗:贛薯1號萌芽性較好,出苗量多且整齊,苗床排種用鮮薯以20千克/平方米左右為宜。苗床應選擇土層深厚、肥力較高﹑排灌便宜的地塊,冬季或早春施適量有機肥,深翻後做成寬畦。排種前將種薯曬種1~2天,51~54℃溫水浸泡10分鐘,36~40℃環境中覆稻草催芽,4天后薯塊開始萌芽時排種。排種後澆透水,採用薄膜覆蓋育苗。苗期應小水勤澆、保持通風,促進薯苗健壯生長。大田移栽前應適當低溫煉苗,剪苗後及時施肥,培土,保證育苗後期的產苗量和苗質。
  2. 施足基肥:贛薯1號適宜在中等以上肥力田塊種植,在丘陵薄地上應施足基肥,配合施用氮磷鉀複合肥,施用量約600千克/h平方米。
  3. 合理密植:贛薯1號株型半直立,中長蔓型,單株結薯數一般為5個左右。生產上應根據其特性、土壤肥力及栽插期等因素合理密植。春薯栽插密度以49500~52500株/公頃為宜,夏薯栽插密度以52500~60000株/公頃為宜,並與適時早栽和增施有機肥等措施相結合,能獲得較高的甘薯產量。
  4. 防治病害:贛薯1號可抗黑斑病和根腐病,但不抗莖線蟲病,在栽培過程中應重視對莖線蟲病的防治。排種前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鐘,可殺死種薯表皮下7毫米處的線蟲;用70%二溴乙烷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藥劑處理苗床土壤;採用高剪苗措施,即在距床面3厘米以上高剪,可減輕薯苗發病,提高成活率;栽插前用50%辛硫磷500~800倍液浸薯苗基部5~10分鐘,浸苗後陰乾即可栽插,防病效果可達80%以上;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病株;建立合理的輪作倒茬制度如水稻、玉米、高粱等,輪作不能少於3年。
  5. 加強田間管理:整地後﹑栽插前噴施乙草胺以防雜草,栽插後適時中耕培土,以保證土壤通氣性,促進薯塊的形成和膨大。田間做到三溝配套,排水暢通,嚴防澇漬。
  6. 適時收穫:一般宜在下霜前完成收穫,以免薯塊遭受凍害影響貯藏。收穫時做到輕挖、輕裝、輕卸,儘量減少對薯塊的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